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客行】岭的武侠世界之剑仙叶白衣与鬼主温客行。

这期我们来讲一下,叶白衣的相关片段。要讲解有关他的剧情,首先我们得说说,剧中的武学修为是如何评判的?
因为特效方面的不足,很多情节缺少视觉冲击,所以很难直观的去感知角色的强弱。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剧中相关情节改用角色内心独白来补充。例如:初见叶白衣时,高崇内心评价其,“此人年纪轻轻,怎会有这般强大的气势,神光内敛,渊亭岳峙”。
这种世界观的设定由来,我们要辅以中医理论说明。武侠盛行时期,各大流派作品中的世界观并不是凭空杜撰的,它们大多借用中医理论来构建神功秘法。广泛被提到的理论有: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精气(精气血津)学及经络学。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感应,指在自然与人体之间建立某种协调关系。武侠小说家黄易的作品,常采用“天人合一”的理论,并将此称为武学的最高境界。【《破碎虚空》等书】

阴阳五行:阴阳即两仪,生于太极;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金庸作品中常借用阴阳五行说,如:降龙十八掌。【出自《天龙八部》等书】其招式取名自《周易》,讲究阴阳相济。在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中,是最绝顶的外家功夫之一。再比如:乾坤大挪移的功能之一,转换阴阳二气。和七伤拳,其口诀有:“五行之气调阴阳,损心伤肺摧肝肠”,都是由此而来。【出自《倚天屠龙记》】

气:可以理解为某些精微物质,也说是某种能量。中医认为:气有先天、后天,内气、外气之分,而人体本身就存有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说真气是呼吸时接受的自然清气和饮食摄取的五谷精微,合并而化的生命能量。武侠世界设定此为内功的本源,大多初学者须先行引出体内真气,再辅以炼化提升。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借鉴的《易筋经》,就源于古代中医引导术。古龙小说中的《怜花宝鉴》,也记载了大量的中医疗术,如:金针开穴法。【出自《圆月弯刀》】其作品中的“分筋错骨手”【出自《射雕英雄传》】是大擒拿术的一种,以拆卸人体关节为技巧,是中医接骨疗法的反面利用。同类武功还有《楚留香系列》的“七十二错骨分筋手”,是小擒拿术的一种,以中医七十二道大穴的理论为基础,以拿筋、拿穴为技巧。还有《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沾衣十八跌",《倚天屠龙记》中的“龙爪手"等等,都是以中医为理论,再辅以古擒拿术的招式演化而来。
除前述学说,还有脉象学、藏象学、运气学(所有学说引自中医始祖《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都被武侠世界观一脉相承。其中,最直观的是精气学和经络学,体现在中医诊治病灶的四种手段上:望、闻、问、切,是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
而武侠世界观设定的内功修习方式,多是由人体内的真气按照“内功心法”要求,于经络中周而复始的游走、炼化,进而提升。所以能够诊断简单的病灶,是习武者的基本常识。
武林高手可以轻易断定他人的武学修为,就是用了这些手段。基于这些理论,我们来看《岭》中的相关剧情。

片段一、前面提过的,高崇初见叶白衣时内心评价,“此人年纪轻轻,怎会有这般强大的气势,神光内敛,渊亭岳峙”。

片段二、温周初见叶白衣时,周子舒心道:“此人年纪不大,怎么却给我一种绝世高手的感觉,如名剑在匣”。

片段三、叶白衣拒绝周子舒请客。说到,“为何你一个快死的人却能活蹦乱跳”。

片段四、叶白衣夜会周子舒。说“你的经脉即将枯死,就如同老树打根里烂,生机已绝”。
以上片段,是以中医“望”的手段得出对方实际情况。在武侠世界观中,这是极为寻常的评判他人武学方面状况的手段。“望”的手段使用顺畅与否,由武学境界的高低决定。武学境界与武学修为是两个概念。境界是一种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武学境界的高低,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格局”、“眼界”、“感悟”方面的深浅。而修为与此不同,武学修为是指实用技能方面的强弱。境界高者可明确判定低者修为,境界低者却无法“望”出高者的实际情况。武学修为高的人不代表境界高,而武学境界高的人通常武学修为也较高。在武侠世界观中,多数武者以至高武学为终极目标,实际上就是想突破境界。是否能够修成神功秘法,关键取决于修习者能否参透境界,超脱困境。《岭》的“六合神功”也是此类设定,修习成功者最终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除“望”以外,剧中也有“切”的片段。桥上温客行接下周子舒后,叶白衣问,“你师傅是谁?刚用的什么武功?”以内力对峙,是用自身的真气(内力)注入对手的体内。对峙双方以不同心法修习的真气,运转方式自然也不同。外来真气以原定方式冲入对手体内,两种真气于体内相冲。真气强劲者可中伤对手,是为内伤。而弱方的真气要么被抵挡于强者体外,要么进入体内后被强者自身的真气化解。是以,叶白衣与温客行拳掌相抗后,除外家功夫方面,亦知他行功脉络异于常人,遂出口相问。这也是武侠世界观中,武者间评判修为的常见方式,是“切”的演化。
【如:《天龙八部》原文中描写虚竹对阵鸠摩智的片段:虚竹初学武不久,只能用罗汉掌强抗鸠摩智。打到最后就只“黑虎偷心”一招,其它招势已来不及用。但“鸠摩智早已发觉,虚竹拳力中隐隐也有小无相功,而且还远在自己之上”。他亦是被虚竹内力冲击后,得知其早已练成小无相功。】

