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始阅读前的工作:目录-结构-激励自己的话
在编写说明中,介绍了书的结构。
大结构分作——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
我认为总论需要认真看的内容有:
1。中医外科的范围。这能让我知道中医外科到底是治哪些病,了解这个科目前有必要先形成一个对科目的大感觉
2。疾病命名和术语。是流畅阅读本书的前提,看到一个名词如果脑海中没有映射,那就像在读外语。一开始这个映射很可能是具体的图像,认真记住名词的解释后,在数次遇到该名词后,映射会抽象为一种感觉,简单的词会对应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中医里的名词很多为抽象的概念,但是书中都会有具体的表达去解释,陌生的抽象-具体的想象-熟悉的抽象,这可能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思维转变模式吧。
3。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辩证,治法。也是一种大的感觉,是临床上可以用到的。
-----------------------------------------------------------
各论的内容是:各种具体疾病的讲解。
每个病的讲解会分为几个节:对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辨别的方法,如何治疗,之后的预防和调护。
各论里具体的病(目录):
①疮疡
疮疡中包括疖,疔,痈,发,有头疽,流注,发颐,丹毒,无头疽,走黄与内陷,流痰,瘰疬,窦道,褥疮
其中还有的子目录:
疔的子目录:颜面部,手足部,红丝疔,烂疔,疫疔
痈的子目录:颈痈,腋痈,脐痈,委中毒
发的子目录: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
无头疽的子目录:附骨疽,环跳疽
这些名词我如今并不认识,颇有种繁杂,任务艰巨之感,其中的一些名字虽见过,但脑中并无映射。虽是这样,但我知道认真地读完《疮疡》这一章后,再看这些名字,内容就会变得简短而明快。
子目录告诉我的信息
一类大病的分类,会以其部位分,如疔的颜面,手足,痈的颈,腋,脐。
也会以性质分:如疔的烂疔,疫疔,红丝疔。
留给我的问题:
完全陌生的名词:红丝疔,委中毒,手发背,足发背等。。
------------------------------------------------------------------
②乳房
目录有:乳痈,乳痨,乳癖,乳疬,乳核,乳岩
③瘿
目录有:气瘿,肉瘿,瘿痈,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石瘿
问题:为什么混进来一个正儿八经的西医学病名?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④瘤,岩
目录有:血瘤,肉瘤,筋瘤,脂瘤,失荣,肾岩
问题:失荣是什么?并对肾岩感到好奇。
⑤皮肤及性病传播疾病
目录: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癣,虫咬皮炎,疥疮,日晒疮,湿疮,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猫眼疮,葡萄疫,瓜藤缠,风瘙痒,牛皮癣,白疕,风热疮,黧黑斑,粉刺,白屑风,酒齄鼻,油风,红蝴蝶疮,淋病,梅毒,艾滋病
-----------------------------------------------------------
如此多的病要仔仔细细地看过去,我的精力一定是不够的,所以大致看一下病的症状,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病都给我留下一个说的上独特的印象或感觉,能够和别的病作辨别
至于病因病机,因为这种大的东西很多病有相当的重合,所以不要太费心一个个仔细看
至于治疗的方剂药物,我的基础不够好,所以也不着实地去看
先知道至少这些东西大概是什么就行了
⑥肛肠
痔,肛痈,肛漏,肛周坏死性筋膜炎,肛裂,脱肛,息肉痔,便秘,锁肛痔
子目录: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
外痔:炎性,血栓性,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
⑦泌尿生殖-男
目录:子痈,囊痈,子痰,阴茎痰核,水疝,尿石症,男性不育,阳痿,血精,精浊,精癃,前列腺癌
⑧周围血管及淋巴管
目录:臁疮,青蛇毒,股肿,脱疽,淋巴水肿
子目录: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
⑨其他外科疾病
目录:冻疮,烧伤,毒蛇咬伤,破伤风,肠痈,胆石症,痛风
---------------------------------------------------------
我不嫌繁杂地把子目录也抄来,是因为我觉得目录的阅读真的很重要,阅读一本书其实像画画,是画在我的脑中,认知中的一副画。我要先知道我在画什么,开始后,先画轮廓,再填充细节,细节是否饱满,取决于画者的功力深浅。但任谁都会打个框架的草稿出来的,这最简单,也是第一步。
------------------------------------------------------------
因为中医本身的特点,读起来可能会乏力,无味,抽象的病机名词对应着具体的症状,再以尚不熟悉的病名为举例,很难能读进心里去,就像是上课走神而不自知的情况,我虽然在乖乖听课,但没有主动去获取,即缺少了自己加工信息的过程。
我读的时候总陷入一种思维陷阱,读书,尤其是读教材书,虽是在获取信息,但很难避免产生去记忆信息的冲动,且伴随着对遗忘的惧怕——怕自己白读,过几天忘记了又要再读,怕考试前的遗忘。
对信息的运用当然包括:理解信息-熟悉信息-运用信息(做题以至于临床实践)
在获取信息,即阅读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想要去记忆,去背诵,这会给阅读者很大的负担,不止是智力的负担,还有精神的负担。
记忆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对讯息进行规划,分组。然后重复信息,重复再重复,加深印象,为了避免遗忘还要付出许多努力。
“学”为能够理解,结果为“噢,我懂了”。“习”为习得,结果为“我记住了,我会用了”。
我不想在“学”的时候就落入“习”的陷阱,太累了,会消磨作为长期摆烂大学生的我本不多的意志力。
所以我给自己不断的心理暗示:第一次读的时候尽情的去想象,不要被那个假想的自己逼迫着去记忆。去理解,去不断获得“噢,我懂了!”的正反馈,使阅读变得有奖励性。而不是理解完就去记忆,那只会变成“我记不住”,“怎么又忘了”的负反馈中。
记忆当然是必要的,且一定比“学”更难,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努力,时间。但不是在阅读的时候去做。记忆的重要性高于“学”,毕竟对于学生来说,捡了玉米棒子后又掉,并不会有助于考试。
学习不是体验性的娱乐(电影,漫画,音乐)看完就可以忘记,时间很久后回看然后再体验一次,重新获得当时的感受。
学习是主动的,主动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原本对于自己来说抽象,无法理解的东西变成具体,可感知的东西,甚至变为太过熟悉而感到厌烦的东西,变为没有任何新奇感的东西。
为什么会累啊?就是因为要主动的把这个过程加快啊,主动的推进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我的时间。不花时间去做这些事是不能达到我内心深处的“想要的那个快乐”的
但是,至少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是“体验性”的,虽然之后依旧要经历“习”的枯燥流程,但至少我想把学作为一种体验快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