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大心理上岸经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职备考圆梦北大
导读:汇聚北大心理考研上岸研友,共享北大心理考研上岸经验。前期,未名团队已顺利举办2023年北大心理考研高分论坛(第四届),邀请了8名北大心理23级上岸高分倾情分享考研经验,希望对所有备考北大心理的研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团队也陆续邀请班内2023级北大心理上岸学员分享考研故事(可在公众号底栏“备考扫盲-上岸经验”查看),希望大家能从这些考研故事中窥见上岸规律一二、结合实际借鉴三四、落地执行不打折扣、最后上岸十有八九。
今天的考研故事为未名2023级全程班学员,从一战报考其他院校折戟沉沙,到二战转考北大心理顺利上岸,全程在职备考,看看作为在职考研的ta是如何成功上岸北大心理的~

一、个人背景
一战某985无缘复试,2023二战北大心理成功上岸;全程为在职备考。更改目标院校除了心之所向,很重要的一个契机是我去年落榜后,无意间看到未名团队的高分捷报以及对北大的考情分析,招生数量多、复试线不高、22级未招满且复试未刷人,这三个信息让我产生了北大胜算说不定会更大的感觉。
在浏览了未名心理考研公众号之后,我被北大心理临床方向的培养方案打动,同时往年的上岸经验贴这些间接经验也大大提高了我的自我效能。于是我果断报了未名全程班,向着更渴望的目标再次进发。
二、方法篇
全程规划:按部就班,紧跟未名进度
未名全程班对复习进度的安排与把控是非常合理的,每个班型开课前会将课程安排与要求提前告知学员。我每次就会对照课表制定自己下一阶段的计划并细化到每一周、每一天,执行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机动调整。当然在跟不上进度的时候也不用苛责自己,尤其在职,经常会遇到工作安排与复习计划冲突的情况。好在未名的课程安排整体是“紧前”的,每个班型间会留有一段空档期,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赶上进度。最后阶段冲刺串讲课结束的也较早,十二月份除了模考与课程讲评基本都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我就是利用这最后一个月查漏补缺,赶上因十一月份加班落下的进度。
时间管理:见缝插针,利用碎片时间
在职备考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复习时间有限,解决办法一个是提高效率,另一个就是争取时间。除了每天可以坐在书桌前学习的整块时间外,我将可以榨取的时间分为两类利用:一类是上班摸鱼时间,主要在电脑上看看电子版教材,顺便借助Word、Excel整理笔记。电子版教材个人认为最方便的是微信读书,里面有不少教材资源,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阅读、记笔记,还可以开启听书模式。微信读书里找不到的资源再通过其他渠道搜罗PDF版。

另一类是进行日常事务的时间,比如洗漱、吃饭、通勤等,我会在这些时间利用听觉通道进行复习,听的材料包括未名全程班课程、B站的国家级精品课资源、微信听书,后期我还会将题目答案制成录音,上传网易云循环播放(具体方法可以去小某书搜索录音背书法)。

听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前的复习内容进行安排,我一般习惯早上上班前听课/课本,上班抽时间看一下相应教材,晚上回家整理这部分的笔记,这样一天就可以将同一块知识以不同的方式滚动三遍,不断重复记忆效果会更好。
输入阶段:扎实基础,串联知识
①立足课本,扎实基础
复盘一战失败的原因,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现成的参考资料,妄想靠背下“一本现成的材料”来应对考试。但课本无法被取代之处在于它的编排能够呈现出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我想这也是未名只给思维导图这种框架性的参考,而不越俎代庖直接给出整理好的知识点的原因。二战时我每轮复习都以课本为基础,前期力求全面,后期侧重重点。课本来来回回翻过几遍,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会自然浮现,一些真题的出处与答案也清晰可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多看课本,注意留心图表,这些可以在答题时直接借用成为亮点。当然有些科目参考书籍不止一本,不同书本对同一理论的描述可能有所出入,这时抓住核心即可,不要过度纠缠细节,有疑问可及时请教未名老师,以免在不重要的地方浪费时间。
②跨章节跨学科串联知识网络
组块化是提高记忆容量与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习惯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学习,这样既可以多次重复、加深印象,也便于考试时准确、快速提取相关知识点。比如每次我看到普心动机这一章节时都会顺便回顾一下管心的激励理论,因为这两块知识有重复之处也有内在联系,结果考场上碰到一道真题就是要求写出三个动机或激励理论,从早已整合的一大块理论中提取三个自然轻而易举。
除了未名配发的思维导图材料,我自己常用的还有表格法,这也是听未名班课从授课老师那学到的,我在运用过程中觉得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发展、人格、变态这几门学科,知识点的结构相似,整理成表格方便纵横比较。


知识要多联系、多对比、多总结。比如发心有一些特定的研究方法,在感知觉、记忆、语言这些章节都有陆续提及,可以做一个归纳,并列举一些具体应用;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多部分都有探讨,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思考;管心中有哪些因素常作为前因变量或结果变量,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行为等等。平时多思考多归纳,这样碰到开放性题目更容易打开思路,应对北大风格灵活的考察方式尤为有效。
输出阶段:重视输出,正视模考
①按照输出形式输入
当编码与提取形式一致时,记忆效果更好。因此从秋季答题班开始,我做笔记时会直接将知识点按照简答或论述题的要求整理出来,“怎么答就怎么记”,一个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考察方式(可参考未名秋季班配发的1000题),并思考好答案,这样碰到类似题目几乎不用组织语言,直接提取即可。
比如一类常见题型是考察相关实验,课本上对实验的描述往往是一整段话,而考试时需要用简洁的形式将实验关键点呈现出来,一般分步写出实验目的、变量、程序、结果、结论即可,因此平时我们就可以按照作答格式梳理课本上的重要实验。

