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的力量

2023-07-06 19:37 作者:珍大户  | 我要投稿

语言能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生活中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给我们和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的付费圈子编号0675的文章《语言的力量》,免费分享给大家。在经济圈里的朋友,还推荐大家去看编号0408的文章,注意日常的口头禅和行为习惯对我们的影响。


我女儿进入到2月闹的时期了,有时候晚上临睡前,总会扭来扭去地哭一会,需要很耐心地去哄。


昨天晚上临睡前给F先生哄,他哄半天没哄好,一直在哭,他忍不住就说了两句话:“你好烦啊”,“别哭了,再哭爸爸不喜欢你了”


我一听完顿时警觉起来,本能地感觉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对劲。思考了一下,发现确实有问题,然后跟F先生说,以后不可以对孩子再说这样的话了。



“你好烦啊”——这句话在养猫前我没听F先生使用过。


后来因为养了猫,有时候F先生会对猫说“周大福你好烦啊/臭咪你好烦啊”,说的时候往往都是在逗猫,用一种宠溺的语气。


以前因为是对猫说,我竟然从来没警觉过,所以这个语言习惯竟然就保留下来了……


昨晚在哄孩子的时候, F先生也并不是在抒发自己的负面的情绪,而是在叨叨的时候,开始随意地把自己日常说习惯的话给说出来了。


(所以回想起来,语言习惯也是很重要的,负面的语言习惯,从一开始就不该建立起来。即便是当初对猫说的时候,如果我当初早点提示,可能这句话就不会进入他的习惯语库。)


为什么对孩子说不好?

目前孩子才一个多月,她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但语言是有力量的,每说一次,都会发挥自己的影响。


只要说过一次,就会对自己形成印象。说的多了,潜意识里自然就会觉得说的是对的。最终自己心里早晚会渐渐形成潜意识,觉得“这个孩子好烦”。


孩子烦吗?

全看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不耐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孩子烦。自己很有耐心的时候,只会觉得孩子连拉屎放屁都可爱。


取决于心理的事,所以你会发现,最终很大情况下都靠心理暗示、靠潜意识。而语言习惯又是恰恰影响潜意识的。


没人会自己否认自己,没人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胡说八道,玩笑话、无意识的话、打发时间寒暄的话、各种话讲着讲着,久了就成真了。


当面对孩子哭时,你使用的语言是“崽崽哭得真响亮啊,以后能当歌唱家”——类似于这种话,渐渐地会对自己有正面的影响,自己会对孩子变得越来越耐心,亲子关系互动也会越来越良好。


而反过来,“你好烦啊”,即便最初是出于无意的叨叨,但说的次数多了,早晚会真的觉得孩子烦,然后渐渐地越来越没有耐心,渐渐地会对亲子关系有不良的影响。


所以必须要意识到语言对人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能够预见到这种后果的时候,就需要提前干预阻止。

以后我可能连带着,连F先生再用这句话去说猫的时候也会出来干预了……


语言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说到这里,我就回忆起曾经讲过的例子,最早刚认识F先生的时候,发现他有很多负面的、对自己有不好影响的口头语,还好,最终都改过来了。

(文章见珍大户的经济圈帖子编号0408)



第2句,“别哭了,再哭爸爸不喜欢你了。”


这个句型我倒是第1次听F先生使用,并不是一句习惯用语(所以至少想改很容易,只要提示一次说这句话不好,以后肯定不会再这么说了)。


孩子还小,听不懂这句话。所以我们还是从这句话对大人的影响来思考,大家觉得这句话的问题在哪?



———用于思考的分界线———



还是那句话,语言对人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刚开始第1次说,别哭了,再哭爸爸不喜欢你了,那么以后还会有第2次第3次,说乖,你要听话,不听话爸爸不喜欢,不怎么怎么样,爸爸不喜欢你……


孩子在孩童时期,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才会给他十足的安全感,才会心理健全、不患得患失。

而建立秩序/规则/准则/自律,则是在渐渐长大之后(至少三岁以后),秩序和爱是分开的,是两件不同的事。


爱是无条件的——哪怕她做错事,哪怕她惹祸了。


而秩序则是为了自己好,而不是为了换取父母的爱:

你好好学习,是为了自己学到知识,而不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你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你懂文明,懂礼貌,是为了自己交的朋友,而不是因为父母告诉你需要这么做。


家里需要无条件的爱,才会让人有安全感,才会有家的感觉,而秩序是为了自己。这并不仅仅对孩子适用,对大人也是一样。


就如同我不可能对F先生说,你要做到如何如何,否则我就不爱你了。同样的,他也不可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否则家对我们来说,就不再会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了。


以上,我一直说的都是“孩子还小,还听不懂话”,所以上面分析的,都是分析说,这些话,对于说话的人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如果再追问一句,假如我的孩子现在五六七八岁,已经能听懂话了,那么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用于思考的分界线———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会一夜之间就建立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而是要从父母身边开始一点一点习得。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不会质疑,不会怀疑父母说的是错的,而是会全盘接受父母说什么。但烦还是不烦,是一个主观概念,全凭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没有标准答案。


再扩展一下“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句式,孩子只要听到了,就会全盘接受,照搬照抄。孩子是不可能有辩证思想,不会去鉴别这句话的真伪的。


举例来说,如果家人之间互相吵架,互相指责,丈夫怎么说妻子的,妻子怎么说丈夫的,“你怎么这么懒/你这人就是窝囊/废物/没用”等等这些话,孩子听完,会全部学到,然后照搬着说自己爸妈

(举例,王宝强的女儿会训斥爸爸,这说明马蓉在家没少训王宝强,他们女儿只是有样学样。)


所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生活中,在家里一定尽量不要相互指责,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第二个结论——沟通中要学会对事不对人,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但不要说“你这个人……”,能减少很多矛盾。


孩子不会辩证思考,会对父母说的话全盘吸收,那么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类似于“你好烦”这类指责的话的时候,会怎样?


如果是大人被指责,指不定还会辩解甚至吵起来。而孩子只会全盘接受,开始否定自己,开始焦虑内耗……


第三个结论——利用孩子的这个特性,小时候一定要多夸人,只批评事。千万别反过来批评人,夸事。


当你夸孩子“你好聪明”,孩子真实情况可能并不聪明,但他等到长大了发现了,无非就是南柯一梦,梦醒了,但是此时他已经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相反,当你贬低他,等到他长大了,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差,就算知道真相了,但童年受到的心理创伤可能要很多年才能治愈,而曾经带来的心理内耗、自责,则永远无法抹消了。


“你要如何如何,否则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话对孩子来说,会产生一种交换心理,用自己的行为去换取亲情/爱情/友情,最终则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良好的心理认知应该是一种“应得”感——我是我自己,我自己很好,我自己的内在人格/精神/灵魂理应得到欣赏、得到尊重、得到幸福。


而不良的心理认知,是“我是一个贤妻良母/我是一个能赚钱的丈夫,我才配得到幸福”——跟行为/结果挂钩的时候,人会焦虑,会患得患失。青少年时期会觉得“我考不到一百分妈妈就不爱我了”,成年后会觉得“失业了,家要散了”。


这篇文章写到最后,好像已经超出语言的力量的主题范围了……昨天两点钟起来给孩子喂完奶就醒了,想到哪写到哪了。


语言的力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