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大作文进阶技巧(1)——顶级媒体高度凝练词语的正确引用方式

全文字数|3.7千
阅读时间|13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用「外交术语」理解「一报一播」
2.以2021年10月28日为例分析
3.永远不要想「糊弄」阅卷者
4.写「申论大作文」不要钻牛角尖,没有万能套路
根据之前的留言,还是有很多小伙伴想继续关注「申论大作文」的写作细节,因此从今天起开一个「进阶写作」的专题。

一、用「外交术语」理解「一报一播」
想写好「申论大作文」,要不要学顶级媒体「一报一播」?
——要学,但只能学一点点。
有小伙伴可能发现了,在之前《申论大作文要怎么写》系列中,西瓜给出了很多参考资料,但没有提到「一报一播」这两家顶级媒体。
这并不是说两者不重要。比如「人民时评」板块,就很值得去研究学习。
那么,直接去学习顶级媒体是否可以呢?可以,但是没必要。
这两个顶级媒体的内容,是有学习门槛的。
简单来说,顶级媒体的很多内容,站位非常高,词语较为凝练,主要内容往往都是宏观层面的方针政策。
如果考生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那就只能理解其字面意思。
这里我们以大家比较熟悉的举例。近期中美有一场通话,我方的报道是这样的:
10月26日上午,中美双方进行了视频通话,就宏观经济形势、多双边领域合作进行了务实、坦诚、建设性的交流。
这里「坦率、建设性」从字面意义上看都是好词,但是众所周知,其实际含义是:
坦率交谈——两国都很坦诚、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分歧很大,以至于根本无法顺利沟通,只是各说各话;
建设性——双方没当场吵起来,同意继续谈,这个通话的渠道和框架保留下来了,勉强对「继续建设双边关系」有那么点作用,所以叫「建设性」。
这种和「外交术语」类似的高度凝练性词句在顶级媒体中经常出现,如果大家对其不熟悉,就没必要强行引用,否则很容易让文章显得「假大空」。
二、以2021年10月28日「新闻联播」的「知识产权规划」为例分析
以2021年10月28日刚出台的一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为例,规划中就有很多高度凝练的词句。
以其中一段为例:
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于不熟悉顶级媒体风格的人,看完后可能感觉这就是一堆套话;但理解了相关风格后,即使不需要仔细解析,粗略扫一眼就能发现里面值得解读的东西很多。
——要知道,顶级媒体里发布的每个政策、每项规划,都经过了层层论证和反复修改,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文字必然高度凝练。
以这段文字为例,在知识产权保护一线的工作者会将其作为指导意见,但具体怎么干活,会有相关的细化标准与具备可操作性的指南,不可能直接拿着这篇报道的原文就上阵。
具体分析如下:
1.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此类表述非常常见,把「知识产权保护」换成其他词并稍加改动,可能又是别的规划的前提,但这些文字必不可少。
2.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是有先后的,这个顺序颇有深意。
规划题目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但文中实际是「创造」排第一,「运用」也排在了「保护」前面,这个顺序就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有两个比「保护」更加重要。
「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意为「之前有,但不深入」,其实还有一层深入含义,即:
之前缺乏深入国际合作的条件
或:
之前如果深入国际合作,则对我国弊大于利;之后深入国际合作,对我国利大于弊
理解到这一层,才能明白规划原文的含义。
「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调点各不相同。
对于「现代建设经济体系」来说,用的是「促进建设」,意为「使其更快更完善发展」
对于「全社会创新活力」来说,用的是「激发」,意为「原来已有,做好相关工作能使其进一步爆发」
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说,用的是「有力支撑」,这个词说明「知识产权」极为重要,不仅是发展的支撑点,而且是「有力支撑点」,其含义就是说——
如果做不好,就缺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如果做好了,就对高质量发展有很强的支撑力度,是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这里说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般说「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在加上了「社会」两字,说明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外延。
从上文例子可知,像顶级媒体的有些内容看似是套话,但其本质是读者对于政府公文不太熟悉,没有意识到相关表述的高度凝练性。
理解了这种情况后,我们就应该明白有些看似「高大上」的表述,是不能乱用在「申论大作文」中的。
三、永远不要想「糊弄」阅卷者
我们在写「申论大作文」时,千万别想着「糊弄」阅卷人,因为永远不可能糊弄成功。
阅卷人比谁都更清楚那些「大作文写作套路」的,考生想通过背模板、抄材料混高分根本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考生如果盲目引用大量顶级媒体的「高大上」句子,也会被阅卷人一眼戳穿。
那么,怎样的写法是「盲目引用」呢?还是以上文为例,分析下开头这三句:
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这三句很容易理解,如果今年申论恰好考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它们能全部引用吗?当然不能!