未名的秋季答题班、冬季模考班,以及最后的30天30题打卡相当于就在做这步工作,而且题目也覆盖了很多重要考点,所以每道题都认真作答,订正整理好,就是一份很重要的复习资料。
②正确对待与利用模考
模考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一战时我就是害怕面对自己的真正水平,总以没准备好为借口逃避模考,结果问题终会在考场上暴露出来。
于是二战时我要求自己务必重视每一场模考。未名开始组织模考时,我还是觉得自己远没有达到可以闭卷考试的程度,为此很是焦虑。
好在一模前一晚,未名组织了考前班会,邀请了往届的上岸学员分享他们模考的经验,我记得一位学姐讲她到最后一次模考也没能做到完全闭卷作答,但每次她都坚持参加了,后来上考场发现哪怕只是手抄一遍的内容也有印象。我终于卸下心理包袱,第二天以半开卷的形式完成了第一次模考。后面几次随着复习推进,我开始试着闭卷作答,逐步减少对课本的依赖。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待模考,更能理解当时那则经验的道理:以何种方式完成、分数如何都没有那么重要,最关键的在于我们要对自己诚实,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摸清自己的差距,在后续复习中寻求改进。
未名会要求学员每次模考结束写一份复盘总结随答案一起提交,除此之外每次收到成绩我自己还会进行二次复盘。前者主要反思内容掌握、时间把控等方面的问题;后者则对照批改分析失分原因。通过模考提前暴露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在考场上多一份胜算。
三、心得篇
未名使用攻略
从面对全是主观题的真题无从下手,到考场上拿到一份风格大变的试卷能够凭借知识储备冷静应对,我跟随未名全程稳步推进的课程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重要转变。除了未名的课程与资料,未名全程还有一些隐藏资源可以助我们顺利通关。
①信息支持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自己搜集费时费力,还可能会被过多无关信息干扰。从初试准备到初试过线、再到复试上岸,未名都提供了令人安心的指导与可靠参考,为我节省了宝贵的复习时间。
②积极反馈
秋季答题班的每次作业与冬季4次模考都会得到老师认真而详细的批阅,这对我逐步明确作答要求与评分标准并用以指导答题至关重要。
在具体知识层面,老师指出我们答案中遗漏或错误的点,特别是研究设计直指问题,这些往往正是我们理解有误而不自知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及时纠正理解偏差。
在应试技巧层面,老师可以帮我们把控答题篇幅、形式、颗粒度等问题,以免跑偏。在心态层面,老师会肯定我们答题中的亮点,优秀作答还会在评讲中展示。于我而言每次得到这样的反馈就是一个正强化,能够激发信心,并激励我更用心地对待下一次作业。
③同辈学习
同班的研友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一个途径是老师讲评时展示的优秀答案,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另一个是未名在冲刺阶段组织的30天30题打卡计划,我对题目把握不准的时候就会去看看其他研友是怎么答的,会答的题目也可以看看其他人有哪些补充,综合大家的答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回答。
听说未名今年已经将打卡营贯穿到全程班各个阶段,大家在今年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奥~
避坑排雷指南
①困难内容优先解决,不要畏难拖延
每轮复习我总是把实统测放在最后看,导致遗留下一些疑难点一直未解决,到最后几天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才扫除盲点。搞懂之后发现也不过如此,而且理解性的知识花一次精力弄明白以后记忆量并不大,很后悔拖到最后,干扰心态又耽误时间。大家复习过程中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畏难拖延,不妨逼迫自己优先把它解决掉,那剩下的就都是easy模式了。
②公共课扬长避短,谨防不过线
不管平时复习还是上了考场,一个总体原则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总分最大化。投入回报率低的科目可以少花时间,但至少要保证过线。友情提醒:政治早点开始背肖四或其他押题!这真是血泪教训。
我只留了最后四天打算一天背一套题,结果背诵时间远超我预期,而且集中背诵非常容易混淆、遗忘,焦虑状态下效率更低。考前一天我因为背不完直接心态崩盘,甚至产生了弃考的消极想法。进考场完全抱着政治随缘的态度,主观题没背下来的就根据材料自行发挥,所幸最后压线飘过。可见不管肖四押题准不准,背完起码可以稳住心态!
四、结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考研就如夜行赶路,最难莫过于黎明到来前你永远不知道还需走多远:知识点背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记不牢,试卷怎么也答不完……我也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甚至四次模考我没有一次能够在三小时内把题目全部写完,最后一次都还剩两道简答来不及写,我一直怀疑在三小时内答完所有题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但在看不到曙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坚持前行。终于在考前不到十天的时候,我突然明显感受到量变带来的质变,对知识有种融会贯通之感,默写知识点终于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写完一道简答题的答题量。所以尽管考前我没能再抽出完整的三个小时模拟一套真题,但心里明白:最担心的速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
果然在考场上我严格掐着表,终于第一次完完整整答完了试卷。原来熟练到一定程度,时间真的来得及。
所以过程中不要怕进度慢、不要担心自己不行,只要每天都在正确的路上前进,上岸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祝大家跬步积累至千里,终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