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0MKI 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原来需要人眼辅助才能工作

苏联时代的电子科技长期落后人所共知,这种情况在战机的雷达技术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从1991年以后,虽然对大批量引进的SU27系列的整体性能比较满意,但是对其雷达性能则觉得相当一般甚至是很不满意。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也是用进口散件组装的J11A只装配了不到100架就开始独立搞J11B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后来又陆续引进了3个型号一共96架苏30战斗轰炸型。当时销售方表示苏30战斗机有多种型号雷达可以选配;有N001VE、Zhuk-27或N011M BARS脉冲多普勒雷达,宣称都有能力同时追踪15个空中目标,同时攻击其中4个。其中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在200千米外侦测到大型海上船舰,小船舰也能在120千米侦测到。其他航电包含整体光学照准导航系统搭配大型陀螺仪系统;面板显示器、抬头显示器,还有多功能彩色LCD搭配影像复合能力。
虽然销售方把苏30的性能说的天花乱坠,但是采购方却态度谨慎,认为只有充分测试后才知道销售方强调的这些所谓的强大雷达电子性能有多少是可信的。于是当销售方提到还有一种当时在全世界领先的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加钱选配时,采购方并不为所动。因为明白当时的雪豹雷达仅仅是原理样机,具体成熟还早;而且自己研发的有源机载相控阵即将突破,是任何无源体制的雷达完全不能比的。而此时另外一家空军也看中了苏30,一定要采购到更强大的版本。于是除了矢量推力外,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就是成了“一定要大大领先”的最大卖点。销售方宣传苏30MKI装备的N011“雪豹”多功能雷达,苏30MKI是其第一个大批量装机的用户,能够自动搜索、跟踪目标、自动绘图。能在超视距空战和近距离机动空战条件下,

有效引导R77、R73、R27、KH31等导弹攻击目标。与美军F22A使用的AN/APG-77雷达相比,显著优势是分辨率更高、针对地面和空中目标的战斗使用效率高。具备空对面、空对空、空对海三种作战模式,分辨率约为10米。在空对面模式下,主要用于使用雷达波束绘制地形图、测定地面目标坐标、选择地面移动目标、可同时跟踪两个地面目标,发现敌方坦克群目标的距离为50公里,发现铁路大桥目标的距离为120公里。在空对空模式下,能够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且进行战术局势评估,能够准确跟踪并攻击4个目标,在追击航向上锁定敌方歼击机的距离至少为60公里,在迎击航向上锁定空中目标的距离为120到140公里;在空对海模式下,发现敌方驱逐舰目标的距离为150公里。因此苏30MKI的作战效能较苏27SK和苏30K提高了24倍,绝对秒杀F15和F16,和F22A的战斗力也在伯仲之间。

这一通吹嘘让购买苏30MKI的用户还真信了。结果一口气下了270架的超级大单,不过后来通过和超级大国的联合演习和小规模实战中发现。苏30MKI被吹上天的雪豹雷达,只是其最原始的试用版,发现典型3代机的目标最多只有60公里,而且还分不清敌我。为了防止误击本方飞机,要求飞行员必须目视确认敌机后才能开火。原本以为这是夸张说笑,没想到这种情况在227空战中得到了完全证实,因为至少一架苏30MKI接敌到30公里内还是不能确认目标,最终被对方的中距弹追着打。说明需要人眼辅助才能正常使用的先进雷达绝对不是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