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比较简单的鸽巢原理》说课稿

2023-03-15 20:13 作者:bluehouse123  | 我要投稿

《比较简单的鸽巢原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知识点。《鸽巢问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应用它可以使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的解决。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去解决。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画图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3、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二、说学情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为鸽巢原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因此要真正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三、说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引导讲授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学法: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方面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设计五个环节: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提升思维,建构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回归生活,灵活运用。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

环节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出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问问同学们是否相信?并做几组实验,验证这一猜想。借助同学的疑问和兴趣,此时,我会点明:告知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即鸽巢原理,从而引出新知。

通过情境设置,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对此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环节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我出示例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会出现怎样的结论呢?” 使学生通过画图或者操作展示各种不同的放法,通过思考、讨论、汇报交流,展示结果。然后我会通过课件展示四种放法,其中重点展示第四种(2,1,1)的放法,并质疑:最后一支可以随便放吗?引发学生深思、讨论。

然后,我会让学生动手圈出每种方法中铅笔数量最多的笔筒,随后提出疑问:仔细观察每种放法中圈出的笔筒中铅笔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铅笔?学生自然得出结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接着结合刚刚课件展示的放法,引导学生了解第四种方法属于至少的情况。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这样想:我们还可以用假设法,从最不利的原则去考虑;如果我们在每个笔筒里先放1支笔,最多放3支。剩下的1支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此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探究,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的理解所授新知,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有效的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三、提升思维,建构模型

根据教材,我会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发现关于此类问题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如果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铅笔?引导学生可以画图,也可动脑思考。反馈时注重让学生理解假设法。即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如果在每个笔筒放1支铅笔,还剩的那支可任意放。然后继续延伸提问:如果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7支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这样的现象能说完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表达吗?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最后得出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 然后让学生通过4÷3=1(支)……1(支) 5÷4=1(支)……1(支)等,证明这一猜想的科学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当铅笔数比笔筒数不止多1时又怎么解决?当余数不是1时,至少数还是2吗?等等,我会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此环节,我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得出规律,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环节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下述练习:

1.牛刀小试。

(1). 把5鸽子放进3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鸽子。为什么?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大显身手。

11只鸽子放进4个鸽笼中,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几只鸽子?

(重点讲解当余数是3时怎么处理?)

3.终极挑战。

把红、蓝、黄3种颜色的筷子各3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几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筷子?

(这样设计练习:一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为了让有需要的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挑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五、回归生活,灵活运用

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若学生总结不够完善,我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得以认知。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突出重点,清晰易记。

七、说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可取之处有:

1、着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2、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力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灵活使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一是感觉老师仍在牵着学生走,不敢放手,二是对于“总有……至少”的精炼说法,一定还有学生理解不到位。

回顾整节课,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火花,它时时点亮的是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探索出一个简单的算式模型,成功地解决生活中某一类抽象费解的普遍现象,不正是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吗?我要说,我力求在磨练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比较简单的鸽巢原理》说课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