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2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畴内和孤立的地点下发展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下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在分析了古代人在“人的依赖关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在“物的依赖关系下” 的片面发展,指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按照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的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中, 劳动者经历了智力与体力相分离的片面发展。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 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领域的发展是“真正自由的王国”。最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和思想生活发展的统一。
结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谈对中特或思政的意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立德树人” 的目标表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要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要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同时兼顾受教育者的个性, 要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性的同时重视其物质性,在不断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实践中促进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