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历史简述》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我们的中国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政权的巩固措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国徽等,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设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当天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时,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解放军们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国内其他反动势力。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西藏最后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警告,把战火烧到三八线,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党派遣以彭德怀为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发动五次大规模的战役 ,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30多万名英雄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经过艰苦的斗争,美国最后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保卫了新中国和人民的安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发》。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国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大大提高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建国前后,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一些投机商人和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抬高物件。以陈云为代表的领导人同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相继打赢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使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政府的搜刮,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境况很不乐观。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都是那时候建立的。到1957年第,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这样分散的经营无法解决许多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于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90% 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了防止资本家牟取暴利和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背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内方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 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迪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短有的造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太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在艰难中仍然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方面,4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4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把党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连创新高。文学艺术唱响主旋律,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知识添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