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中霍村东周墓发掘报告
定襄县中霍村东周墓发掘报告
李有成(山西省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 副研究员)
《文物》 1997年
1995年8月,山西省定襄县官庄乡中霍村金桥砖厂推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我处闻讯后即赶往现场,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同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勘查。经钻探又发现古墓葬4座,并进行了发掘(编号:M1~M5),现报告如下。
地理位量与墓葬概况
中墓村位于定襄县城正南略偏西9公里处,墓地在中霍村正南1公里,北枕津沱河,南依丛蒙山,牧马水前绕。丛蒙山亦称丛象山,海拔约2100米,墓地属丛蒙山北坡山脚丘陵地带,俗称“金桥岗”(图一)。
墓地周围地表散见有龙山文化遗存,在M2填土中还发现磨光度较好的石斧1件。断崖上发现一座白灰面半地穴房址,中有火塘,房址长3.5、深约0.5米。发现有陶三足瓮、大口尊、罐、鬲足等器物的残片。以灰陶细绳纹、篮纹居多。时代与该地区以往发现的同时期陶器风格相近,属龙山文化遗存。
M1与M2位于墓地西侧,两墓一前一后。M3~M5位于东侧,距M2约18米,三墓并列(图二)。
一号墓
墓室略呈方形,土坑竖穴。墓室方向40度。残存墓口南北长4.8、东西宽4.3米,墓口遭严重破坏,墓深不详。墓室高0.9米,由外及里由石椁、两层木椁和木棺共四层组成,石椁紧贴墓壁砌筑,由不规则的自然石垒砌,石块直径约0.1~0.3米,内侧垒砌比较整齐。
西壁有石龛,残长1.4、深0.6米,底部石砌。内置铜鼎4、豆2、壶2、盘1、瓶1、匜
1,共11件.由于壁龛位于墓室石椁之上,已遭破坏,器物摆放情况和壁龛结构不清。外椁与石椁相挨无间隙,柏木和松木质。南北长3.1、东西宽2.5、厚0.18、残高0.9米。外椁的东南角和东北角筑成锐角,无西椁板。内椁南北长2.7、东西宽1.54、椁板厚0.18、残高0.9米,南北内椁板紧贴外椁。内木椁东西向椁板开棒,棒宽与椁板厚相同;南北向椁板作卯,卯洞深0.05米。棺置于内椁中央,棺板南北长2.3米、东西宽1.16、厚0.06米。棺内置墓主人尸骨严重腐朽,仅残留粉末,依据残痕推测葬式为头北脚南,仰身直肢。棺底垫0.1米厚的黄粘土,经夯打,十分坚硬。墓主人左手旁有铜泡1件。在内外椁室间东北角有殉葬人1具,仅留有头和部分肋骨。根据头骨观察,殉者为女性,年龄40岁左右。内外椁间东部出土骨镶1件、节约4件(图三)。
M1共出土器物17件。
铜器 16件。鼎4件。分3式。
1式 2件(M117、
10).盖均覆盆形,上置三环纽,身敛口,附耳,宽腹,国形底,下接三蹄形足。盖上纹饰由两周宽带纹分成三周,器腹部纹饰由绚纹为界分成两周,均饰变形蟠螭纹。盖中心为一素圆,耳部饰S形龙纹。通高25、口径25厘米(图四;六:1)。
2式 1件(M118)。一耳、一足残。盖覆盆形,上置三个高而较窄的环纽,体敛口,附耳,圆直壁深腹,圃底,下接三蹄形足,略向外撇。器腹部纹饰以绚纹为界分成两周,上宽下窄,均饰相互纠缠状的变形蟠螭纹,耳部饰小方块形蟠虺纹。器外底部满布烟炭痕迹。通高19、口径15.4厘米(图五;六:2、3)。
3式 1件(M1:9).盖覆盆形,上置三环形纽,身敛口,附耳,弧形腹,弧形连裆,下接三低矮的蹄形足。盖正中饰一圆心,有三蟠龙相绕,其外饰两周宽带纹,间饰宽窄两周蟠螭纹,器腹部纹饰由编纹为界分成两周,上宽下窄,均饰蟠螭纹,盖纽和附耳侧面饰绚纹,附耳正面饰S形龙纹。通高18.4、口径16.4厘米(封底;图七)。
豆 2件(M114、13)。均残破,可复原。盖覆盆形,矮圆捉手,身子口,口微敛,弧颈,圆腹,腹壁一对环形耳,圆底,下接喇叭形圈足。盖捉手上饰两周绚纹,盖面由里向外分别饰相背的弧形回纹、绚纹和回纹。器腹部饰纹饰四周,自上而下,分别为绚纹、S形回纹、相背的弧形回纹、三角和圆涡回纹。柄部饰绚纹和垂叶纹,垂叶纹以双向的鸟纹构成。
壶 2件(M1:11、6),分2式。
