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扩展】生命、寻思与炎拳

生命、寻死与炎拳
前 言
如果说炎拳中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台词是什么?那一定是“对他使用🔥👊吧!”,啊不,一定是在后续不断围绕着阿格尼的耳边并不断折磨着他的“活下去!”。
❗ 注意 ❗
今天我要写的并不是关于炎拳的鉴赏,也不是发癫! 但是会剧透,文章很长,并且会有很多图片!
而是想通过炎拳来或多或少的理解一下寻死这种行为的原理,发生,以及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救助方式。
第一章 炎拳与死亡
1.1 选题原因
看过炎拳的应该都知道,整部炎拳描写的最好的地方,一个是对仇恨的深度与持续性,另一个则是对主角生存意义的考量。
凡是看过炎拳的读者,很多都对阿格尼寻死的行为持认可态度,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了阿格尼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让观众对阿格尼向死的精神作出认可?现实中的自杀事件是否也与漫画中有哪些相似的特点?
就结论而言,我自己在脑中酿了这么久,写出来废过的稿子也有了几篇,虽然不知现在得出的结论是否能算得上正确,但是shit到皮鼓门没有不拉的道······啊不,是都到魔王城的门口了,哪儿能因为穿的装备不太对就不打的道理嘛,咳咳。

1.2 肉体、心理与精神
肉体(物质),心理(长期态度),精神(短期刺激)这三点,我认为只要满足其中的2项,人就能持续的活下去,只满足1.5项,人就能伴随着寻死意愿,处于自杀的边缘,若是只满足一项,那么自杀行动是早晚会发生的。
而我是这样定义1项的满足的,比方肉体上自然是正常的生存、休养、消遣、锻炼都能得到基本充分的满足,同时不会有长期隐患以及短期可见的生存威胁,那么就算肉体的1项得到了满足。
同样对于心理与精神也一样。心理上存在利于生存的长期可追逐的目标与短期能实现的目的,并不断在心中能为之涌现出奋进的动力,则可以称为心理上的1项得到了满足;精神上不断能受到对于生存的而言的正向刺激,并能获得自己的认同,为之迸发出动力,则就能称为精神上的1项得到了满足。
反之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要根据目标对象究竟是完全失去了生存目的,还是只是偏离的生存目的,来大致猜测当事人可能处于0~0.9的那个阶段(这一般比较困难)。个人感觉上因生存目标困难而导致的对行为的迷失,可以算在0.5之上,而对产生对生存目标的怀疑与否定,甚至做出负面的行为,就算是在0.5之下了。
同时,这三项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干系的,我们知道肉体是一切的基础,我们的情绪,精神,心理,无不一直都受我们的肉体状态的影响,抛开肉体单谈精神似乎还不能是当前地球碳基生物所能触及的领域。
心理状态自然会影响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驱使我们做出不太合理的行径,从而影响我们的肉体状态,而肉体的状态更是作为心理与精神状态的基础。
在阐明我的这些观点后,我需要继续补充一点,那就是在我说的这三项之中,它们以非整数状态两两相加的时候,是不遵循数学定律的,即精神的1+肉体的1是能算作满足两项的,但精神的0.5+肉体的0.5则不能算作满足了人必要生存的一项的。
同样即使是肉体的0.9+心理的0.9+精神的0.9,也无法断定这个人的综合项就一定超过了2,它可能在1.5~2.7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值,谁也不好说缺的那项究竟在表面上和表面后究竟有多大的差异,以及不饱满的状态在任何时候给人来上一个恶性循环也不为过。
人是极其复杂的,想通过单研究人表面上展现出来的行为去做到了解一个人,是极其无比困难的,我们绝对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自以为是。
因此,在许多人寻短见的情况发生后,人们总喜欢要么怀疑这人是不是有点啥心理疾病,要么犯神经,要么单纯的归结于单一的感情问题上。然后以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我们这些看客都觉得匪夷所思的处理方式妄想能简单阻止一个人寻短见的行为。这种行为简直就像在买彩票一般,只不过现代的救援与医疗设施让这彩票的中奖率大大提高了而已。
当然,现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别人,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别人,或者说是希望能起到一点让别人了解别人作用,从而尽可能的阻止某些悲剧的发生。

1.3 研究例题
前面说到了,我们极其困难的在现实中做到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因为人实在太过复杂了,即使是一直长久保持一个心境,也能每天表现出不同情绪,干这或开心或悲伤的事情,能对着你哈哈大笑,也会背着你偷偷哭,即便24小时去监视他们,在他们心中的声音,我们终究还是难以听到。
而在几年来,一直感受着这种无力的寂寥感的时候,让我发现了一部真的很有趣的漫画,那就是——《炎拳》。
这漫画就像数学教材在讲完定律之后的例题一般,它告诉你数学题目的解确实是会按照这种定理运作起来的,也告诉你运用定理确实能解开数学题。可等数学卷子真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发现最后一题真不是人人都能解出来的,因为它比书上的例题复杂太多了,但是例题告诉你的事情,也真的不是在骗你。
作品中的人物就如同被所谓的“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一般,不过创造他们的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们自然要比现实中的人要简单许多。看他们的行动,有时真的会出现一种在看例题的错觉。
比如阿格尼的复仇,把复仇前的痛苦与纠结,复仇时的爽快,复仇后的痛苦、纠结与空虚就爽快而且简单明了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他们的行为、思想、情绪变化都是很直观的,我们很容易的去读懂的。而不是像看个新闻,内容是【男子当街砍人,原因是妻子出轨】,除了这条短讯之外,我们基本很难再从中读懂什么。
于是就是在看完炎拳之后,并对阿格尼那种强烈的寻死执念产生了深刻印象,在加之近两年曾在读的大学也确实发生过几起学生甚至教授的跳楼事故,让我对着两者(指漫画与现实)之间联系产生了思考。
于是也有了上面提到的结论猜想,这个猜想正是从漫画中得来的。

