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血液系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一、定义
1.英文缩写:ITP
2.本质:多种机制共同参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3.机制:对自身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体液和细胞免疫过度破坏血小板/血小板生成抑制→血小板↓
二、流行病学:发病率(5-10)/10万人口
三、发病机制: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
1.血小板过度破坏
2.巨核细胞数量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
四、症状
1.反复皮肤黏膜出血:瘀点瘀斑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2.病情因感染加重:广泛出血
3.部分病人:仅血小板减少,无出血症状
4.乏力
5.失血性贫血:长期失血
五、体征
1.皮肤紫癜瘀斑:四肢远端多见;
2.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
3.无肝脾肿大
六、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
2.出凝血:凝血正常,出血事件↑,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功能正常
3.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体积↓,颗粒↓),产板巨核细胞↓
4.血清学:TPO↑,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七、诊断与分型
1.诊断
1)至少2次检查PLT↓,血细胞形态正常
2)脾脏不大
3)巨核数量正常,成熟障碍
4)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症
2.分型
1)新诊断:确诊3个月以内
2)持续性:确诊3-12个月PLT持续减少
3)慢性:PLT↓超12个月
4)重症:PLT<10(10^9),且存在出血症状
5)难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脾切除后无效②仍需治疗③除外其他原因
八、鉴别诊断
1.再障:三系降低
2.脾亢:脾大、三系降低
3.MDS:病态造血
4.白血病:WBC↑
5.SLE:三系降低,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
九、治疗:尚无法根治
1.一般治疗:出血者严格卧床避免外伤
2.观察:无明显出血倾向者,PLT>30——无需治疗,观察即可
3.一线治疗:
1)糖皮质激素:首选
(1)泼尼松:1个月内尽快减至最小维持量;
(2)大剂量地塞米松:4天一疗程,无需减量和维持。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适用于——紧急治疗、不能耐受糖皮质、脾切除术前准备、妊娠
4.二线治疗
1)适应症:一线治疗无效、需要较大剂量糖皮质才能维持的病人
2)药物治疗:
(1)促PLT生成:TPO
(2)利妥昔单抗:减少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3)其他药物:
①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孢素;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
②达那唑
3)脾切除:
适应症(ITP+糖皮质无效、禁忌、剂量太大):①确诊ITP;②常规糖皮质治疗4-6周无效,病情迁延6个月以上;③糖皮质有效,但维持量太大;④糖皮质禁忌
5.重症处理
1)血小板输注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3)大剂量甲泼尼龙
4)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5)重组人活化因子
参考: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