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威力不俗的小钢炮:“埃尔哈特”型24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

2022-10-14 22:27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陆军事强国都拥有重型火炮,但数量都不算多,他们也没有预见到,一旦西线停滞不前,堑壕战开始,重型火炮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时间到了1915年,随着西线陷入堑壕战僵局,德军发现除了地雷、机枪和战壕外,带刺铁丝网也是攻击步兵的严重威胁。通常,带刺铁丝网被用来将攻击者隔离出防御者战壕的易受攻击区域,并将攻击者引入预定的杀伤区,在那里他们会遭受重叠的机关枪火力。成排的带刺铁丝网也可以用来延迟攻击者的行动,让防御者有时间在壕沟中驻扎,并将攻击者阻拦在远离战壕的安全距离,以便防御者能够呼叫炮火打击。

   想要克服僵局并给进攻步兵带来优势,需要的是轻型、便携式、简单且廉价的重型火力。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是设计一系列重型堑壕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可用于直接攻击战壕,以进行重型、短程的预备轰炸,清除障碍物并压制敌人的防御。

   幸运的是,早在1905年德国陆军就意识到了重型堑壕迫击炮的价值,于是委托1899年成立的莱茵金属公司进行相关武器研发,最终成果便是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和25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这些武器在一战的第一周就参与了阿尔贡森林的战斗,给予了法军严重杀伤。但此时这两种迫击炮的装备数量加起来也不过166门,远不能满足前线步兵的需求。于是新式堑壕迫击炮的设计工作,再次落到了莱茵金属公司身上。

   1915年,莱茵金属公司的创办者兼总设计师海因里希.埃尔哈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式重型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的底座是一个长1.15米(3英尺9英寸)、宽59厘米(1英尺11英寸)的长方形木板,其边缘有金属板加固,角落有四个把手,可以由四名炮组人员拎着进行短程机动。在转体的前部,有一个新月形齿轮传动的炮管支架,该支架连接在炮管侧面的曲柄上,用于调整高度,该支架还带有一个锁定杆。在升降装置旁边有一个槽,槽中装有一个测斜仪瞄准镜,用于基本瞄准。底座前部也有一条新月形的轨道,可以根据炮管横向调整。该型火炮的炮管由铸铁打造,长75厘米,口径24.5厘米,但德国火炮名称会取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尺寸,也就是24厘米。

埃尔哈特先生

   新式迫击炮的优势在于,与25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相比,其建造成本更低,运输更方便。战斗中,四名德军炮兵就可以拎着它进行短距离机动,如果是长距离运输,则可以将底座和炮管拆开,由不同的人背负,当然炮管口会用皮带系上一块皮革以防泥沙污染。

   新式迫击炮可以发射三种不同大小的高爆弹。第一种有312毫米(1英尺)长、重20公斤(40磅),第二种有480毫米(1英尺7英寸)长、重30公斤(70磅),第三种有665毫米(2英尺2英寸)长、重40公斤(90磅)。炮弹由1.5毫米厚的铸铁弹壳组成,弹壳内装有炸药,并用木基塞密封。由于弹壳很薄,所以这三种炮弹的装药量极其恐怖,分别是14千克、23千克、33.5千克。它们身上还会有黑色或红色的模板,上面是炮弹的生产日期、车间代码、炸药型号和来源。

   炮弹的底座是一块3厘米厚度的圆形木盘,它通过螺纹杆和螺母连接到炮弹上。三种炮弹都采用了安装在顶部的锥形引信,它们被拧在一个60毫米直径的螺纹口中,其下半是个用夹子固定的马口铁继电器,继电器里面有270克三硝基甲苯。由于速度和弹道较差,炮弹有时会侧翻着地而不是俯冲着地,因此这种由铜、锌、锡打造的锥形引信安装了由2块铜板组成的安全针,其中一块可以转动,能够将爆炸延迟时间设定在4-15秒。

炮弹剖视图
炮弹铭文
引信结构图

   为了保证炮弹正常发射,必须要在炮管底部安装一种八边形的摩擦点火器,这种点火器会和绳索相连,其作用是保证引燃倒入炮管内部的发射药。发射药为黑火药,有三种规格:30克、60克、90克,可以在不调整炮管俯仰角的情况下改变射程。三种炮弹的射程分别是265米、190米、160米。

最左边就是40千克高爆炮弹

   实战中,发射该型迫击炮前,要调整瞄准仪,然后设置俯仰角和横向射界,通过转动锁定杆的手柄将两者锁定到位。射程可以通过改变枪管的高度、改变发射药的大小来调整,枪管上有一个金属板,上面有一个射程表可以参考。然后,德军堑壕炮兵先将发射药滑入炮管并入木棒将其压实,接着将延迟引信拧入弹头,将保险环从引信上取下,然后扭转铜板设置爆炸延迟时间。随后将炮弹装入炮管,把摩擦点火器拧入迫击炮底部,并在面系上绳索。当炮手拉动系索时,点火器摩擦出火花引爆黑火药,也点燃了弹丸中心的270克装药,从而启动延迟引信。最终,已经变成了一支火箭的炮弹会呈曲线落入敌军阵地,当延迟时间结束后,数十千克炸药就会轰然起爆,毁灭周围的一切活物。

   对于迫切需要步兵重型火力的德军来说,新式迫击炮的出现无疑是重大利好。它很快就得到了军方的认可并被正式命名为“24 cm schwerer LadungsWerfer Ehrhardt”,英文翻译是“24 cm Heavy Charge Thrower Ehrhardt”。

  1916年,埃尔哈特型重型堑壕迫击炮正式服役,并很快被投入到凡尔登战役当中。德国第13预备军将这些迫击炮组织成四个特别分遣队,每个师有一个,其任务是在步兵进攻之前快速向法军阵地开火,铲除他们的障碍和铁丝网。

1916年,位于凡尔登地区的埃尔哈特重型堑壕迫击炮分遣队

   迫击炮分遣队首次参战是在位于默兹山脉附近的沃夸山丘附近(Butte de Vauquois),这些重型堑壕迫击炮利用隧道系统的各个坑洞向前推进并不断释放火力,对当面法军的防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埃尔哈特重型堑壕迫击炮后来在圣玛丽奥克斯矿山(Sainte Marie aux)的战斗中也被使用。法国人给它起了一个绰号“尖盔”,因为它的炮弹与德国人戴的尖顶头盔相似,而德军士兵也根据外观戏称它为“Rumkrug”(朗姆酒罐)。


威力不俗的小钢炮:“埃尔哈特”型24厘米重型堑壕迫击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