1.4 阿格尼的第一次“死亡”
我把阿格尼的寻死情景分为两个部分来研究,可能和你想的也一样,就是阿格尼复仇前(火焰灼身时)与阿格尼复仇完成后(火焰熄灭后)。
先来说复仇前的情景。
在讲寻死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阿格尼为什么而活(当然,并不是提倡把这种思考模式代入现实,说到底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
因为“冰之魔女”的原因,星球其实已经没有了未来,阿格尼的家人也相继都死去了,显然,阿格尼在心理上已经不存在什么寄托了,世界是绝望的,自己的生活更是绝望的。在漫画前期阿格尼就已经表现出求死的意愿了,只是不如后期剧情来的让人更印象深刻而已。
同时在肉体上,虽然有着不死的祝福,但是不断承受着火焰的灼烧,肉体不仅一直得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一直得不到放松。虽然不死,但也很难能称作为“活着”的状态。
而最后在精神上,可以说是几乎都在靠着精神上的刺激(家人的死,妹妹被烧死在自己眼前,自己和周边的人受到的折磨)不断支撑着他行走了下去,每一次回忆,每一次思念,每一次直视自己的现状,都在刺激着他去完成他的复仇。
那么藤本树老师在这里设计的人物公式(以我上面提到的模板)其实就很明了了,就近似是精神上的1+肉体上的0.5+心理上的0,总和1.5。
而正因为这种总和1.5的状态,导致阿格尼处在寻死的边缘痛苦挣扎着,并能被大多数观众看懂。这无论是藤本树老师有意还是无意,单能做到这一点上,都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不愧是漫画界的天才。
为什把总和1.5称作一种寻死状态的矛盾点呢?因为1.5的反面也是1.5。尽管有一项空了,但是另一项还是满的,人会纠结于满的那一项,但也明白空的那一项已经没了,到了不得不放弃的时候,而影响的第三项,又在0.5这个模棱两可的状态。那么无论是因为空的那一项放弃还是因为满的那一项继续苦苦坚持,似乎都能说服自己。
就像阿格尼在心里早就想要从火焰灼烧的痛苦与无尽的孤独中早点寻求解脱,但是强烈的复仇精神还在不断刺激着他,支撑着他挣扎的活下去。而被灼烧的,恰恰又是不死的肉体,恰巧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可以活着,但得痛苦的活着,这就让人感到无比纠结。
当然,如果漫画就讲到这里的话,还是难以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因为人们总是乐于发现事物的区别,就像实验要设立对照组那样,才能更好的让人简单明了的了解到这个实验想要论证什么。
于是,藤本树老师便让阿格尼的复仇完成了。
完成的那一段剧情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之一,也是阿格尼求生意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阿格尼来说,一直以来支持他活下去的精神上的1,已经失去了,那么1.5的状态自然不复存在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
于是利贺田就这样死掉了。很显然,她是替阿格尼去死的,她给了后半段阿格尼在剧情继续陷入生死纠结的矛盾中的重要的推力,算是阿格尼十分可悲的活下去的动力来源之一。

1.5 阿格尼的第二次“死亡”
在后半段中,阿格尼获得了虚假的“露娜”,身上的火焰也熄灭了,也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不再是所谓的炎拳,而是一个和(qiang)蔼(er)可(you)亲(li)的大哥哥。而这个和蔼可亲的大哥哥,最常做的事情却是不断自杀然后复活。
『不是我妹妹的人,成了我的妹妹。
信了我的谎话的女人,在吃我杀死的鹿。
被我杀了的人的孩子,让我去杀了我自己。
因为我才死了双胞胎姐妹的人,还在冲我笑。』
…………
『那是超出想象的痛苦
胃终于可以装的下食物了
而我终于什么味道都吃不出来了
假笑也越来越真了
而我的感情也越来越难表现在脸上了
大家都越来越信赖我了
而我却越来越睡不着了
特纳生下了孩子
大海又开始结冰了
右手长好了
从那天开始已经过去十年了』
对这个阶段的阿格尼而言,他在肉体层面温饱得到了解决,身边也有人陪伴,本身就是再生能力的祝福者,再加上本身还是作品中数一数二的战力巅峰,在物理层面基本不存在能威胁到他的事物。那么我认为是可以把阿格尼现在的肉体层面定义为1的。
可在精神上来讲,阿格尼每日每日醒来都不得不持续着自己的演技,因为虚假的妹妹,虚假的家庭关系,自己虚假的身份,不断不断的在刺激着他,在提醒着他,在强迫着他继续演下去。阿格尼已经不再是作为阿格尼自己而活,而是作为一名名叫阿格尼的和蔼可亲的大哥哥的演员。在精神的认知上,阿格尼对自己的定义恐怕早已经死了。那么我认为是可以把阿格尼现在的精神层面定义为0的。
而最后是心理,毫无疑问,阿格尼在心理是处于长期不认同自己的状态的,他缺乏真正的目标,他在不断骗自己演下去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这是很矛盾很糟糕的状态。同时在漫画中后期阿格尼一次次自杀的行为想必不少观众们印象深刻,每次把阿格尼拉回来,就是那一句:“活下去!”。对阿格尼讲出这句话的人很多,可是直到作品最后,阿格尼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大家都想让自己“活下去”,也是对这个问题的疑问,不断刺激着阿格尼衰弱的精神,在他最想死的时候激发他活下去的动力。
对,藤本树老师在一开始就阐明了,永生能力的祝福者的恢复能力是受到本人意志所影响的,所以阿格尼一遍遍自杀后的自我恢复,其实就是他不想死的表现,只是处于作品中的他很混乱,让身为读者的我们有些难读懂而已。
由此可见,阿格尼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不认同自己的同时又构建出另一幅面孔面对生活,有着短期帮助小屋与长期守护“露娜”的目的,但又认为那只是欺骗,一心想拥抱死亡却每每在思考的都是“活下去”的意义。那么由此我认为是可以把阿格尼现在的心理层面定义为0.5的。
那么同样,阿格尼到现在的人物公式也就很明了了,就近似是肉体上的1+心理上的0.5+精神上的0,总和1.5。
漫画后半段的阿格尼的在生死纠结的表现上是要强于前半段的,毕竟前半段塞了一个几近教科书般的复仇剧情神展开,本身的光芒是会影响到作品中其他思想层面的表达的。
从作品的后半段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阿格尼放不下“露娜”,放不下眼前的“家庭”,因为这确实是美好的,在肉体上是享受的,是得到慰藉的,可同时这一切又都是虚假的,是谎言,是演技,是欺骗,是对自我的否定与精神上的极致折磨。那么表现出来就是一面体验着幸福美满的平常生活,一面表现出来压抑扭曲的精神状态,即1与0。
而最后在心理,那一声声莫名其妙的“活下去”,不知晓其背后的意义,也无法再去寻求解答,只剩下这空叨叨的一句话,很难支撑起整个的精神。它不像阿格尼前期有着复仇这一强烈感情色彩,因为复仇是可以承担起宿命的职责的(《烈日的贝赫姆多鲁格》:不灭的王子——阿格尼(不许串戏)),但就这一句话实在是太空虚,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而正是这种莫名其妙的程度,恰恰又迎合了阿格尼现在自我认真混乱,生死观念纠结的状态。心理上的状态不仅没有促使阿格尼像生或死的哪一方推进,反倒加剧了阿格尼的混乱与矛盾。这就是0.5。
因此,阿格尼难以从当前状态中获得解脱,直到“露娜”再次被抓走,自己也再次被点燃,失去了肉体上的1。从这里来看后面的剧情阿格尼几乎是必死,无论阿格尼是否救下“露娜”,他在体系上的总和1.5都难以维持,无论是被点燃的肉体,还是空虚的心理,还是缺乏依托的精神,都难以再建立起一个新的1。当然就后面的剧情来说,阿格尼也确实是死了。
至此,对炎拳的分析就到这里了。

