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北舞811简答)简述魏晋南北朝舞蹈对唐代舞蹈莫基作用

2023-08-03 13:58 作者:严格学长  | 我要投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的动乱与社会秩序的解体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以及人们思想和个性的解放。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沫。

唐代舞蹈在类型,编导手法,表现方式上都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高峰”时期,而魏晋南北朝舞蹈为唐代舞蹈走向高峰做了铺垫。具体变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独立性与表现性是唐代舞蹈达及鼎盛的一大标志。首先,舞蹈在魏晋南北朝已改变了它在汉代融于“百戏”的综合性质而向“独立的艺术形式”过渡。其次与汉代舞蹈多用道具不同,魏晋南北朝的舞蹈转向凭借舞蹈自身“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都不以如实的再现为主,而是以概括的表现为主。魏晋南北朝的“清商”舞蹈和“胡舞”都是以纯粹的动作姿态来表现精神内容,比如《白纻舞》、《鸲鹆舞》等。因此古代舞蹈的独立性和表现性虽然是在唐代完善的,但魏晋南北朝为其起了铺垫作用。

二、中西融合新举

魏晋南北朝流传的“胡舞”与中原舞蹈的风格不同,以新鲜的、异国情调的强大魅力冲击着中国舞蹈文化。以《西凉乐》为例。永嘉之乱后,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与《龟兹乐》相结合成为了《西凉乐》。其中的舞蹈叫“方舞”舞者的装束体现了中西结合,脚蹬皮靴意味着步伐动作是西域型的,可它的总体基调依旧带着中原色彩。唐太宗的《庆善乐》配曲为“西凉乐”而非“清商”,可见,“西凉乐”闲雅的风格近于中原传统,同时有渗透着西域民族开朗豪放的性情。《西凉乐》是继承传统、融合异风的产物,在东魏、西魏、北周被称为“国伎”,是第一部杰出的中西结合作品,为唐代吸收外来乐舞进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软舞”之准备

“软舞”是唐代舞蹈的精华之一,魏晋南北朝是“软舞”准备阶段,当时很多舞蹈如《白纻舞》、《前溪舞》等,都普遍具有类似唐代“软舞”的婀娜柔美的特征。“软舞”讲究舞袖、运腰、求轻、贵柔,特征表现在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汉代以袖腰为特征的舞蹈与唐代“软舞”有着质的不同,汉代的“轻柔”主要通过杂技技巧体现,讲究“凝重的律动”,而唐代的“软舞”则讲究“流动的韵律”,给人感觉清新雅致。

魏晋南北朝的“清商”舞与唐代“软舞”更接近,既继承了汉代舞蹈的顿挫气势,又向唐舞流畅洒脱风格转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四、“健舞”之先声

“健舞”也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健舞”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西域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而汉民族舞蹈只有两个《剑器》和《黄獐》。由此可见,唐代“健舞”的主体为“胡舞”,而“胡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在中原流传,所以唐代的“健舞” 是魏晋南北朝“胡舞”的基础上建立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刑天舞干戚”开始了华夏“武舞”的历程,后又出现周的《大濩》《大武》,汉的“刀舞”,“棍舞”等,“武舞”的特征为古朴,厚重,雄健,猛锐与“胡舞”“健舞”奔放,痴狂,潇洒,明快的特征有较大差异。因此,南北朝时期的“胡舞”为唐代“健舞”奏响了先声,而不是前代的“武舞”。

五、“燕乐”之基本构架

唐代的宫廷燕乐主要包括“九,十部乐”,“坐,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舞和胡乐胡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唐代的“九,十部乐”,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百分之八十,实际上是对南北朝中外乐舞的组合整理与提高。其次,唐代的健舞、软舞、歌舞戏大多也是源自魏晋南北朝。如《乌夜啼》《兰陵王》等是南北朝就有的舞蹈。再如大曲的《伴侣》、《玉树后庭花》等也是魏晋南北朝“清商乐”的同名同类舞蹈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没有魏晋南北朝的“胡乐胡舞”“清商”舞蹈,就没有唐代的“健舞”“软舞”;没有魏晋南北朝流行的西域乐舞和其他外国乐舞,就没有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即使是新型的唐代宫廷乐舞----《坐部伎》,《立部伎》,离开了魏晋南北朝的准备,也不能得以丰富。所以正是有了魏晋南北朝的为唐代舞蹈创建的基础构架,唐代乐舞才能在中国舞蹈史上发扬光大。


(2020北舞811简答)简述魏晋南北朝舞蹈对唐代舞蹈莫基作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