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朱元璋 字国瑞

朱元璋 字国瑞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统帅 S-
(明祖提三尺剑起淮甸,不十余年,驱一军以破肆毒之东吴,连千艘以诛枭雄之北汉,平一中原,扫清荒漠,使乾坤一统,万姓咸宁,虽曰天命云乎,要亦锋矛之利也。明兴猛将云从,数倍云台凌烟,而帝能驱驾英材,戒杀掠以辑宁百姓,使破城之日,民不知有兵。论者谓其再造之功,高乎万古。)
武勇 C+
(朱元璋尝仗剑入濠,门者疑敌间,起创之,以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取为亲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辄胜。)
军谋 A+
(明祖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非寻常帝王可比。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智略 A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帝嘗以漢高自期,謂曰:“秦政暴虐,漢高以寬大馭群雄,遂有天下,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明法度,此其所以無成也。”帝本游丐,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所傳御製集,雖不無詞臣潤色,然英偉之氣,自不可掩。至如鳳陽皇陵碑,粗枝大葉,通篇用韻,必非臣下代言也。此固其聰明天亶,然亦勤於學問所致。嘗謂:“聽儒生議論,可以開發神智。”蓋帝睿哲性成,驟聞經書奧旨,但覺聞所未聞,而以施之實政,遂成百餘年清晏之治。正德以前,猶其遺烈也。古來帝王深通文義者,代不數人,況帝自幼未嘗讀書,長於戎馬間,又未暇從事,戰畢乃勤於學業,遂能貫通如此,固命世雄才之一端哉!)
内政 A
(明祖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然立法过严,用刑太峻,而二党京民之戮,颇伤天和。噫吁!元朝姑息之后,汙久难拔,亦有不得已者。)
魅力 A+
(明祖以布衣成帝業,其得力處,總在不嗜殺人一語。初遇李善長,即以漢高豁達大度,不嗜殺人為勸。蓋是時群雄並起,惟事子女玉帛,荼毒生靈,獨明祖以救世安天下為心,故仁聲義聞,所至降附,省攻戰之力大半。其後胡、藍二黨,誅戮至四、五萬人,則天下已定,故得肆其雄猜。又平定滇、黔,殺苗蠻亦不下六、七萬,則以番夷之性但知畏威,非此不足以懲創。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