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概论课前演讲稿①至⑤

2022-02-16 15:42 作者:易卿Zi0507  | 我要投稿

① 地质条件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地质条件并不算是十分优越。其中,中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故地质灾害如地震等较为频发。这些地质灾害比较著名的就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等。地质条件的不尽人意反而造就了人们追求生活稳定的心愿。故也就有了历史上读书人追求科举考试及第,在封建社会谋得一官半职以成就其出世理想及其求稳心态的现象。地质条件也算得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尚未能够到达极限,不同地区的认识程度也有所差异。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的地区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是有其内在与外在原因的,差异性是指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大,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尽相同,所以会存在有文化差异性。文化的统一性则体现于中国文化的历史主流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之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动。




世界板块分布图(来源于网络)


②道家学派的文学是先秦时期哲学性最强的文学。其文字常常寓意深远,高深而别有一番韵味。而我认为最主要是他深刻的思想。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乍一听来,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思索却令人眼前一亮。老子的文字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起着丰富的作用。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积极入世,老子的学术思想写你然更侧重于关照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人以道理的启发。而且老子尤其长于用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表明自己的道家哲学思想,尽管在当时并不受到所谓“肉食者”们的认可。但是也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思想光辉。。总之,我觉得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那种巍峨至顺其自然的哲学理念,很值得现代的人去深思探究。



《道德经》(来源于网络)



③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有着以下特点第一,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第二,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第三,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科举考试制度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个人看法:虽然科技考试在其历史发展的后期逐渐僵化,并形成了所谓八股取士的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发展进程所提供的政治人才是一个相当可观的食物链,科举考试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无法磨灭。




④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进程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名词叫做“诸子百家”,诸子百家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是说真的有刚刚好的100个思想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争鸣。而是说在那一个制度上礼崩乐坏,思想上群士争先特殊的历史时代,有不少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直到今天还有较大影响力的几家是“儒墨法道”这几家。儒家的思想的显著特点是积极入世。这个思想也暗中契合了后世是人们积极备战,参加科举考试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个人理想。墨家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兼爱非攻。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兼爱即对亲朋好友和陌生人都秉持着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平等对待的态度。非公则是指不主动的发起不义战争。非公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不义战争在数量上很大。而法家的思想则很好理解,严刑峻法是为了防止底层百姓不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以下犯上,其核心思想还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绝对领导权的强化。呃,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也为后世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的基础。


百家争鸣框图(来源于网络)


⑤我想想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中国与俄罗斯文化的差异问题


先说一下俄罗斯文化情况,其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局部性,封闭性。当时在自然经济的条件影响下各地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缺乏经济联系。 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虽然古俄罗斯文化发展模式与西欧各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始终在大体上保持着一致。其实这很好理解,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文化间有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征,但是主要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因为其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其经济文化的重心也是位于欧洲部分,所以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大,也就很好理解了。而中国文化由于其政治经济重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位于东亚,所以呈现着明显的一脉相承,即所谓稳定性的特征。而且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相对独立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三大古文明的文化发展。所以呈现着明显的中国式文化发展的特征。

中国人文地图(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不受外界文化的影响。而俄罗斯文化的发展,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呈现着主要以西方文化特征为主,而又不失东方文化的某些特征的特点。

俄罗斯人文地图(来源于网络)


文学概论课前演讲稿①至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