1式 1件(M1:6),盖平弧,正中一环形纽,子口。体方唇,侈口,缩颈,溜肩,弧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兽首形环耳,颈部和下腹部均置四个铺首衔环纽。身饰细交龙纹六周,间以宽弦纹带,以圆珠纹衬底。下腹部饰一周垂叶纹,垂叶中亦饰细交龙纹,并用圆珠纹衬底。圈足作绚纹带。通高56.7、口径15厘米(封二:1;图八:1;九:1)。
2式 1件(M1:11)。盖平,正中一环纽,子口。身方唇,缩颈,溜肩,圆腹,平底,下接矮圈足。颈部两侧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套梁环,提梁横直,两端下曲,各以四节交挨纽下接两耳。盖上饰蟠虺纹,器颈部饰蟠螭纹一周,身饰凸起的绳络纹,内填蟠螭纹和圆点纹。圈足作绚纹。通高34、口径11.2厘米(封面;图八:2;九:2)。
颜 1件(M1:12).甑鬲分置。甑平口,沿外折,敛颈,圆腹壁,平底,算作辐射状,矮圈足。颈部有附耳。腹部饰凸弦纹一周,颈、上、下腹均饰蟠虺纹。鬲直口,套接在甑圈足内,溜肩,圆腹,联裆,三柱形足。肩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纽。腹部饰凸弦纹一周。嬴通高40,
甑高22.5、口径28.5,鬲高20、口径13.5厘米(图八:3;九:3;一O)。
盘 1件(M1:5)。壁薄,残损严重。卷沿,直壁,下腹内收成圆底。器外素面,内錾刻鱼纹。
匜 1件(M1:14).壁薄,残破严重,无法复原。身椭圆,带流,瓢形。流的对应处有铺首衔环纽。敛口,腹壁微内收,小平底。器外表素面,内侧錾刻花纹。流部刻三条鱼,两出一进,鱼鳍飘扬。壁上纹饰残存两层,上层中间有酒坛两个,左2右3共5人,其中两人手执觚作打酒状。左右两旁各3人,手执弓箭,身穿长袍,下层有两羚羊正在格斗(图二一)。
泡 1件(M1:1)。椭圆形,扁平,无纹饰。径长3.6~5厘米。
节约 4件(M1:3)。圆弧形,背面为十字交叉管。素面。长2、宽2、厚1.5厘米(图二O:1)。
骨镶 1件(M1:2)。六棱体,上细下粗呈弯角状。中部有两个长方形穿。素面。粗端径2、长18.5厘米(图二O:2)。
二号墓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40度。南北长6.2、东西宽3米。墓口已遭破坏,残存深度4.8米。石砌墓椁,正中为墓主人木棺一具,内有尸骨。石椁西壁厚0.8、东壁厚0.6、高1米,用不规则山石砌成,内侧表面平整,木棺长2.4、宽1.32、厚0.14米,墓主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骨架已朽成粉末。胸部左侧有一大串装饰品,由玉珠、玉串珠、料器串成。头部有包金饰物,胸部有玉扣一枚.嘴里有玉含,耳部有玉耳坠。墓室南端留有束腰形过道,长0.84、宽0.9米,内量青铜器。过道以南还有一石砌的殉葬人的墓室,东西向,东、南、北三面石
砌,长2.04、宽0.66米,西面由夯土夯实,未用石砌。内量木棺一具,棺长2、宽0.66、板厚0.1米。内殉葬一人,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已朽成粉末,无随葬品。
在墓椁北壁,还紧贴着一殉葬人墓室。为土圹竖穴,内量木棺一具,长1.86、宽1、板厚0.1米。内殉葬2人,均头东脚西。北面为男性,仰身直肢葬,南面为女性,面向男性侧身葬,均无随葬品。棺底铺垫碎石与土,厚0.2米,下为夯土,厚0.1米(图一二)。
M2共出土器物1186件。
铜器 8件。
鼎 2件(M2:2、3)。形制墓本相同,纹饰有异,盖覆盆形,上置三环形纽。身短居微敛,子口,附耳,圆腹壁,圃底,下接三个略高的兽蹄形足。M2+2盖上、器腹部均饰蟠螭纹两周,腹中部有绚纹。附耳正面为蟠螭纹,侧面为绚纹。通高23、口径24.4厘米(图九:5;一三;一五(1),M213盖上、体腹部均饰变形蟠螭纹两周,腹中部有编纹一周。附耳正面为变形蟠螭纹,侧面为绚纹。通高20、口径17.2厘米(图九:6;一四;一五:2)。两鼎为实用器,腹部和底部有浓厚烟负痕迹。
豆 1件(M211),覆盆形盖,上有低矮的喇叭形捉手,身子口,方唇微敛,圆腹壁,圃底,下接长喇叭形圈足。盖和体腹壁均饰乳钉纹和蟠虺纹,且在蟠虺纹的上部或下部饰有垂叶纹,其内饰以乳钉纹。在高喇叭形圈足上有二次加工的痕迹。通高22、口径16厘米(封二:2;图一九)。