第二章 现实生活情况下的一些建议
2.1 动漫中的生活痛苦表达作品
在开始结合《炎拳》鬼扯现实之前,我们浅谈一下另一部写自杀写的比较出名的动漫,那就是《欢迎加入N.H.K.》。这部动画中无论是男女主,还是部分配角,都有着一定自杀倾向,他们想要寻死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不少相同点,比如生活不规律不健康啊,对自我的认同度低啊,比较狐疑容易受到刺激等等。而这些问题点对应的也正是肉体、心理、精神。
这部动漫却不如炎拳写的这般明了,导致许多观众难以对角色的寻死经历产生认同感或者是感觉到与角色一起纠结矛盾。
我个人感觉并不是这部番写的还不够对味儿,反而这部番应该是比《炎拳》要更加接近现实一点。生活中不存在大火人,我们也无法通过在他身上不断燃烧的熊熊火焰来体会他身上的痛苦。
生活中的痛苦、扭曲、自我矛盾都是内敛的,藏匿的,难以发现的。即便人在电脑前还傻呵呵的乐着,可能他的内心里已经巴不得捅自己这个垃圾八千刀了。
就像小岬与山崎难以观测并理解佐藤的纠结与痛苦一般,我们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他人,甚至像在之前分析阿格尼的行径来判断一个人的肉体、心理、精神的总和处于什么样的数值都很难做到(就像作得出每章的例题却没做出高考最后一道题一般),因为可能数值本身就是在变化的。
NHK中女班长的哥哥,短暂失去女班长之后,就失去了肉体上的依靠,他明白自己是光会玩游戏赚不到什么大钱的没用的家里蹲,身边也没有其他人给他支撑他的话语,但是却靠着怕饿死的精神走出了寻死的陷阱。这种情况很难定义一个人的处于什么总和值,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有固定值的存在。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点失望吧。什么?你个叼毛,吧啦吧啦这么久,讲这么一大坨,最后合着这理论啥子用途都没有咯,那你讲个锤子哟!!
咳咳。
虽然很难,但是值得庆幸的点还是有的,那就是现实中的,身边的人是碰的着摸得到的,虽然他们的心理更复杂,但是相对的对他们的观察也更全面。
现在我就来简单的基于我自己鬼扯出来的这套理论,来提一些建议。为什么说是建议?因为这套理论的正确性无从得证,同时也不能保证自己是100%的懂得运用这套理论的。说到底是从漫画中诞生的产物,如果真的想都不想的去当作对现实的指导思想的话,还是有一些些(指间宇宙)魔幻的。

2.2 与自己和解
2.2.1 关注身体情况
老规矩,由简入繁。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的,但是人对于自己却可以。所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当处于困难时期,感觉到很迷茫无助,产生想要放弃一切的想法的时候,不妨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尝试改善。
首先是最容易辨明的肉体方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是否基本的诉求的满足自己了?尤其是在当前大环境下的休息这一块。由于从小的教育环境的问题与东亚圈子恶劣的习性,让许多人,包括许多家长,只关心人的吃穿而忽视了睡眠时长与身体的放松。缺乏睡眠自然不用再多讲,有太多人科普了。身体缺乏放松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同样也会让我们的内分泌紊乱,甚至引发疾病。我们身体状态变差自然会让我们的身体总和项值数降低,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搞不好还会引起负的循环,一举把自己推向生死徘徊的边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是永远没错的,没有身体的基础,我们以后所有的畅想都是白搭。即便是被各种考核、贷款与家庭给束缚,或者是因为考学和家长而束缚,都要有为之抵抗的勇气。你是最重要的,你要以你的身体为基础去调节你的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逼挎你。遇到难以渡过的时期,比起咬咬牙,勉强勉强自己,留下一段极其糟糕的回忆,不如干脆直接拒绝合作。社会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与人和合作与共赢,他人都不打算与你共赢了,你还何必倒贴着脸去合作了?永远记住,失去了合作倒霉的只会是所有人,而不是单你一个人,无论穷富,无论阶级,都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但你的生活你便是全部。
当然,可能一些人会因为不可抵抗的理由(比如法律、疾病)不得不承受肉体上的折磨。很遗憾,并非所有问题都存在解,但是去试一试寻找问题的解我想应该还是值得的。
2.2.2 改善精神面貌
简单聊完了肉体方面的问题,接着我们来聊一聊我们自己在精神方面如何去寻求得到1的数值。就简单的来讲,网上经常说的多听听正面的、鼓励的、正能量的,让人夸一夸自己,这些呢,都是有用的。谁的内心都是在期望得到认可,期望与他人达成共识,期望获得前进的动力地。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明辨自己是否在骗自己。是否为了安慰自己去专门听一些明明自己知道是违心的、与自身不符的,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鼓励。这些话不仅不能鼓励到我们自己,反而会让我们的心慢慢变得麻木空虚,就像阿格尼那脑中不断响起的“活下去”一般,由鼓励化成了折磨,由肯定反倒化作了自我否定,或者强迫的压力,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精神上的美满永远是会和自我认知相符的,如果是处于一种对自我状态产生怀疑的精神状态,那么激励这种状态的持续与发展,反倒是给自己帮倒忙,让自己越来越苦恼和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降低了精神状态。
2.2.2 调节心理状态
而最后对于心理方面呢,其实心理的状态很难一蹴而就的发生改变,它是一个长期状态,与我们的肉体状态以及生存环境和自己定的目标都有着很大关系。肉体状态与生存环境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是自己定下的目标,就算发现自己难以做到后去积极的改变它,很可能给我们自身并非带来正向的影响,反而加剧了我们的挫败感与自我怀疑。对待心理上的问题与变化,我们一定要预留足够的冷静期,要让自己接受一个认知上的事实的改变,而不是让事实目的改变,而认知却没有跟上,这是很耗费时间的过程,但也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我们不能只改变问题,但是不去解答问题,就像只听到要“活下去”,但是却无从得知到底为什么要活下去?这样心理能留下的,只有空虚。
人生不能说有多漫长,但至少也不是短暂的,它是充满变化的所以在这充满变化的人生中,其实自己产生几次变心经历算是再正常不过了。你不会因为你的目标而改变,而是你的目标因你而改变,你改变它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抛弃过去的自己,表明决心或者斩断意志之类的,相反而是去接受它们,认可它们,感谢它们帮你试出了更适合你自己的道路。并不是你变了,你欺骗了自己,而是认清了,接受了自己。用时间与认可去取代混乱与怀疑,防止心理状态的降低。
总之讲起来是很单纯的事情,就是注重身体健康,多去鼓励自己,多花时间适应生活,增加对自身主要性、重要性的认同感,保持自我的统一。
当然啦,嘴上说着容易,实际做起来谁都知道不会多简单就是了。

