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儿童医院的门,七位导演看到的“小世界”

推开门,一群男孩女孩正在玩耍,全是一水儿的光头。医生悄悄告诉海金星,这群患病孩子中,白血病是最轻的。走出房门,他看到坐在楼梯间的家长、小朋友五颜六色的衣服、穿梭在走廊病房的白大褂……没有预想中的压抑气氛,这让前去踩点的海金星惊讶又欣慰。
海金星是当下热映的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的总导演。他带领六位女导演蹲守河南省儿童医院小半年,拿出这部不刻意卖惨、不仅仅讲治病,而是关注儿童医疗背后大千世界的诚意之作。他们关心孩子,也关心家长、医生。煎熬、揪心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治愈、温暖和成长。
“好的片子都是讲人性的。可能在医院这种环境里面,真实的人性会凸显得更为明显,这也是我们选择拍摄医疗题材的原因。”海金星说。
孩子
12岁的紫云因为胃疼来到了医院。在熙熙攘攘的急诊科,分集导演赵燕一眼看到了她。
这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但是让赵燕惊讶的是,不同于别的孩子,“她的眼神里没有一丝光”,空洞、暗淡,仿佛周遭一切与己无关。紫云当时被奶奶和姑姑架着来到急诊科,连续一周没有进食,头痛到想撞墙,吃什么吐什么,已经虚弱到无法抬头,在老家医院全靠输液维持。
初为人母的赵燕敏感地捕捉到紫云的不同。
在后续的交流中她了解到,紫云妈妈早逝,爸爸重组家庭,有了要保护的其他孩子,所以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紫云被收进了医院,在随后的检查中,令大家震惊的是,她被确诊重度抑郁加中度焦虑。赵燕才明白,眼前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孩,为什么总是眼神空洞望着一个地方默默发呆,看到同病房的小朋友和妈妈互动,会显得若有所思。

怎么打开这个早熟又敏感的孩子呢?赵燕和小伙伴干脆先把拍摄放到一边,专注陪伴。他们给紫云聊天讲故事,编各种花样的辫子,甚至摄像也手忙脚乱地给紫云梳头发。紫云的爸爸也来到了医院。在餐厅,摄影师捕捉到,紫云看向爸爸时开心地笑了。紫云12岁生日那天,大家给她在病房办了个生日会,赵燕注意到,紫云会把气球和蛋糕给同病房的孩子分享——她开始敞开自己内心的一角。
后来,紫云出院后一年,赵燕去探望她,得知爸爸给紫云转校了,这样紫云每天都可以回家。2022年农历新年的时候,赵燕和紫云聊天,紫云突然说对纪录片工作产生兴趣,于是她们做了一个约定,“今年14岁的她努力学习,我努力继续做纪录片,这样十年后我们两个可以在一起工作。”
7岁的吴优然和8岁的冯博涵给分集导演胡久荣留下深刻的印象。

镜头前的小优然,扎个俏皮的辫子,令人心疼的是,小姑娘查出来患上白血病,要在血液肿瘤科住上半年。妈妈带优然去给植入静脉的置管消毒,突如其来的疼痛促使她小脚乱蹬,那一刻的哭声撕扯着屏幕之外观众的心。但,这是孩子们想要治愈必经的历程。熬过疼痛,幼小的优然很快恢复了活泼可爱的一面,还会在病房里演唱《少年》。
优然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在病房,她会央求妈妈给自己换上成套的漂亮衣服,头发脏了也会要求及时清洗。妈妈经常在病房给优然洗头,把头发梳顺。但是,伴随着化疗,爱美的悠然不得不面临脱发的影响,以及剃成小光头的窘境。
胡久荣记得优然剪发的那天。她躺在病床上裹进被子里一声不吭,妈妈端来粥,她就是不喝,哪怕放了糖。妈妈给优然找来一顶黄色的小帽子,无论是检查还是输液,她都会戴着。
不同于具有女孩细腻敏感特质的悠然,冯博涵则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小男子汉。
胡久荣第一次见他是在医院设置的“阳光小课堂”,他戴着鼻饲管不停向老师发问的样子颇为瞩目。而导演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也让爱交际的他异常兴奋。
“他邀请我进入病房并摆出所有的奥特曼玩具向我足足介绍了近半个小时,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在几十天不能进食的情况下,依然还能维持这么旺盛的生命力的。后来我见到了他的爸爸,原来他的乐观和爸爸一脉相承。”胡久荣回忆。