甗 1件(M2:6、4)。上甑下鬲。M2:6甑唇平折,敛颈,弧形腹壁,矮圈足。上有卯,与鬲口的榫相套合。M2:4鬲直口,溜肩,腹壁圆直,下接三个低矮的蹄形足,联裆。肩部一对环形纽上挂环。甑颈、腹部饰变形蟠螭纹三周,用回纹作填纹。腹中部有
绚纹一周。通高40.2,甑高24、口径30,鬲高18.4、口径13厘米(图八:4;九:4;一一)。
壶 1件(M218)。盖平,中心环形纽上挂环。身方唇,侈口,敛颈,溜肩,圆腹壁,平底,矮圈足。肩部有一对兽首形附耳,腹部饰绳络纹,圈足饰绚纹,附耳兽回首衔尾构成圆圈。
通高32、口径10.5厘米(图一六、二二)。
盘 1件(M2:5)。残甚,无法复原,敛口,圆腹,平底。腹上部一对环形耳衔环,外表素面,内錾刻有鱼纹等。为锻压成形的薄胎铜器。
勺 1件(M2:7)。体呈椭圆形,浅似盘,弧底。柄成弯形,空心,上有鍪,内残存木柄。
通高10.5、长12、宽8厘米(图一七;二0:3)。
柄首 1件(M2:7)。出土时距勺15厘米,应为勺柄首。器作兽形,上端有环形纽,下有鍪,器附近有穿孔,内有朽木。通高6、要口径2厘米(图一八;二O:4)。
环首刀 1件(M2:10)。残。身略成弧形,首上翘,直柄,扁圆环。残长12厘米(图二O:5),
玉、石、料器 1177件。
玉珠 386枚(M2:13)。白中泛绿,素面,扁椭圆形,一端有圆孔,外径0.5厘米,厚0.2厘米。
玉串珠 712枚(M2(12),白中泛绿,素面。圆形,中有穿孔。径0.3厘米。
料器 74枚(M2:11)。半透明,管状。分两种,一种长圆柱鼓形;另一种长圆形,中腰起凸棱。中间均有穿孔。长2.2~6.9、径0.5~0.6厘米。
玉琯 2件(M2:14)。白中泛绿,扁方形,中有穿孔。长1.8、宽1.5厘米。
玉耳坠 2件(M2(15)。白中泛绿,素面。扁圆柱体,中有穿孔。一件长3.7、宽1.2、厚0.4厘米;一件长3.3、宽1.1、厚0.4厘米。
玉扣 1件(M2:9)。圆鼓形,背面有一横穿,白绿色,无纹饰。直径1.8、厚0.6厘米。
包金饰 1件。腐蚀严重,重2.1克。外为金箔,内包有似银质物,呈椭圆形。径长0.5厘米。
三~五号墓
均为土坑竖穴小型石椁墓。M3长2.4、宽1.2、深1.6米,方向50度。M4长2.5、宽
1.2、深2.3米,方向50度。M5长2.8、宽1.4、深2.2米,方向40度。三座墓均无随葬品,皆为仰身直肢葬。石椁,根据墓室结构和形制,M3~M5与M1、M2应属同一时期的家族墓(图二三~二五)。
结语
定襄中霍村东周墓的清理发掘,为研究山西北部东周时期戎狄族的葬制葬俗,以及青铜器特征和器物组合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M1出土铜器为有盖鼎4、盖豆2、壶2、瓶1、盘1、匣1,还有小件车马器骨镳1、节约4。M2出土铜器为有盖鼎2、盖豆1、壶1、瓶1、环首刀1、盘1、勺1.两墓的器物组合均为鼎、豆、壶、瓶、盘,M1有车马器,M2有大量的头饰和佩饰。两墓均为石椁,M1有两边箱,M2有头箱脚箱,M1殉1人,在边箱角部,只有头颅和部分肋骨,显然是不完整的人。M2殉3人,横陈于墓室两端。根据头箱一棺所殉2人的情况,似乎是夫妇殉葬。M1、M2皆土坑竖穴,无墓道。
M1与M2的方向均为40度,在平面上一前一后,彼此相距仅5米。依据出土器物及上述种种迹象,可推测M1的墓主人是男性,M2的墓主人是女性,为夫妇异穴合葬。由于缺少直接说明墓主人身分的证据,推测墓主人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大夫一级的身分。
M1、M2的葬制等有明显的北方戎狄文化特点。出土的青铜器,许多则有晋国文化特点,说明这些铜器来自晋国。这批铜器与山西浑源李峪村东周墓①、山西万荣庙前村战国墓②、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⑤、原平县练家岗战国铜器、原平县刘庄塔岗梁东周春秋墓所出同类器物,形制极为相似。因此,墓葬的时代应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本文经陶正刚先生指教,谨此致谢。
参加发掘:李有成 徐海丽 王淑芳 梁建平 张永正 李建文 李培林 参加部分清理工作
摄 影:李建生
绘 图:李夏廷 畅红霞
拓 片:李夏廷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