2.3 感心他人
2.3.1 时代的背景
因此,在明白自身的复杂与麻烦的属性后,我希望我们对他人在面对这种关键而又纠结的时刻时,能多为对方着想的去行动。
比如我们身边的人,尤其是学生以及长时间劳动者们,我们是难以清楚他们的身体状态的,由于长年的过长的劳动管制时间,很可能不仅是在规则上缺乏睡眠休息的时间,他们自身也不得不去压缩休息的时间去寻求肉体,尤其是脑的放松。
这是贪玩吗?显然不是的,这是大脑在驱使他们这样做,脑在寻求的放松,寻求着多巴胺的分泌,寻求着幸苦劳作一天的奖励。除了极个别天生工贼,干活本身就是乐趣还不求回报的,或者天生应试教育天赋极高,对刷题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对过度劳动与刷题的感觉都差别不大的,这就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精神上的负反馈。
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其实不少人都处在重劳动的环境中,很难称得上肉体上的1(不如阿格尼那种打猎、吃饭、陪妹、睡觉的生活来的舒适),甚至不少人因此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这真的很魔幻。
2.3.2 关心他人身体状况
在现在的时代,比起吃穿住行,反倒休息成了人们最紧缺,最奢侈的基础需求。那么自然,去了解一个人的肉体状态,重要的就是去了解他的现实压力,了解他休息的状态。只是给吃好喝好,却逼着人不要休息,不断奋进,永争第一,其实就是在肉体层面的扼杀一个人,这是当代人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点。不是有一种刑罚就是每当犯人快睡着的时候就把他弄醒,以此来折磨犯人。当代社会大概这样的犯人真的有很多吧(苦笑)。
我们去关心他人的肉体,一定不能是以“我以为”的方式去关心。大部分人都不是科学家或者专业医师,我们对于肉体的认知绝对称不上全面,更何况当事人还可能对我们进行隐瞒或者欺骗。既然关心一个人,那么那人的述求与健康是必须要关心的,不能明明人的状态已经开始失神了,但是你安排什么他继续照做了,然后就想当然的以为这就是关键期,熬一熬就过去了。这只是在欺骗自己与忽视当事人罢了。
在关心别人时,我们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到底自己是真的在关心他人就当前的身体健康?还是所谓的未来期望?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或者怎么怎么才是为了他好之类的。并不是以善意的思想去替他人着想就真正的能帮上他人的忙,很有可能你只是在逼着人家“活下去”。
2.3.3 关心他人精神状态
同样,这个错误也常出现在我们在关怀的他人的精神状态时。鼓励真不一定是良药。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式家长在孩子考第一的时候可劲儿夸他,结果反而导致孩子觉得父母爱的只是成绩,而不是自己,因为平常父母从没有这样夸过自己。进而导致孩子的精神以及心理状态都下降了。
我们要夸的,一定是能给别人带来慰藉的,而不是带来未来的。这是一个很容易犯的误区,并不是为别人的未来着想,就是为了别人着想。比如说假如你楼下邻居住着可爱的小法普妲,她从一出生下来背负的宿命就是去完成她的复仇。而你却不想看到她未来孤独悲伤的模样,两拳给她干趴下了,阻止了她的复仇。这样做只能把她原地气爆炸,并不能给她带来慰藉或者改变。
例子可能不太恰当(诶~我就是这样举,就是玩~),但是道理是相同的,更优秀的归属,更美好的生活自然都是人人向往的,但是强而求之,那么意味就会发生变化,使它们不再服务于生活而是在剥夺生活。劝人自然不是越劝越去否定一个人当前的价值,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事人这一点上,去了解他本人,而不是了解分析当前社会大环境,了解他可能的未来,了解他下一步该走的路。要了解的是当下他实际正在现实中存在的人,他在克服什么,他在关心什么,他受限于什么,以及他的情绪。或许他只想明天翘个班或者翘个学,上午暴睡一上午,下午去随便哪个公园和老大爷下一下午的棋。这时候该说的就不是你还有老板、你还有老师,你还有贷款,你还有考试,忍一忍就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呢。这是精神与肉体发出的信号,这就是在求救,最该说地,就是去鼓励他们去放纵,虽然看起来长期以往是在“害”他们,但是就当下而言,绝对是对无论是精神还是心理来讲都是正反馈的。反之,为了未来而舍弃现在,让自己的总和值不断下降而不管,一是无法保障未来这数值能确实的补上来,二是可能那一天,在现在就舍弃了未来。
2.3.4 关心他人心理状态
最后依旧来谈的是我们最难拿捏准的心理状态。该部分可能涉及不少专业领域,我建议的把我的建议就单纯的当个建议就好,真是怀疑身边的人很可能是在这方面出问题了,建议去听信心理医生的建议要比想起在我这里的建议要靠谱。
当然,既然已经讲到这里了,那就还是那句话,那有shit到**门而不……
咳咳。
就现实生活而言,我们很难了解一个真正的心理状态,因为它不像精神状态那般,很容易带动情绪也很受情绪影响,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就反应了一个当前处于什么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是一个长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状态,所以自然它不可能跟基本每日都在变化的表面情绪一直保持一致,喜怒哀乐是无法直接表达出心理的。同时不少人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或是自己也摸不清自己,或是习惯于撒谎,导致我们去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比作自己不擅长的科目的试卷都要难上许多。
可或许因为心理状态是一种较为长期的状态,那么这种长期的状态在它维持的时候,很可能人就会保持一定的倾向。比如我们常说的某些人看起来一直都很阳光正能量,而另一些人相反比较阴沉负能量,二三十年后可能两拨人又对调了。当然并不一定长期看起来正能量的人心理总和数值就高,反之就低,无论是否有意识,人都很善于撒谎。
显然,以短期的情绪及状态就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处于什么状态,就不是那么靠谱了。那么就自然看见别人笑笑就陪着,看见人闷闷不乐就去劝劝,看见人哭哭就去抱抱之类,针对外在喜怒哀乐而做出的行为,在改善他人心理层面上的意义不大,更多是作用于短时的精神。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在于了解他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他嘴里说的,不是他亲朋好友及上司嘴里说的,甚至可能不是他现在表面上在立的计划中所执行的,因为这一切都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演技。我们要找的,要去修复的一定是他一直以来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情,这种事情反而可能与他当前的行为相距甚远或者相反,正是因为做而不到,求而不得,才会导致对无法达成目标产生出的愤怒、纠结与懊恼,进一步衍生出自我怀疑,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否定,从而心理状态一降再降。
因此,花时间去观察他人的行为这是我们能尝试改善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良策,人们的行动绝大多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从他人的习惯,甚至是癖好中分析他人生活中所蕴含的目的,尝试分析是短期压力照成的妥协性目的,还是长期愿景带来的追求性目的,或者其他目的,在其行为发生显著改变时分析究竟是什么目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再决定是劝或是开导放弃,或是攻克坚持,还是交给时间解决一切。总而言之,去了解他人的生活意义(目的),帮助心理状态低下的人,去修复或者去改写其目的,协助他们寻找生活目标,是能让人的生存行为得以延续的一种得力手段。而向上发展的心理一般都会随着时间与行为进展不断继续向上发展,进而让人的心理状态数值一步步接近到1。
2.3.5 注意在网络上的言行
至此,大概非专业人员能做的极限与此可能相差不多了吧。但是在现在泛互联网时代,有一种最常见,以及我个人最不推荐的劝人方式十分流行。那就是相隔万里的网线心理疗法。
说实话,说是心理疗法感觉都值得怀疑的,因为搁着屏幕,我们能为他人做到的事情真的很少。我们的话语能影响到的,顶多只是当事人的精神状态,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这个影响还很可能是负向的。除此之外,就是看个人财富积累的有多少,愿意拿出多少去改变他人的肉体情况了。在几乎完全不了解他人(甚至都没见过)的情况下,能做到治愈不同人心理问题的,建议你转行当大医院心理科的主任吧。
因此我个人是不推荐在网上频繁劝人的,见势头好留下几句鼓励的话语大概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见之前网友们都劝了,但是越劝势头越不行的,就千万别跟着劝了,就像上面说过的,鼓励的话语不一定是给当事人带来生存上的正向影响,具体问题要具体来看的。
好啦,建议就简单写这么点吧。