根据前述对比,可知《岭》的武侠世界观同传统武侠世界观别无二致。也是因为叶白衣过高的武学境界,使他自信可以诊治周子舒的内伤。
另外,传统武侠世界观中,内、外伤对人体的伤害不能相提并论。非致残、致命的外伤,对江湖人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内力精进者还有利于外伤修复。内伤却不同,不论大小未及时治愈,则有可能伤及根本,影响寿元。剧中,周子舒的钉伤因时间过长已阻塞经脉,导致伤及根本。同理,龙雀也因长时间锁住琵琶骨,经脉受损,终伤及性命。而周子舒被劫掠至天窗时,虽也受此伤,但因时长不久且经脉已被钉子封住,是以虽同是被锁琵琶骨,实则却是外伤。关于《岭》的武侠世界观,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温客行与叶白衣对峙的片段。可讲解的片段有两处:雨夜桥上和四季山庄外。其它相关片段,白鹿崖因是假戏,龙渊阁山洞没有参考价值,两处均不做解读。
我们先来看一下雨夜的片段。叶周二人桥上争执,温客行半途抢下周子舒,叶白衣发现来者进犯回首推掌。温客行反应迅捷,立刻回掌相抗后扣掌化力,见不能脱手再度上下翻掌化力。卸下力道后借势温客行推出其掌,欲脱手而出却被沾手翻掌擒住。他随即化掌唯拳,振腕脱其手,直取叶白衣面门。叶白衣避开攻势,推掌而出,温客行以拳相抵。受其内力冲击,他借力而退,避出战圈。因两者修为悬殊,对峙过程不考虑双方态度,仅以所见为参考。
交手过程中,叶白衣出手三次,两攻一擒;温客行攻两次,变招五次。于外家功夫方面,温客行的攻速是叶白衣的两倍有余。然而,他的掌法虽有百般变化,却仍被叶白衣一招擒下。在内家功夫方面,温客行虽借力退出战圈,但其左手却随即藏于身后。以此情形来看,他的左手应已脱力,为防示敌以弱,只得收于身后。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叶白衣内功已臻化境,大繁至简。温客行外家功夫虽有优势,但也无法弥补与其在内功修为上的差距。
不过,他不同寻常的强势功法,也引起了叶白衣的兴趣。而温客行正焦心周子舒内伤,口出不逊,两人再度交手。叶白衣欲教训不知轻重的毛头小子,温客行也正心烦意乱。两人都下了重手,真气外放。

叶温出手速度加剧,但温客行掌速仍有优势,左右变招,两次翻掌欲压制叶白衣。叶白衣知其招势变化多端并不与之纠缠,脱手取其面门。温客行掌力不敌,化掌为拳相抗,反击叶白衣面门。叶白衣反手击退来袭,却换右手攻向温客行颈部要害。被逼出双手,叶白衣怒意升腾,温客行见势恐波及周子舒,立即转移战圈。
择地而战,温客行回身抵御叶白衣怒下一掌。战斗意识超群温客行先行凝神,叶白衣又落一步,再起怒火左右开弓。但温客行内力不逮,避其锋芒转战他处。叶白衣紧追其后,连续三击均未得手,温客行趁机攻取要害。叶白衣擒下来袭也攻取要害,亦被温客行擒拿。
温客行后力不足呼吸急促,叶白衣观其境况一解怒气,出言嘲弄。然而温客行发泄一通却不解心焦,怒意直冲心头,仍未收敛言辞。而叶白衣怒气已解并无战意,遂被周子舒劝下。
这一程对峙,温客行外家功夫虽略存优势,但内力不能与叶白衣匹敌,已是硬伤。不过,行功后仍有余力进攻,且未受内伤,说明他与叶白衣对掌时未尽全力。观其现状,虽呼吸急促却并未见冷汗,内力损耗大致为七成左右。而叶白衣在对阵中虽动用双手,但对掌时两人真气外放程度相同。可见他压制了自身修为,以温客行同等修为对阵。不过虽修为被压制,但他自身境界高出温客行许多。所以,终结时叶白衣并无异状。
【插一段主观解读,温客行以人身抗击命运不公,时刻徘徊生死之间。自来谨慎而行才能走到今天,可见其趋利避害之能。而他的人生际遇无从选择,亦未获得时运,是以从不轻许诺言或空谈。他遵循言必行,行必果的准则,也不会为面子逞一时之能。而武学方面,他素来逆天为之,以此突破自身极限。是以,当他说:“十年之内我必取你性命”时,其内心也坚信自己可以完诺。】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四季山庄外对峙的片段。温客行飞旋而来,以此加速攻势,直取叶白衣面门。叶白衣转身避开攻击,随即置身其后,袭向温客行背后空门。温客行回身挡下攻击,反手掏心连击两次,皆被叶白衣避开。后三进快攻,取其面门与颈项,招招攻其要害。叶白衣避二挡一,挥剑斩腰。温客行见起手测其剑势,拔地而起落于重剑之颠。叶白衣扬剑取其下盘,温客行急闪却被追至后方空门。后心遭重击,破绽大开,温客行腹背失守。叶白衣凌空踢下七脚,温客行跌落。
这一程,温客行攻六次,五招落空一招被挡下。叶白衣攻四次,一招被化解,两招落空,最后一招击中。叶、温二人对峙,温客行于十招落败。

【插一个主观猜测:叶白衣的配剑是魔匠容长青所铸。容长青死后,他以此剑慰藉心绪,睹物思人。重伤至此,不排除有践踏此剑的原因。此观点纯属主观臆测,不代表主创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