除了紫云、优然和冯博涵,《大象出没的地方》还记录了很多个孩子,导演们见过抽血秒怂秒满血复活的小男孩,见过劝架小仓鼠反被咬的呆萌小伙,见过吞水银吞玻璃珠喝洗衣液的小调皮,见到出生两天就被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神经母细胞瘤的婴儿……
这些孩子现状如何?纪录片每集结尾处的彩蛋,会放出小主人公的近况,比如,优然长出了头发,紫云回归了校园……孩子们的变化也让观众揪着的心放下了。

大人
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讲述的是大儿科里的家庭养育故事。在这场疾病的“浩劫”里,比病痛更深刻的是成长。总导演海金星说,孩子其实是大人的一面镜子,照见大人的脆弱、焦灼、坚韧,等等。不仅孩子在成长,大人们也在成长。所以,摄制组也把镜头对准了家长、医生。甚至导演们也从中收获了成长。
海金星一直记得有位老实巴交的爸爸。他的孩子刚出生没几天就查出重病,于是带到郑州治疗。妻子在家里坐月子。
医生直言不讳,称孩子状况很不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且存在风险。海金星记得,这位爸爸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治病,无论花多少钱。“他从医生办公室出来就打电话借钱,可能钱没借到,一个人蹲在墙角痛哭。”这个场景让同为父亲的海金星颇为难过。后来,这位爸爸回老家去办手续,在车上还愁眉苦脸,可是见到妻子的那一刻,变得非常冷静。“他媳妇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怎么样,他很淡定,安慰妻子说孩子没事,过几天就出院了,让她安心坐月子。”海金星回忆,这位爸爸的表现让跟访导演极为赞赏,“觉得他特别能扛事情,女人嫁一个这样的老公是幸运的。”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幼小的生命最终没有保住,但是这位爸爸面对医生时的坚定,借不到钱时的无助哭泣,以及安慰妻子时的淡定,都深深打动了导演组。
纪录片还记录了一位患有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这个孩子的妈妈本来是位家庭主妇,但是在陪伴孩子治病和成长的过程中,后来专门开设了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机构,让导演组感慨“为母则刚”。
纪录片的第六集主要是讲医生。海金星拍摄完的思考是,儿科医生治病之外,更多的是承担心理疏导的作用。孩子生病对于每个家庭的冲击力都是不可言喻的,无论疾病大小,家长往往容易不淡定。
他记得有个小细节。有次他去医患关系办公室,负责人告诉他自己每天都会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桌面上不敢放玻璃制品,担心反映问题的家长冲动之下会有不理智的举动。“其实很多问题就是缺乏沟通造成的,而我们纪录片或许起到桥梁的作用。”
海金星透露摄制组蹲守在医院期间发现,每天晚上的急诊科都是乌央乌央的人。除了常规的感冒发热,还以误食异物和摔伤居多。尤其是孩子误食异物五花八门,有面膜、弹珠,电池……有一次,摄制组还遇到过一个被花生米卡喉的孩子。面对种种紧急情况,以及焦虑的家长,更需要医生耐心、专业,沉得住气。孩子出现危急情况更需要医生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往往这个时候,家长的忍耐力会更低,所以也更考验医生。
“好的片子都是讲人性的。可能在医院这种环境里面,真实的人性会凸显得更为明显,这也是我们选择拍摄医疗题材的原因。”海金星称,纪录片本来取名为《大儿科》,因为大家提到儿科总是会说小儿科,但是走进儿童医院才会发现,儿科能折射大千世界,希望片子让观众感受到爱与成长的力量。
记者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