第三章 部分个人的建议
3.1 一些废话
有聪明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我又嘟嘟嘟嘟嘟的扯半天,讲了那么多假大空的道理,结果还是没有说清楚该如何有效判断一个人在1.5的状态。
我大意了啊,应该之前再多强调一下:这种事情我也做不到啦!
那合着半天提这么一个新概念,就是为了逗大伙儿玩吗?
显然不是(我这么心善的人~)!
其实先把建议(那么多废话)放在前面,是想告诉大伙儿,比起如何去简单明了冷冰冰的定义一个人处于什么状态,去真心的,愿意动脑筋的切实去关心他人及自己的这种心态与行为,才是更重要的!
虽然我也无法找出什么能精准判断人处于1.5的状态的方法,也不能把这样的方法告诉大家,达成一个所有寻短见都能被提前精准发现并开导阻止的完美世界,但是至少想把这份关心他人的心灵关怀的重要性展现给大家。
咳咳,又扯了不少废话,那么最后再补充一些可能不是那么精准,我的个人的对于这个概念的想法。虽然不能精准判断人的状态处于什么数值,但是大概可以感受我们的数值究竟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尤其是对于1.0~2.0这个数值区间的感受。

3.2 无法达到“1”的完美
简单来讲,判断0和1的状态是大家基本都能轻易做到,但是一般生活在现实的自然人,很难能达到“1”的真实。最好理解的就是我们的肉体生活,总会为了工作也好,为了家庭也好,或者是为了未来,甚至是为了有些过度的娱乐,导致肉体生活质量下降。更别提还有疾病,意外等等。同样的道理也针对于精神与心理,不可能这两项会一直处于饱满的状态,毕竟我们不是活在作品中,也没人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演。
所以从我还不算太长的人生经验总结而来,其实大部分普通人都在过着三项数值都不满并不断追求着“2.0”或“1.5”的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追求着“2.0”的状态是很好理解的,两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大家常见的:1、拼搏拼搏拼搏!通过过度消耗自己的肉体达成自己追逐的心理目标,并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以及可能物质上的满足。2、开摆开摆开摆!通过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让一切随它吧,让自己的肉体与精神得到修养。
并不是说这两种状态是1+1=2.0的单纯数值叠加状态,毕竟就算在拼搏再强迫自己的前提都还是至少不威胁生命,同样,心理的预期就算再降低,也很难完全消失,这是和人的欲望挂勾的,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我想怎样怎样”的想法,人自然也难以娱乐放松起来。这两种状态只是倾向不同的,三项数值都不满的状态,只是叠加之后表现出2.0状态的特点,就是有着不顺心甚至苦难的地方,但不影响人去享受生活。这种状态下人就很难产生自杀倾向,并可以保持长时间稳定。
而追求1.5的状态,则和这种状态稍稍有点相反。1.5的状态基本就是很可能三项中的一项,甚至两项接近于0的状态,肉体自然就不用多讲了,精神上的缺失,早晚也会击溃我们的心理,而心理上的缺失一直都会影响我们的精神。这种状态下的人很多都是因为还有什么留恋(对不起谁谁谁之类的),或是还有什么执念(还有什么什么没有完成之类的),导致对现在去死这件事儿上产生了很大的愧疚感,其实可能早在意识上就已经接受死亡相当一段时间了。就像比如我们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约好星期天下午去找个该死的街机厅爽打TM一下午的电玩,但是可能因为作业还没写完,或者妈妈坐在门口盯着自己之类的而不去一般。我们早就不再能享受,甚至接受现在的状态了,但是还存在顾虑的事情,所以才没有去改变而已,理论上来说,这种顾虑一直存在的话,那么1.5的状态也能稳定存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
这两种状态大概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说能见到的状态。那么其实现在要思考的事情就简单了不少,不再是如何精准的鉴定自己到底处于1~3的多少的总和数值,只需要预防自己从2.0走向1.5的状态,或者是研究如何从1.5走向2.0的状态。
记住,不是从完美完全的认知来迫使自己达到完美完全的状态,而是去趋近一个不完美的稳定节点而已,这听起来至少简单不少。

