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向】职业倦怠:工作如何使我们变得心灰意冷
太长不看版:
· 现成的写作套路,我一个都不想写
· 为什么内卷不是心理学能解决的
· 职场如何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
· 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文不是治愈系,本文是扎心系。
最近发现,在心理咨询中关于职场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普遍谈到自己的迷茫、无助,对职业生涯感到倦怠或者对前景感到悲观。
这个话题有很多现成的写(fān)作(yì)套路,比如职业倦怠有什么表现、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blabla...但都说不到点儿上,评论区一般都长成这样:
↓ ↓ ↓

你想啊,国外的那些专家学者研究的是什么人?年收入折合四五十万人民币、物价没比你高多少、一周封顶40个工时正常上下班、带薪年假半个月起步……
可是你我呢?收入刚够生活所需、睁眼就要还房贷、回家就被催婚、加班到大晚上也没有加班费、想买点狗粮/猫砂/卷纸还得等着双11多薅点满减……
好不容易熬到个7天假期,还是调休凑出来的,而且放假能干点啥?出去玩吗?

直接照搬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随便翻译一下配几张图就发推文了,那能不隔靴搔痒吗?那可不就是说了跟没说一样吗?
所以我想写点不一样的、写点别的心理学账号不愿写的东西:事实。我认为,谈职业倦怠,至少有两个话题绕不过去:1.内卷;2.习得性无助。
内卷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
“内卷”这个词已经很流行了,可是谁能准确地解释一下,怎么样才叫内卷?
1936年,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古登威泽提出了「内卷化」(Involution)这个概念,他用内卷化来形容“一个文化模式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
而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文中借用了古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
格尔茨认为,印度尼西亚许多世纪以来稻作的强化产生了“更多是社会的复杂性,而不是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
简单来说就是:局限于内部、低水平重复,说难听了就是:没有增长、屎上雕花。

所以团队也好、公司也罢,一旦蛋糕不再做大了、开始吃存量了,它也就无法给你足够的岗位供给,就职于其中的人自然更累了、获得的回报也更少了。
那么个体不仅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冷漠的感受,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就这其实并不算差的,好多人想挤还挤不进去,挤进去的人好多在35岁还被“光荣毕业”了呢。所以我根本不愿称之为“职业倦怠”,这叫“过得不好”。
这种局面也并不局限于职场,它逐渐地往更年轻的群体蔓延,比如:大学毕业在家里躺着,父母看ta不爽就天天催ta出去工作,然后爆发冲突。其实并不是年轻人不上进,而是他们也很绝望:
仅凭本科的资历和经验,还真不知道能干点什么,考公吧,只招一两个名额却上万人报名;考研吧,390多如狗、400+遍地走;出国吧,太花钱,读完了也不知道有用没用……
所以你看,内卷根本就不是个心理学的议题,内卷是社会学或经济学领域里的议题,心理学不能解决一个不属于自身范畴的问题,心理学能做的,是缓解一下你身处其中时的痛苦。

职场中的习得性无助
内卷的环境带给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习得性无助,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就是说一群心理学家,把狗放笼子里电狗,如果狗越过障碍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就能逃脱电击。
然后这群心理学家特邪恶,对一部分狗,他们先不给狗逃脱的途径,光让它挨电击,电一段时间之后,才给打开逃脱的区域,但是这部分狗就只蹲在原地哼唧(怪可怜的),也不逃跑。
心理学家称这部分狗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如果它们做什么都不能使痛苦停止,它们就会诉诸于无助感,什么都不做,也学不会新的技能(逃脱)。
习得性无助也会发生在人的身上,它在职场中往往是这样产生的:
你想要,但你得不到
有谁不想过得宽松自在一些呢,不用为了生活而呕心沥血地奔波,不必为了无用的狗屁倒灶破事而扯皮上火。没有毛病的肉体与睡到自然醒的灵魂,在这个年代已经成了奢侈品。
除开了物质层面的收益,还有精神层面的诉求,你我曾经都青春年少,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也曾有过理想,或者想在工作中看到正面的回报,好让自己的能力有用武之地。
奈何梦想与头发一齐凋零,厌烦伴腰围共同增长,都是职场的老家伙,谁还没个想自此撂挑子不干了的时候。
你不想要,但你没办法
从事并非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挣得还行、不使人烦这就已经超过了许多人。
无论什么工作做的久了,难免遇到远超自己承受能力的高强度任务、难以打交道的领导同事、不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没有回报的付出。
工作足够久的人还会见识到各式各样的草台班子,就像大马路上一辆奔驰外壳的车,里面是人在蹬脚蹬子。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要的,但不得不做,为了生活而折腰。

你想改变,可不知道怎么办
当我们想要跳出既有的职业圈层,去开发新道路、学习新技能的时候,这才是最考验人的。
因为曾经的工作、生活毕竟是自己熟悉的,探索新的可能性不仅意味着风险与代价,而且有时候也没有多少选项可选,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职场人士与学生一起卷在考研考公里了。
在这几方面的影响下,便造就了职业倦怠的样子:
· 耗竭感:疲惫、完全提不起劲头,上班就像上刑
· 怠慢感:冷漠、疏离,不关心所谓的目标和职场上的其他人,爱谁谁
· 废柴感:自我效能感大受打击,不再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只“就地哼唧”的狗狗,被电击着,在原地一边丧一边做着无谓的祈祷,期待着天降奇迹,也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用心理学呵护自己
废了半天话,终于写到“方法”的部分了,针对原因,我们一条条来看。
既然内卷的关键是局限于内部、低水平重复和没有增量,那么首先我们应当向外部投去目光:
公司之外、社交圈层之外、自己所在城市之外乃至国外,扩展视野、学习自己未曾尝试过的知识、结实新的伙伴。
这个过程不一定能“治好内耗”,但它能让你拥有更成熟的判断力,以便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找到突破口。
其次就是避免重复、机械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无意义重复,那么不妨去某宝定制个爬虫,让机器程序去做这些工作。
在工作内容和人际交往中学会做减法,没必要的事情、不重要的人一律清出去,自己的时间精力应当能省则省,省出来的时间哪怕全部挥霍掉去玩耍,也胜过无意义的消耗。
最后就是寻求增量,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业余爱好或第二职业中去,摸鱼不是发呆,而是把资源挤出来、更高效地用在自己身上。

关于习得性无助,它的核心在于,在一个情境中习得的无助,会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去,就像实验室里的那只狗狗,在没有逃脱条件的时候学会了“就地哼唧”,但在条件变为可以逃脱的时候,它依然采用曾经学到的方式来应对。
在人身上,则是对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感到“怎么努力都没用”“没有意义”,尽管这种沮丧颓废的感觉很真实,但既然无助感是“习得性”的,那就意味着它是可变的。
突破习得性无助、重建效能感的关键是,要在「我的所作所为」和「正面的结果」之间建立一道因果的桥梁,既然反复的挫败塑造了无助感,那我们可以用连续的正面反馈来打破它。
你可以尝试从最小的事情做起,逐渐找回掌控感,比如在运动后照镜子,欣赏自己身体的变化;或者收养、精心照顾一只流浪动物,看着它们在自己的照顾下变得更健康。
任何一个你喜欢的小事都可以,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力,看到结果因自己而改变,从每一个小的收获开始,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而汇江海。
这些方法不一定能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但它们能使你拥有解决问题的状态,或者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调整,也许不能“善其事”,但一定可以“利其器”。
你不必看别人跑的快不快,也不需要用他人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因为你本就拥有内在的力量,你所要做的只是找到这些力量,安稳地度过这个不平静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