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与半孟什维克的虚无主义


最近,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现代的一些新的知识观点对前二十世纪的历史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表现在,他们认为俄国革-命后诞生出来的“新社会”其实是一个“政治怪胎”,并且他们又重新拿起了当时也正在议论的话题“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并不多,怎么能叫无产阶级革-命呢?”,然后咒骂制造这个“怪胎”的布尔什维克,指责布尔什维克是“无产阶级的野蛮继父”,“苏维埃共和国不是社会-主义的和工农的共和国而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等。
同时他们也对1905年到1917年这段时期的发展进行谬论,并打着“新左”和葛兰西理论的旗号,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谬论,他们认为俄国革-命最终导向资产阶级革-命。
但革-命绝不是某时某刻的工人群众的自发起义,它必定是一个长期过程。正如十月革-命是1905年预演的工人革-命运动的延续一样,这证明了是葛兰西的阵地战理论的具体实践,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延续”。
并且,俄国革-命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灵活运用辩证法的产物。在帝国-主义时代,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劳资矛盾,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等近一步激化和加深。并且生产的日益积聚和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根本上取决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为了拯救备受战争摧残的国家,拯救在垄断资本霸权压迫下和被战争摧残折磨下的劳动者,斗争也就因此开始。难道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局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的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帝国-主义垄断,虽然促进了生产社会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从而导致矛盾激化,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因此,俄国革-命就此灵活展开。
世界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对于“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并不多,怎么能称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这是所谓俄国经济落后,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因而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的谬论。这是唯物史观看做单纯的经济决定论,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看做直线式的机械图式,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不会生动灵活,只会死板僵硬。这是这是半孟什维克分子的虚无主义的体现,但他们中一部分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俄国革-命的“新见解”似乎“独一无二”,认为自己思想很“独特”。
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民族特点不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会以“纯粹的一般”式表现出来,也不是机械的单线条进化,而是在复杂的,多样性的现实中展开。俄国是介于欧洲国家和东方各国之间的国家,革-命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于西方以前发生的革-命,必然出现某些特殊性。但是俄国革-命的某些新特点仍然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其特殊性并不偏离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明确指出:“一切民族都会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完全不会是一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什么地方论证过:俄国“应当有”资本主义,因为西欧“已经有”资本主义等等。”
列宁认为,俄国落后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这是“无可争辩”的观点,但是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当时俄国特殊局势使它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首先,这样的道路是俄国人民在那时的历史环境下做出的历史抉择,其次,苏维埃俄国可以利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来造就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前提和经济前提。
“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性的东西,就是革-命的的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列宁《论我国革-命》)
但之所以称为“半孟什维克”,因为他们实际上对先锋队理论的批评和以当代社会科学管理方式或“后现代主义”或其他的现代学术理论来评判前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的确有借鉴意义,并且他们也没有否认革-命,推崇改良主义,也没有直接导向社民那方。但他们对过去历史发展的认识,和他们表达出的语言形式确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承认革-命但又反对革-命,或者给予“新”(21世纪)“旧”(20世纪)革-命区分,可能他们没有语言直诉上表达这种观点,但思维上已经显示出了这种观点。或者以虚无主义史观替代唯物主义史观来否定某个阶段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