3.3 肉身与无可奈何
首先来讲还是肉体方面的,一当然是因为比较直观,好理解,我也好讲,二呢也是想先开始给大伙泼泼冷水(诶嘿~)。
肉体相对于精神与心理来讲,是比较独立的,同时也更为基础。肉体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物质的问题,并受心理与精神的影响。人在极端的艰苦的肉体条件下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就比如遭到拷打,但是意志坚定的战士。简单来说,对肉体状态的判断大多都是直观的,明了的,一眼能看出改善方案的,但是同样存在在根本上就无法改变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肉体是与物质世界直接相关的,很多肉体生存条件上的困难都会反映在现实物质环境中,所以人们比较容易辨别。而现在国内大部分人处在一个温饱基本解决的大环境下,能威胁到生命的生存上面的压力已经很小了。譬如上个世纪的特殊年代,饿死的成千上万的人口,尽管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导致他们现阶段无法维持肉体生存的问题,尽管也知道该怎么去改善,但是当时的当下,就是不具备物质条件,无法做到。即便要被饿死的人再富有求生意志,精神上再抗拒死亡,心理再期望未来,无情冷酷的物质条件依旧会摧毁他们的肉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死亡。
这里并不是指上面所说2.0的稳定状态失效了,即便精神与心理对生存的渴望达到最大值,肉体的值是零,人也是不可能生存的,只是这种状态下人物不是寻死,而是无可奈何的死去了。
就像无论作品中还是现实里身患绝症却想活下去的病人,或者在一段伟大奇幻冒险中没打成愿望而死去的英雄。
但即便是上述情况可能也还是理想状态,其实当人真知道要面临近期必将到来的命定之死,他的心理与精神是很难不受到影响,更不要再加之极可能伴随疾病带来的巨大痛苦,就像阿格尼全身燃烧的那熊熊火焰一般。在肉体状态上已经被判了死刑,在精神状态上为数不多的日子中每日睁眼就要面对巨大的痛苦刺激,在心理状态上看着躺着不能动的这幅身躯清楚的认知到已经什么都做不成了,不要说1.5的状态了,可以已经是无限趋近于0的状态了。
面对这种情况有办法劝吗?怎么劝都基本是矛盾的,欺骗的,与其作对的。所以对于安乐死的合法化才会出现争议。因为我们都是人,而很遗憾的,作为人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一些糟糕的事情是我们无可避免的。所以也希望大家,遇到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要一下子就把错归结到你身上,因为这个问题有可能是全人类无法解决的,也有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无法解决的,也有可能是即便任一一个人在你的处境中也无法解决的,所以很有可能,并不是“人”的错。

3.4 情绪的变化
好啦,暖心的冷水就浇到这里,下面就开始讲讲虽然很难摸清道明,但是明了之后几乎全部都能改变好转的另外两项——那就是精神和心理。
精神和心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密不可分到平常人们很少会把它们分开来讨论。心理状态会给人内在的每日精神刺激,而长期的精神刺激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很多人会说寻死都是一时冲动,过激的,愚蠢的,不具有时效性的行为,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精神的状态大多是短期的,甚至是冲动,波动性就是其特征,具体走向那种趋势,还是取决于外部环境(外因)与内部心理(内因)的刺激。
其中,外因分自发的与他发的。他发的很好理解,就是他人给当事人刺激,如果是我们对他人的话,那这一点算是比较好控制,值得注意的点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要根据当事人状态给予当事人适当的鼓励,不一定全是正面的肯定,也可以是否定与批评,做到激发当事人内在精神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夸赞某一方面,别说鼓励他人了,甚至给人徒增压力。
自发的就是当事人自己会去寻找的,有激励(正向以及负向)效果的东西,这种行为与内因刺激很有关,同时难以被他人观察,因为不少当事人都会躲着他人,甚至欺骗他人。如果正心理处在一个负面状态,那么内因性产生的刺激,可能使当事人不受自己控制(或者就是他自己想这样控制)的持续给自己的精神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促使自己走向1.5的状态。
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他人,在判断他人精神状态,第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直观感觉。不能当事人已经每天哭唧唧,看许多灰暗的相关精神视频后,自己还觉得当事人没啥大事儿,就是闲的没事儿发癫而已。直白的说,就算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过来,天天给他灌输抑郁的思想,也能给他整抑郁了。
可是凡事皆不可能如此简单。现实中往往导致人走向末路的正是那些难以判断的,甚至当事人故意隐瞒的。因为人的求生意志无非三种,1、求生,2、求死,3、模棱两可。大部分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求生而活的,而少部分人,尤其是总和值处于1.5以下的人,他自然明白他求死的心理是和大众不符的,是会被阻碍的。为了贯彻他自身求死的意志,他就会自发的欺骗他人,甚至是欺骗自己(如果在他的观念中求生才是正确的思想)。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就要记住,精神状态总是短期的,容易波动的,常表现于情绪之上的。人正常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它们是不规律的并非均等的出现在人们的表达中的,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状态是趋向轻松愉快的情绪的,即便在工作中会紧张,会感到压力,甚至愤怒、委屈、悲伤,但这都是为了快点处理眼前的破事儿,好继续进入轻松愉快的生活中去。但这并不代表表现越多的轻松愉快的情绪就越好。情绪是不规律且非均等交替出现的。如果长期表现阳光,甚至到那种非自然的,明明在干很操的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只有正面情绪,那就很可能,当事人在做欺骗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情绪的变化,最直接能让人读出的一点就是,当事人已经觉得无所谓了,什么都能接受的意思其实和什么都不能接受就隔了一张纸而已。说白了,人的劳作也好,争斗也好,都在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而活,而不去争这些利益,那就很可能说明对当事人来讲生活这件事儿都变得无所谓了。
比起情绪的好坏表现,情绪的好坏变化才是更值得人注意的。不少新闻中也见那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平常乖巧听话,老师说乐于助人,阳光健康,而当事人却忽然跳楼了。说实话,在当前应试教育,尤其是高中、重点高中中的应试教育中,除去那些极少部分天生适应的人并吃净天赋红利的人,有人一直保持这种高压状态下的积极阳光健康的面貌,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当然情绪的变化也并非精神状态变化的全部,就像上面提到的有内因,有外因,分自发,分他发,根据个人情况是实际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这里讲的无法就是提醒一下值得注意的点,让人对精神状态的下降更敏感一些而已。

