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计划#038 当艺术的形式无限接近现实 会发生什么?
亚里士多德以这种方式来论及故事与意义这一问题,他问道: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尸时,我们是一种反应,但在荷马史诗中读到死亡或在戏剧中看死亡时,我们为什么又是另外一种反应?因为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是分头而来的。思维和激情在人性的不同范围内运转,二者很少协调一致,常常互相抵触。
生活中,如果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尸,你马上会感到一股肾上腺素的冲击:“我的上帝,他死了!” 也许你会在恐惧中驾车离开。在以后冷静下来的时刻,你也许会反思这个陌生人死亡的意义,反思你自己必死的命运,反思在死亡阴影之下的生命。这种冥想也许会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所以当下次面对死死亡时,你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或许更富同情心的反应。又或者,你也许会在年轻的时候深刻却不明智地思考爱情,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令你绊倒在一段刻骨铭心而又万分痛苦的恋情情之中。这也许会使你的心肠变硬,造就出一个愤世嫉俗者,使你在以后的岁月里,发现仍然被年轻人视为甜美的东西是那样的苦涩。
知性生活为你的情感体验做好了充分准备,这种情感体验驱使你探求新的认识,并继而将新际遇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重新混合。这两个领域互相影响,不过首先发生一个,然后才发生另一个。事实上,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瞬间极为罕见,当它们发生时,你会以为你正在感受一种宗教体验。但是,尽管生活将意义与情感分得很清,艺术却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故事是一种设备,通过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这种领悟,这种现象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审美情感。
我能够想到的,能解释这个理论的最通俗的场景是,当我坐在公共汽车上,靠着窗看着掠过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吵吵闹闹就只觉得烦躁,但这时我塞上耳机,播放一首舒缓的大提琴曲,眼前的一切就像开启了慢动作,很自然地我就开始思考人的多元,社会的复杂,眼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细腻的情感,而我也只是别人眼中的一个别人而已;当我换一支激昂震撼的曲子,我又会切换到另一种情感,由眼前的一切联想到历史的洪流,社会的宏大,个人的渺小。
突然又想起件事,爷爷的葬礼上,背景音乐我选了《入殓师》里的那首大提琴曲,在那个瞬间,这首曲子带给我的意义和当下的场景和情感融在了一起,让我觉得尖锐的丧失感少了一些,平静和释然多了一些。
所以说,把赤裸裸的现实变成故事之后,会让它变得稍微有了些疏离感,有了这种距离,就可以用旁观的视角去思考它的意义。
那如果说,科技可以把艺术化的故事无限地真实化,无限缩小疏离感,会发生什么呢?会制造出那种宗教体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