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宏观分析:本框题处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三单元,必修三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素养与法治素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因此本单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
中观分析:本框题处于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第三单元共三课内容,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讲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讲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则讲述了全民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通过三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重点任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因此本框体所在的第七课是第三单元的逻辑起点,起到了理论奠基的重要作用。
微观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简要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阐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生活中的案例
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特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说学情
知识储备:所授学生为高一下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学习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的内容,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学习了基本的法律知识。还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中学习了追求民主价值和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上网和社会宣传中都有接触一定的法律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经过高一上的锻炼,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并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锻炼中增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天然地具有情感上的认同感,但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同,需要不断深入的学习,加深理解和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 法的本质;重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五、说教学过程
主议题: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分议题一:追本溯源,观兴衰之变
播放视频,梳理中华法系的产生,发展的时间脉络
1、中华法系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强调礼法结合;唐朝《唐律疏议》形成了完备的封建法典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统一。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明。
思考:封建制的中国是法治国家吗?
古代社会:人治(法律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
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区分法治和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