3.5 复杂的心理
3.5.1 新生代的“桐生一马”
而前面在精神状态中提到的内因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状态的长期性,以及难以被读懂,甚至当事人本人都会产生矛盾心理,并欺骗自己的特性,一直以来都被不明所以的人当成第一行凶当事“人”,只要出点什么问题就往心理上归因。即便可能实际情况是小孩在家被爹妈抽,不给喂饱饭,在学校瘦弱被欺负,成绩不好又被老师骂,等小孩真出了事儿,依旧很可能归结到他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等等性格与心理问题上,要归因的话明显肉体和精神上收到的刺激成分占比更大,但是谁又真的懂关心他呢?
作为1号背锅man,长期以来被人重视的同时又被人忽视。重视是动不动就会老怀疑它出了点问题。忽视是对待它的方式即杂乱又粗鲁,根本就没想真正去了解它。
随着近几年心理医学与科普的发展(以及未成年人自杀率的上升),许多人重视起来了心理问题,明白了只是喂饱小孩是不能让他们随己所欲的健康成长的,所以时不时就给他鼓励,给他激励,给点奖品,带他出去玩玩(身边许多大我一两轮的人还是固执的认为带孩子旅游是排除他们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就能自然而然的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但就现实而言,这些大多给予都是精神上的激励……
当然,不是否定精神上的刺激对心理状态的影响,而是要强调精神上的刺激必须是长期的,有效的,才能让当事人的心理逐渐发生改变,而不是出去耍个一两天,之后又回到高压的生活,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没有效,但是效果也不一定是好的。
3.5.2 期望与状态
心理的变化最大的要素是在于给予当事人期望,而不是激励。让当事人明白活着是有意义的,是有事情可以追求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而不是坐牢偶尔放个风。
那么对于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就是有迹可循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的看法以及期望的变化,那么自然就反映在人们对生活方式,包括行为、习惯、规律的变化。
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尽管可能我们心里也没什么底,但是也要大胆的依据直观去尝试判断,就像这季度里水星的魅魔说的那样,“退缩之能获得一件事(也有可能是追悔莫及的事实),但是前进的话,就至少能获得两件事。”
我明白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那样感性,或者像我这样喜欢胡思乱想,但是不能明明眼前的人都处在一个长期的或是神神叨叨,或是极度压缩生活增大压力,或是浑浑噩噩极度混乱的一眼就能看懂的生活状态下,还去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他的一个即时状态,过了这个特殊阶段,或者完成了某件事之后他就一定能再走上正轨。这种显然反直觉的判断,真的很不好,人状态差就是状态差,这不是人能完全主动选择地,比起以这种里有说服自己,我更希望大家能用这种理由尝试说服正处于低状态下的他人。
3.5.3 心理上的充实与平衡
人长期处在一个较为规律的生活并表现出可寻的目标,那么问题是不大的。心理状态的下降,一般出现在人的生活失去大部分规律性,这时需要判断当事人究竟是失去了目标,还是在追求目标时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
失去目标自然也分两种,一种是达成了,一种是失败了(转变了)。两种状态最大的不同展现在情绪上,也就是精神层面,或洒脱、满足,或空虚、寂寞,或失落、悲伤,或愤怒、癫狂。无论是那种情绪,要做的都是要帮目标重新树立目标,哪怕是无事可做,也要培养类似安养晚年,培养几个爱好之类的生活消遣性目标,不然人天天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活着图个什么劲儿,怕是早晚有一天要疯掉。
而对于追求目标途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我首先也是要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就是这个问题是否能由当事人努努力从而得到解决,以及这个问题能否由当事人之外的人提供帮助而得以解决。能解决的自然好说,解决之后再帮助当事人恢复以前的生活,或者建立新的生活习惯。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不能放任当事人在一根绳子上吊死,不然真的可能变成物理意义上的。尽管让当事人走出死胡同的同时帮其确立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个人们可能经常犯的误区,就是认为人活的放纵洒脱,不斤斤计较,看开了之类的,就一定是对求生意志上有益。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有些自杀的人能吃的开,玩的开,到处去旅游,像是没有束缚,没有烦恼那样,但是没过几天就吊死了。
人在放纵其实很可能在表达两重意义,一个是对眼前的困难看开了,甚至是迈过去了,心结解开了,一个是对生命本身看开了,觉得无所谓了,啥都不重要了,包括自己的命。
所以在人随意放纵的时候,最好不要想都不想得就附和着说:一切都会过去的,看开点,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之类的话,因为不知道当事人想放下的是眼前的困难,还是自己的人生。尽管作为他人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出来当事人到底是什么状态,但是至少要把劝诫的话语中就硬塞,也要塞一些活下去的意义,比如:放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啊,混乱愉快一团糟的生活其实也有好处啊,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能干这样的傻事儿之类的。
由于当事人可能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中,所以说出来的话,做出的行为本身可能就包含着否定生命意义的含义,若不加分辨就“啊对对对”之类的认可,反倒是协助当事人继续降低其心理状态值。这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本身也适用,很可能是无主观意识的,存在心理问题的我们也会否定生命的意义。不去要认同它,其实就是一种对自身心理的改善,直到把这种观点扭转过来。
简单来说,我们只去放弃一个目标,强加一个目标还是不够地,所谓追求生命的意义,其实谁也很难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啦。我们要对当事人强调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话,充其量也只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人失去目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人不愿再为生而建立目标的原因,我想只会有一个,那就是他对自己的认同感太低了。所以在帮助他人走出心理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的是,不能让他感觉是再为别人的目标而活。注意,人是可以为别人而活地,因为这是人出于正向感情做出的自主选择,但是人不可能为别人的目标而活,因为还是那句老话,人与人之间是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的,和别人追逐一起远大理想与听别人的话追逐远大理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填充心理的,比起目标本身,更重要的是目标能带来的,活着的实感。
3.5.4 好孩子问题
最后,心理状态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它身上的问题比较偏向“好孩子问题”,心理问题常出现在本身素质较高的人群中,因为其认知能力提升了。我们的父辈,甚至父辈的父辈,以及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很多人,活着的状态是很麻木的,学历也不高,不会去考虑什么卵烂生的意义,人生大部分目标也是在随大流,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刺激都来自肉体及精神,并不能说得上好,但确实至少让心理状态至少能维持在0.5及以上,这就是不懂及不想能带来的好处。反倒现在人们懂得多,认知的多了,接触的痛苦与不甘反而也增多了,当然,快乐与认同以及精神升华也同时在增加。我认为至少不是一件坏事,不能为了逃避问题而拒绝改变,不然人们就像黑猩猩那样不发展大脑,一直浑浑噩噩的,问题不是更少吗?

