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川王子大饭店水族馆海底隧道

2023-03-19 03:01 作者:血これ樱  | 我要投稿

爪哇牛鼻鲼Rhinoptera javanica)

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琉球、小笠原诸岛

特征:因头部的腹侧长有特殊的头鳍,形似牛鼻而得名。会用这种头鳍将海底的沙子扬起找出并捕食甲壳类动物和贝类等底栖生物。

绿锯鳐Pristis zijsron)

世界上最大的锯鳐,最大可以成长到7m。

这种鱼有约占其全长1/4的“锯子”,它会摆动“锯子”碰撞猎物,待猎物没有反击能力后捕食。栖息地: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澳大利亚

圆犂头鳐(Rhina ancylostomus

分布:中国、琉球、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印度-西太平洋、红海、波斯湾。

特征:看起来像是鲨鱼和鳐鱼的结合体一样的奇妙的鱼,由于鳃孔开在身体的腹面,所以被归类为鳐上目。它有两个非常大的背鳍,第1背鳍与腹鳍的位置几乎相同。它类似于澳洲尖犁头鳐,但它的吻尖是圆形的。眼睛内部和胸鳍之间的背部有成排的肥大的刺。体侧有白色虫蚀状纹路。属于大型物种,全长可达 2.7 米。

栖息环境:栖息于热带至温带的沙底,比较活跃喜欢游泳。 栖息于水深150m以浅。

食性:捕食底栖动物和小鱼。


昆士兰锯鳐(Pristis clavata

锯鳐类中最小的种类。

栖息地:印度洋至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饲养温度:24~26℃

澳洲尖犁头鳐 (Rhynchobatus australiae) ,分布:中国沿海、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印度洋。

栖息环境:栖息于沙底或沙泥底。

特征:吻部细长,后部略微收缩。背鳍尖端尖锐。吻部腹面无暗色斑点。肩部周围有多个白色斑点。胸鳍和腹鳍外缘及尾巴上也分布有白色斑点。


 阿氏莫布拉鲼 (Mobula alfredi),分布:琉球、日本高知县。~印度洋-太平洋、红海、东大西洋。是鳐鱼类最大级的种类。曾经被认为与双吻前口蝠鲼是同一个物种,但近年来它被归类为一个单独的物种。要栖息于琉球以南的印度洋-太平洋温暖热带海域。尽管体型庞大,但它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通过伸出头上的鳍(头鳍)让食物流进嘴里来进食。它们通常被称为Manta,也很受潜水员欢迎。可以通过腹部的黑色斑纹来识别。

栖息地:双吻前口蝠鲼具有远洋性,而这个物种被认为具有沿岸性。它经常被潜水员在珊瑚礁域拍摄到。

食性:体型虽大,性情温和,以浮游生物为食。

花点窄尾魟(Himantura uarnak

分布:琉球南部、印度洋-西太平洋。

特征:体盘的背面和长长的尾巴中央有许多单一颜色的暗色斑点。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分布在日本的其他魟科鱼类。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尾腹面中线没有皮褶。体宽可达1.8m,属于大型种鱼类。

栖息环境:本种主要栖息于河口域和海域。深度50 米以浅的珊瑚礁周围的沙底。

黑斑条尾魟(Taeniurops meyeni)

分布:琉球,太平洋沿岸、长崎县、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印度洋-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加拉帕戈斯群岛。

特征:体型庞大,大的个体体宽可以接近2m。身体呈圆形,灰底色,上面分布有黑色斑纹。 身体的腹面是呈白色。尾部仅在腹面正中线处有皮褶,一直延伸到尾部末端。尾巴有大毒刺。

栖息环境:栖息于岩礁域和沙泥底域。

斑点鹞鲼(Aetobatus narinari

分布:中国、琉球、本州中部及南部、印度洋-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大西洋。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特征:吻尖呈锐角,形似Aetobatus narutobiei,但本种的身体背部分布有大量蓝白色小斑点,可以以此加以区分。尾巴非常长,背鳍在腹鳍之间。有尾刺。是体宽可达到2m的大型物种。

栖息环境:栖息于珊瑚礁域和岩礁域。通常栖息于水深60m以浅的区域。珊瑚礁区域的外缘比较多。

蓝吻犁头鳐(铠犁头鳐,glaucostegus typus)

分布:印度洋到澳大利亚北部、所罗门群岛等。

特征:身体扁平,体色为茶褐色至褐色。吻突出,呈三角形。背鳍在身体的后半部有2个。栖息在从表层到100m左右水深的地方,除了沙滩和岩礁以外,也有侵入红树林和汽水域的情况,在淡水中也能看到。

在长到约150厘米时性成熟,性成熟时期较晚,为胎生,出生时有40厘米左右。

由于数量急剧减少,在红色名录中被指定为濒危IA类。

品川王子大饭店水族馆海底隧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