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能听出音乐的好坏?

2021-10-27 14:35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作者:周雨思



一直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应该注意到了,在这届肖赛期间,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对比视频,来帮助大家理解这届选手水平的好坏。

不少人听完之后,瞬间感觉耳朵被打开了,猛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本身就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当然也有人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们认为点评音乐是需要门槛的,只能让“圈内人”来做,他们认为听懂音乐的基础,至少是懂乐理,或者会乐器。

针对这个争论,我们又推出了一期视频,通过对比大师古尔达与另一位青年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让大家更简单、直接地听出表达的区别。事实证明,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不涉及乐理和演奏技术,很多人也明显听出了这两版演奏的好与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依然想就这个话题,更深入地跟大家聊一下:为什么不需要懂乐理,不需要会乐器,普通人同样可以有听懂音乐,辨别好坏的能力。


音乐是为全人类而诞生的

没错,音乐在诞生之初,就是给整个人类欣赏的,并不是仅仅针对受过专业训练的群体。很多人执着于追求音乐中的乐理、专业性,总是忽视了音乐原本就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类的共通语言,人类对音乐、对情绪的感知力是与生俱来。

特别是在古典音乐圈,不少人认为流行乐尚且还能用感性思维去理解和感受,但古典乐就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乐理才能听懂了,因而“画地为牢”,将古典乐变成了一个小部分人才能走进的圈子,让大众“敬而远之”。这已然背离了音乐的本质,否认了古典乐同样是人类情感表达载体的事实。

不管是流行乐还是古典乐,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以及从聆听音乐中感知情感,是人类的专属天赋,这与是否懂乐理,没有直接的联系。

正如我们在用汉语交流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语法一样。

我们当然不否认学习语法确实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掌握一门语言,但如果本末倒置,只追求语法,而不是去理解表达者真正想说的话,那么很多文学作品便也了无生趣了。

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秋夜》里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成为段子,是因为从语法的角度理解,这似乎是一句废话,甚至病句。但如果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来解读,会发现这样的表达也别有深意。

同理,乐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分析、了解古典乐,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掌握乐理并不是掌握音乐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很多音乐作品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缜密的乐理运用,更在于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

187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场音乐会上,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台上柴可夫斯基的演奏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柴可夫斯基演奏的,正是他的经典代表作《D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个小乐章《如歌的行板》。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曲子并非他完全的原创,第一部分的主题就是来自妹妹家庄园泥瓦匠口中哼唱的当地民谣小调。老柴在一次度假时偶然听到,被深深触动,于是放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写出这些歌谣的底层人民,有多少是懂乐理、懂技术的?而听到这首曲子的列夫托尔斯泰又懂多少乐理呢?可他为何泪流满面?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对音乐表达有感知力,那些底层人民的痛苦与呐喊,可以在另外的时空里得到共鸣。

艺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情感共鸣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限于音乐领域,在整个艺术行业都是同样: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在第一时间从情感上击中我们,而不是仅限于技术上有多么超前和突破。所以在很多艺术领域,哪怕我们普通人不懂技术,也同样有能力来辨别好坏。

比如每一位观众在看电影后,都可以有好或不好的直观感受,因为我们能够综合台词、情节、镜头语言,感受到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此时,技术只是手段,是辅助表达的工具。

我们从来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运用了超前的技术,就评定它是一部好片。却有很多电影,用着非常朴素的技术和语言,讲述了动人的故事而成就了经典,比如《阿甘正传》,比如《肖申克的救赎》。

以及,我们之前讲过《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并非是选用了什么音乐,运用了怎样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而是所有的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最终呈现感人至深的父女亲情,正是这一点,让生而为人的我们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深深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而这才是电影最大的价值所在。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稀缺的从来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是文字呈现出的力量所唤起的共情。或许很多人知道一个非常有名的小诗人,叫做姜二嫚。她从六岁开始写的诗,文字打动了很多人。小小的她懂得写作技巧吗?不,只是来自人类本身的表达力和想象力未被束缚罢了。

而说到绘画,可能如今的境遇与古典音乐有些相像。很多人已经认为欣赏绘画是一件需要门槛的事了,要先懂了构图、色彩、光影等理论知识才能看懂绘画。但当我们真的只能从这些理论角度去分析一幅画时,那实在是一副作品最大的悲哀了。

事实上,画家们创作也并不是只为美术专业的人们而创作。绘画是视觉艺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将情感通过视觉传达出来,并被大家感受到的。

比如米莱斯的这幅《盲女》,壮阔美好的大自然下,相拥着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年纪大点的是个盲女,而小一点的似乎在描述着她看到的美景。两人的手紧紧相握,我们感受到了美好,更感受到了悲情。

梵高的作品明显能带给我们更深刻情感冲击。即便不了解他的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也能从绚烂而斑驳的色彩中,感受到一种悲壮而残缺的美。

你要问技术重要吗?当然重要,技术是我们深入了解、探索艺术的渠道。但比起技术更重要的,依然是情感的传递,是具有个人风格的自我表达。

陈丹青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梵高初期的素描作品拿到现在的中国,可能都没有资格拿到中央美院的准考证。而我们的美术生们,素描画得非常逼真,却让人非常痛心。他们所缺失的,便是梵高最珍贵的个人表达。

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运用了多么先进或高深的技术,而是因为它们无不饱含了人类深切而厚重的情感。不管对苦难的承受,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人类的不屈、热爱、坚定,所有美好的品质都融入在艺术的表达中,于是,艺术才有了生命力。

也正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所以可以与人类相通。每个人都有资格去感受,去判断。

相信自己的嘴巴,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更相信自己的感知力。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情感,所以在面对表达情感的艺术作品时,人人平等。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能听出音乐的好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