个人反思:人人都向往孙悟空,我却活成了猪八戒
从《西游戏》一开始,我就讨厌猪八戒,打小就讨厌,看着荧幕前的二师兄退缩的样子,我对二师兄在西游中的天天要回高老庄等日常做法,是真的讨厌。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作为读故事的人,其实是很少去质疑故事的一些基础问题的,我也从未思考过,“老爷子当年为什么要让这种拖后腿的人加入西游?”因为,我也仅仅是通过影视了解了这个故事而已。
曾经的我,只是读故事,听人讲故事,之后崇拜了一只猴子,未想其他;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我逐渐学会了摸鱼、躺平、甚至游戏里都像个咸鱼一样。。。猛然间,我凝视着这样的自己,这样的我,和二师兄真的有区别吗?
当我假设了“结婚问题,住房问题等现实问题”对标“西游”时,我发现自己也只想当二师兄。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当初的那个孩子,那个曾多次嘲笑‘准备回高老庄的二师兄’的那个儿时的自己,不仅陷入苦笑。多年以来,我自以为我嘲笑的是二师兄,原来,我笑的竟是自己。
然而,“我活成了二师兄”“我活成自己所讨厌的人”这种这样的思路,可以自嘲、反思自我,却绝不是正确的人生导向。
这样的想法,人人都会变成二师兄,难免会掉到自我悲哀的坑里孤芳自赏,自我哀怨。然,前人对《西游记》的解读,还有着这样的解读:西游一开始就只有唐僧一人,师徒四人不过是唐僧心中不同的人格。
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中的那个猴子——心猿,心猿意马,那是每个人都拴不住的自己,为了西游,唐僧给这样这样的自己戴上紧箍咒;猪八戒,那是作为一个人在面对西游与西游之中种种困难时,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他代表了唐僧作为人的惰性与贪念,在西游中,面对这样的自己,当以八戒;沙僧,便是那个任劳任怨,也是最透明和没有存在感的自己,如同每个人所修炼的基本功一样,必要且必须。所谓基本功,就是你读书的时候,并没人夸奖你,你做了好事,也无人问津,那是每个人属于自己的该做的事情,即使无人知晓、无人称赞也该做好的事情。
如果带着这样一种理解去看《西游记》,这部作品仿佛我又看不懂了,但仿佛我有看懂了。看不懂,是因为我仍是二师兄,西天仍长路漫漫,我却找不到那个连天都敢通个窟窿的大师兄,这样的我,自卑且懦弱;看懂了,却发现,我只看懂了唐僧的西游,却不是我的西游。
这世间,自哀自怨,恨天骂地,人心浮躁,牛鬼蛇神,看那些满满的妖怪(负能量)多如牛毛。若日日夜夜只是向往孙悟空踏碎凌霄,恨自己活成个猪悟能,不学着沙悟净专心致志,企图翻个跟头到大雷音寺,那这西游和唐僧又有什么关系?
西游是每个人的西游,按“西游记自始至终只有唐僧一个人”这个观点,唐僧才是主角,那么人人都可以是唐僧。纵使自己没有白龙马,骑着小毛驴,唱着歌,一路朝西,也终会走到大雷音寺。
我有一只小毛驴,
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
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我的那本《西游记》已经不是儿时模样,我也不会再去嘲笑八戒,因为,那正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