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二到全国第一,入选国家队,人大附中刘子睿这样自述他的物竞之路
巨佬来啦!质心姐姐特别邀请刚刚入选国家队的刘子睿同学,来分享他的物竞学习经历与经验。

物竞学习经历
进入初三(2018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取得了北京赛区二等奖,这个奖对于我当时的知识结构来讲已经是完全超乎预期的了。受这个成绩的鼓舞,也明确自己更喜欢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物理更适合。第二年的春季学期参加了高中力学竞赛取得了一等奖。从那个时候基本决定全力开始物理竞赛学习。
我在刚开始学竞赛的早期没有意识到学竞赛做题是必须的,也没有意识到选择竞赛意味着什么,导致一年多内只搞完了程力和半本程电,初步过了一遍微积分,拖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从我的成绩可以看出来,那一年我的实力没有太大的增长。
学竞赛的早期是一个养成良好习惯和建立物理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一定要安下心来做题与理解(本人在这一点上绕了一些弯路)。其实个人认为,在搞竞赛的路上,自己的目的与做题路线也是越早明确越好,毕竟搞竞赛的经历必然会占据任何竞赛生高中记忆的一大部分,短时间的迷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次参加大赛是初三取得省二,当时个人觉得一般,但竞赛教练对我的成绩非常肯定,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又有兴趣,鼓励我一定要坚持,加上自己的兴趣在于用数学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决定专注物理竞赛。
20年冬春季,我看了半本高妙,看了题选,国培和试题选,也是那个时期基本了解了一遍普物(我当时选择的是新概念一套)。
这段时间,有一些竞赛的基础模型(esp非惯性参考系!我当时困难非常大)必须要尽早搞清楚,否则以后问题会越拖越大——毕竟题目当中出现的复杂模型终归都是简单模型组合演化出来的。如果这个时候还对于微积分毫无概念的话——抓紧时间。
第二次参加是第36届,成绩和第一次基本相同,还是省二。当时唯一的感受就是挫败吧,但是其实也没有多少,因为当时清楚自己在35~36届中间这一年确实提升是有限的。
刨去成绩以外的话,可能我学竞赛路上最大的正向反馈是在21年开始发现自己的物理知识可以开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计算一些有一定挑战的模型。这样一个经历其实部分的让我从竞赛比较枯燥(确实)的氛围当中部分解放了出来,从结果上帮助我在竞赛各种推迟的背景下坚持下来而没有懈怠。
学习经验分享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竞赛后期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拓展知识面,增强自身综合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缓解竞赛强竞争环境的枯燥和乏味。
2️⃣ 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学习知识点如有疑问,反复思考,直到理解透彻,特别要注意已有的模型有没有还没有考虑明白的方面。短时间提升短板比拔高强项更见效,留有遗憾总是不好的事情。
3️⃣ 竞赛学习后期,开始学有余力的时候,不要猜想“这个不会考”而限制自己知识体系的拓展:如果想要在竞赛当中获取优异的成绩,需要稳定的发挥,也需要有自己特殊的优势项目。而后者如果一味限制在传统竞赛大纲当中是较难得到的——何况近年来竞赛出题有不按大纲出牌的倾向(嫌疑?材料题是神)。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把大纲里面的东西全部搞清楚!相反,大纲当中的问题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许多实际考试的问题都是从其中演绎而来的。
4️⃣ 考场上合理规划时间:有时,最难的题反而是“大家都能看得明白”的那些(eg.农用平板车,所有人都会算,很少有人算的对),有一些初看没有思路或者题干特别长的题可能反而是跟着题目的引导一步一步答案就出来了。避免一道题做上头耽误整场考试的节奏。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人大附中学习,有非常好的传统和氛围。学校搭建平台创造了很多交流的机会。需要非常的感谢我的竞赛教练发现了我,让我确定了物理竞赛这条道路,并且在我个人心理波动的时候能够迅速发现,与家长一起快速处理,没有留下遗留的问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一届学长的成功也是激励我学习的灯塔。感谢学校与参与维护物理竞赛课程的各位老师将这个火种维持。
无法忘记和好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一起奋斗的时光历历在目。预祝不久的将来,在心仪的大学校园相聚!
感谢人大附胡继超校长,赵子龙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们,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希望人大附的物理竞赛队能够越做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物理人才。
最后,希望所有学弟学妹们不忘初心,来日方长;兴趣引导,充分准备,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