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pH可逆的荧光探针用于对细胞外囊泡及其从活细胞中的分泌进行原位成像


由于缺乏能够实现原位可视化的技术,细胞外囊泡(EVs)是如何从细胞中分泌的仍有待探究。在此,香港中文大学蔡宗衡教授设计了一种对pH可逆的双吡咯亚甲基硼(BODIPY)荧光探针,并将其用于对活细胞分泌的EVs进行共聚焦成像而不会引起严重的细胞毒性。
在基本条件下,该探针主要为非荧光的无色-BODIPY形式,但在被酸化后,它会逐渐切换到具有荧光的母体BODIPY形式。这种pH值引起的转变使其能够在弱碱性培养基中对酸性EVs(如富含CD81的外泌体和细胞外多泡体)以及在弱碱性细胞质中对细胞内酸性前体EVs进行成像。与常亮染料相比,其产生的假阳性信号很少。作者将该探针与质粒转染进行联合应用,揭示了一些EVs通过微管通道从细胞伪足中被分泌的过程。该探针为研究EVs的细胞外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机制见解,并将进一步推动EVs纳米药物的发展。


Hanzhuang Liu. et al. A pH-Reversible Fluorescent Probe for in Situ Imaging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Their Secretion from Living Cells. Nano Letters. 2021
DOI: 10.1021/acs.nanolett.1c0311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3110
本信息源自互联网仅供学术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