3.6 小结
把这一章的内容简明的来讲的话,即是肉体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人的肉体值基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以及做详细的身体检查来判断其是否处于0.5以上,不是专业医师的话,也提不上需要什么技巧;精神是多变非稳定的,但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相处和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是否趋向螺旋向上游地,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值是否处于0.5以上;心理是繁杂且执拗的,很多情况都需要花长时间了解一个人的具体生活,是否存在大致规律以及被本人赋予一定的意义性(至少是不与求生本身相反的),来推测其是否还处于0.5以上。
当然,要是生活中真遇到这样的人或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很可惜,判断的情况很有可能不会像上面说的那样是简单的,二向性。最典型的就是号称我们心理上的大感冒——抑郁症,它不仅关乎内在心理状态,对外界精神认知,还与我们体内激素调节息息相关,许多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心理治疗,同样也需要摄取药物。这种大杂糅的问题再去盯着一个方面想办法解决,那很可能就会没什么好效果。只给人鼓励而不去激发人内源动力,消除内在担忧很难让人行动起来,而只疏通心理,又缺乏外界的支持与鼓励,又容易让人畏手畏脚难以行动,而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体内的激素调节没有调整好的话,身体又很难按自己所想的那样去行动,导致人很容易受挫而放弃。
所以你明白了吧,其实讲到现在,这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真的很有限,也很鸡肋。毕竟就像小学课题后的例题延伸那般,不可能一下子让人成为数学家的……
好吧,即便我上面讲的很多我的理论及观点很混乱(甚至现在再读一遍自己都感觉还是许多地方没能写的全面(不过不全面才算文章嘛~)),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证实,正确性得不到保障的同时实施起来也并非那么容易,但至少能作为素材为后面看见这篇解析的人提供一个或者几个思路也好,也算尽我所能的帮助了他人。

第四章 废话与感言
4.1 忍野咩咩的告别
在《物语系列》中有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啊,很深。就是有个桥段是忍野咩咩跟阿良良木历说:“自己早晚要离开这里,但是离开之前一定会和你告别的,一定。”(大概是这样来着),阿良良木历当时没有太在意,一直想着忍野咩咩会在那一天和他告别,但是等阿良良木历再一次去忍野咩咩那里时,发现早就人去楼空了,这时阿良良木历才意识到,原来那句话就是告别。
这个桥段让我觉得很经典,很巧妙的把人与人之间那种永远难以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的场景表现了出来。别人在给我们说一段话,很可能我们听到的意思,和他说的意思完全是两个意思。
基于这个桥段我就展开了遐想,如果有一天我与某一位亲朋好友一起刷到了一个抑郁的视频,他一直都很开朗,于是和我开玩笑的说:“如果那天我想寻死了,我一定会给你说,让你来劝我的。”
……
我该怎么回答?因为他很开朗,所以我也根本分不清这究竟是一个该死的玩笑,还是他认真的话语。我是大胆劝他打消他可能已经产生的念头,还是因为过度敏感,反而给他劝出了那念头……

4.2 不要当0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有一个人,肉体被不断折磨,精神每日被摧残,心理已经除对这世间痛苦的感受以外已经空无一物。这时,我再对他述说我理解的生命的美妙性、宝贵性、重要性、独一无二性,真的还有用吗?真的能让他理解吗?真的还有必要说吗?
……
我认为至少还是有这个必要的,至少要把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包括我)在认同你生命的重要性的这件事儿,传达给当事人。
尽管现实的情况错综复杂, 尽管我们的判断也可能出错,尽管存在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事情,但什么都不做的话,别说是1.5了,只能是永远的0。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能成为利贺田(不是)!
后 言
说到底,此篇文章就是一个漫评扩展,并没有上升到学术高度,这个格式也是因为自己看写的字数够多了,才搞着的玩的(诶嘿~)。所以没必要太把其中的理论当一回事儿,也希望看完《炎拳》的小伙伴们,尤其是也对里面的寻短见的思考与话题有一定见解的观众们,来帮我答疑解惑,毕竟理论的问题肯定是想的人越多,越容易变得全面。
最后诚恳的感谢码字的我自己,该错别字的我自己,该格式的我自己,以及绘图的我自己。顺便感谢一下藤本树老师和看完的观众们(诶嘿~)。

(可惜本人也是一条可怜的班狗,其实将近一半的作画并没有时间让俺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藤本树. 炎拳[M]. 东北艺术工科大学2016.
[2]. 土笔章人. 来自深渊[M]. WEB COMIC GAMMA,2012.
[3]. 泷本龙彦. 欢迎加入NHK! [M]. Boiled Eggs Online 2001.
[4]. 大大大大大大大河内一楼. 机动战士高达:水星的魔女[M].早稻田大学,2022.
[5]. 西尾维新. 物语系列[M]. 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