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南丝绢案折射出大明多少漏洞?张居正能挽救明朝吗?

2023-08-20 16:53 作者:榴莲不加芒果  | 我要投稿

1.明朝户籍:

(1)按职业划分而非等级,较元代有进步性,社会流动性宽松


09:12


(2)有学者指出:卫所制、军户制严格来说是一种劳役制,以户供军。


10:25


2.明朝吏制

(1)元:一官二吏,吏为一般办事人员,也有做主管的。eg:各房长吏。

明:对吏有排斥,科举逐渐重视,该现象往后渐重。吏身份低微但有谋实惠的机会官昏吏贪)。


15:14


(2)“胥吏可世袭”的说法:吏相当于技术人员。这种“世袭”更像是技术的某种小垄断于圈内流传,人情染俗,里甲制更有利于此。


25:11


3.明朝赋税

(1)因地制宜交税:税收缴纳和市场支付手段相对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系。①粮食全国种,夏税秋粮都要交(主体税);②种经济作物,eg:江浙丝绢税(地方税)。


31:04



(2)实物折射:粮食计量(石)转化成货币的计量(银两),二者的价值不同。eg:本案中交丝为本色,丝折成银两为折色。


32:22


(3)明朝本色为主(原因):银等折色的价格在不同时期会有波动


35:55


(4)《大明会典》与黄册区别

①首次刊印——《弘治会典》(首辅领衔:刘健)又称《正德会典》(李东阳)

②二次刊印《万历会典》(申时行)

《会典》是明朝国家制度,主要是官制,国家政策,以及事例的汇编(具有法律效力)。“以例代律”

④编撰特点:以衙门高下排列,内阁正五品

⑤黄册,全称赋役黄册,专门用于收税和派役。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记载丁口和资产。

⑥鱼鳞图册: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薄册,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

赋役白册:也称“实征黄册”,地方官私造。方老师表明:官方统计的户较为准确,但口不准确。


49:02


(5)白册如何保存?

白册留于衙门,吏较熟悉。白册相当于某种潜规则,轻易妄动可能对国家有影响。

☺小吐槽:《明史》中对海瑞做知县的记载有误,海瑞曾任江西兴国县知县,而非湖广的兴国州推官。


(6)电视剧中南京户部突然对徽州府查案问询的情节,是否与中央张居正改革有关?

冤假错案一般较难翻盘,牵扯人、事、利益纠葛。但此案,后来被平反有赖于南京户部给事中。

明朝的六科是独立的监察制度,负责监督六部。(明代设有多重监察制度:①中央有都察院〈公元1382年,即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六科给事中;他们负责纠举百官,而六科针对六部。②地方上:中央派巡抚、巡按和地方按察司共同承担对各级官员监察)

张居正曾推行的考成法,就是由六科对六部的事情进行审理。(此案推翻与考成发有关,并且推测此案有警示作用,也有人怀疑余懋学和翻案有关系)


59:15


(7)张居正改革

①政治方面:尊主权,核实直,一号令。

②经济方面:一条鞭法(赣闽浙地区已有推行,张居正推广至全国)


58:08


(8)张居正赋税改革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雷厉风行,大查隐田,地方官出现多申报土地数以求政绩而获升迁机会。但不代表税收大增,因为新丈量的土地税不高,属于民田税或有些官田税。

一条鞭把各种税以县或乡为单位,分至民户,依田粮、人丁定缴纳税额,并且把实物税改为或者部分改为货币。对于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利,特别是东南沿海走私贸易繁盛地区。而对于北方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加重负担,因为以物换银,再以银缴纳。这中间有差价。这是中国古代政策一刀切的后果,而张居正也处于在其位谋其政的局面,会更多地考虑国家税收。(hhh这段老师讲的好有意思,深入浅出😁)


01:06:28


4.明朝之亡

老师的《明朝百年启事录》谈到了明朝进入多样化社会以后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财政问题。


01:09:31


(1)明朝财政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唐中期出现了新的官“三司使”即户部、度支和盐铁。宋朝延用,“三司使”称“计相”。唐中后期仍然能维持局面与刘晏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这一现象未被充分重视,政府仍然是把财政税收负担于农业税,因此明朝后期府用不足。若成化弘治时期,及时转移,多收工商业税、对外贸易税、矿业税等,使税种增加并纳入财政,也许还能促进明代发展。


01:11:37


(2)基层治理问题

“五邑生变”,出现了基层民众敢于鸣不平的现象。由于明朝中后期教育普及化,社会开放,舆论发展等,而从人本身的素质而言,民智的自主意识觉醒是很自然的表现。


01:23:48


中央与地方、官府与民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国古代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有些政策有利于民生,而有些是为了集团私利。

(3)《明代多远化社会的形成与国家应对》指出:明代中央政府治理能力并没有近化。明朝中后期,生产力长足发展而生产关系不变或者说这种变化无法赶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而上层建筑却恪守祖宗法治。反而明朝用国家制度压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01:28:26


(4)明朝灭亡的契机

①关外女真崛起、西北李自成、张献忠闹事

②嘉庆、崇祯年间灾疫频发


01:34:41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现:

唐以前,国家统一,抵御外敌

两宋以后,聚焦内部,加强防范各地问题eg:藩镇割据、外戚专权等。

(治理能力和财政困难+连年灾疫+农民负担重→激化矛盾乃至起义+外族侵扰)→明朝灭亡


01:37:49


(5)为何明朝晚起江南没有乱?

佃户、生员反过,但没有发展到武装暴乱。三饷加派看似平等但实质上加重了西北农民的负担。“当东南的士大夫为利益、政策倾斜而进行决策时,西北的农民正在拿起批判的武器。”

老师的课程《明朝之亡》系统性地分析了明朝的灭亡。



🤩👏非常感谢方老师和江冉的解析,真的学到很多!

江南丝绢案折射出大明多少漏洞?张居正能挽救明朝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