这三句话是「提纲契领」性质的,每句话都代表着一个根本性的要求,相关文件围绕这句话会补充数百句甚至上千句内容,在申论考场上我们根本不可能说那么多,所以引用其中一句就够了。
如果引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就要补充「全面在哪儿」「主线内容有什么」。
如果引用「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就要补充「怎样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引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就要补充「改革创新能产生什么动力」「能够提供多强的动力」。
如果引用「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就要补充「现有工作体制机制的不足是什么」「怎样进一步深化」。
如果考生只觉得这几句话是「金句」,上来啪啪把3句话都用上了,然后丝毫不作补充展开,直接又去引用其他「高大上」的句子,那阅卷老师只需轻轻扫一眼,就会一声冷笑:
——又是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喜欢胡乱引用的考生,就这还想糊弄阅卷人?
同样道理,上文写「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下文就不能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上文写「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下文就不能离开「深入」「国际」两个主旨。
四、「高大上」句子的正确用法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大上」句子我们是不能盲目引用的,那么有没有正确使用规范呢?答案是有的。
具体情况如下:
「高大上」句子引用技巧:
1.高度凝练词语引用量「宁少勿多」
凡是有「全面」「主线」「战略布局」「工作总基调」等高度凝练性词语的,引用时一定要谨慎,西瓜个人建议「宁少勿多」,甚至只引用一句话就可以了,而且尽量作为全文的主题,而且此类表述最多引用一个,原因很简单——
文件本身为了这句话可能会用几千字补充,考生在考场上就把3句都引用了,不合适吧?
2.有引用,必有对应表述
类似「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表述,虽然不像「全面」「主线」那么高度凝练,但也绑定着一大堆措施。
如果要引用,那么下文就要出现相关措施,或者考生自己的观点见解,不能单纯把一句话放这里就完事了。
3.引用要灵活,能变通,符合文章结构
还是以上文为例,如果直接照搬「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原文,就会很僵硬——毕竟「申论大作文」的写作水平和站位高度达不到对应水平。
虽然「照搬」不合适,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引用,例如:
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这句话高度太高了,想要阐述好并不容易,但是可以出现在「申论大作文」的结尾,作为对全文的总结。
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可以直接变化为「通过XX措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这样用词也漂亮了,也不需要为了「目标」进一步展开了。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这里可以把「改革创新」和「动力」单独提取出来,重组为「通过改革创新,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补充上几条「改革」或「创新」的措施,这样论证过程就很舒服,也不用详细解释「根本动力」了。
四、写「申论大作文」不要钻牛角尖,没有万能套路
大家学习写「申论大作文」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死记硬背「模版」,细节模仿「范文」,大段照搬「给定资料」都不合适的,但盲目引用顶级媒体的「高大上」表述也不合适。
「申论大作文」只有一些通用的评判标准(比如观点明确,见解深刻,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等),但没有「万能套路」。
虽然顶级媒体里面的文章水平很高,但如果把它当作「万能套路」,遇事不决先引用一大堆词句,就很容易被阅卷人看出破绽。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阅卷人根本不会被考生的小套路所唬住,扫一眼就知道考生肚子里有没有真货。如果满篇都是「中心」「主线」「全面」「深化」「基调」「布局」,然后具体措施和实际例子就干巴巴几句话,这种文章是不可能被阅卷人认可的。
总结:
还是那句话——申论大作文,是模拟治国理政的过程。
在「给定资料」中所提到的事例,一般就是「乡镇县市」级,最低下沉到社区或某个具体部门,几乎不可能提到省级。
因此,顶级媒体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引用, 对于高度凝练性的词句,可以在开头、每段前半部分和结尾稍微引用下,让文章看起来有一定高度,提升卷面观感。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引用时不要过度铺陈,尤其是不要「引用了不展开」,这种语句会显得特别假大空,很容易招致阅卷人的反感,毕竟每个阅卷人都身经百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