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本上中医的核心理论

2023-03-03 10:09 作者:bili_78012938734  | 我要投稿

 一、心向中医


 


之所以要学习中医,必然是已经认识到了中医的好,而且看到了中医里面有宝贝。


 


初学中医,当下一番苦功夫。首先要立志,非立志不能坚定成就大医的信心。要愿意学习,不怕困难。志不立则事不成。志立的越大,成就也就越大。这是对中医有信心,有愿力。然后,才能慢慢深入中医之中。

 医道渊深,不读书则不能得古今医旨精华,只凭自悟,何能得与前贤比肩?我相信,每一位大医的背后,都必然是无数的努力与汗水,是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与多年坚守。我们向往大医、羡慕大医,且我们已经选择了中医,我们就应该学习大医的精神,沉下心来,不慕名利,不懈进取,沿着大医走过的路前进。我相信,只要付出汗水,我们一定能收获到成就。

首先第一个阶段,为筑基阶段,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一个筑基的阶段,中医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例外。


大家可不要小看,基础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学中医的根基,也是临床诊疗的根基。我临床诊疗时,靠的一个是中医基础,一个是西医基础。基础是什么?基础是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的总结,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是原则性的东西。


比如说肺上的病,怎么治?很多人说,宣肺化痰、补气化痰、辨证论治,这些都对,但不是核心。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恢复肺的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因为这是肺最根本的生理功能,不管感冒也好、肺炎也好、肺癌也好,都是这么一个治法。这种见地,就是源自于基础的理论。


大家要从这个高度上,来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我给大家推荐四门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


这四门课,怎么学?现在淘宝上,不是都有各大中医院校老师讲的课程视频吗?你们买一份,花不了几块钱,跟着老师一点一滴的学习,不要急,先打好基础。

四门基础课,学好以后,基本上中医的核心理论,都有所掌握了,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我称之为临床理论阶段。


首先,自然界正常的气候有利于通畅或生养五脏元真,因而养生家要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并提出“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四种异常气候,皆能使人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养慎,又启发医生治病用药应因时制宜。其次,要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和性味功能合理的选择和摄取食物,如“味酸则伤筋……咸则伤骨”,过食酸咸,内伤肝肾,可形成历节病,这一“食宜”观点充分体现出辩证的摄食原则,有利于元真通畅。此外,在仲景创制的却病养生方剂中,特别注意通畅元真,如使“阴阳相得”的桂枝汤,有“化气调阴阳”的作用,治水气病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有温化水饮,转运大气的作用。仲景还强调运用吐纳以调整呼吸的养生却病方法,导引按摩等体育锻炼手段以及膏摩之理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等,均有利于五脏元真的通畅。

因为前面的学习,是纯理论的,后面的学习,是介于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既包含了前面的基础,又涉及了具体的病症诊疗,向前进了一步。

1、小白千万别从那些类似中医很简单、圆运动畅销书开读。这么讲吧,书的封面上如果是作者本人照片的,都要远远离开;封面上有大大五行、太极图的,内容质量一般都极差。


2、直接研读皇帝内经或中医基础之类的书,会很快失去兴趣,慎之;


有朋友回答说反对先读伤寒而是先读中基,我的意见是完全相反。你如果是在学校专业学习,当然先中基,如果是小白业余,先中基就是大坑:难掌握,不形象,不实用。很快就会给人留下博大精深的概念然后放弃。当然,因人而异,一孔之见。

进的这一步,很关键,它是把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病症具体诊疗中的一个示范。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把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吗?这一阶段,正好就是学习这个的。


这一阶段的课程,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内经学讲义》、《针灸学》这几门课,同样这些课程,在网络上也可以买的到。

另外我还想推荐大家学一点西医学的知识,因为当前社会,患者基本都是拿着西医诊断、检查报告来看病的,所以要懂一些西医的知识,西医有一门课,叫做《临床医学概论》,这一门是整个临床医学浓缩版。

 再者,一定要努力记诵经典,传承前贤的学问。初学中医,我主张先从《内经》开始。经典的方向永远是正确的。有些人一听说要学经典,就觉得经典太过艰深,怕读不懂。却不知《内经》是韵文,也是古时的白话文,既好读,又易懂,甚至不必参考注释亦能读懂。《内经》是中医的根柢,学好《内经》能得中医的真传。


三、注重临床


 中医是治病的,因此,明医一定是会治病的。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才算是真正的中医。因此说,要把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中医不能光是会写书,更要能治病。每个中医人都应该首先是临床医生,然后才是学者教授。我在多个场合曾经反复强调,临床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中医将失去传承的动力与灵魂。所以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中医最重临床实效,经验需从临床中获得。所以说,中医是学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气的学问。古代大医没有不是临床高手的,也没有不是站在前贤肩膀上的。

 


而且要有一颗清静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务名利,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辈既然于斯生选择了中医,就当立志传承中医、立志成就大医、立志救助病苦,若能发这样的大愿,其将来的成就必大。斫木可成器,砺金以有锋,吃得其苦,方享其甘。








初学中医者需有强勉努力的精神。否则,浅尝辄止,见难即退,终不能进入仲景之门。董仲舒强调“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即是要我们于浮躁中定下心境,沉潜意志,既可循序渐进地进入中医的殿堂,又能将养恒心,假以时日,最终可归于笃实。


 


基本上中医的核心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