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以及其之后的六位希腊哲学大家
一.苏格拉底
1.不经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总是说自己非常无知,他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而是鼓励大家用逻辑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人们就必须直面自己的论证中的矛盾。通过排除法一层一层地剥离伪逻辑,才能让人们接受自己的无知,在揭示更高的善的过程中追寻人类生活的基本德性。
2.正直的生活是关键。这包括抵制名利的诱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以恶报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灵魂的道德安宁,这是追求真正的幸福的必经之路。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哲学思想:一旦明确并理解了美德的含义,你就会变成一个客观意义上更好的人,不会被亲友影响。
二.柏拉图
1.理念论
柏拉图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灵魂是不朽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负责满足基本欲望,第二部分负责对诸如勇气之类的积极的品质做出回应,第三部分代表智慧);知识是不朽的灵魂被肉体囚禁之前对一个时代的回忆;客观对象组成的世界在不断变化,掩盖了形式方面的永恒现实,这个世界不过是我们通过知觉、观念或者信仰认识到的现实的影子,而形式的绝对永恒超越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力。完美和理想化的形式则是知识的终极目标。
2.理想国:
哲学家能够协调灵魂中的三个组成部分,而不让任何一个部分占上风。同理,社会也是一样。柏拉图将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社会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士兵和普通民众)联系起来。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每个阶层都各司其职,而统治者必须深谙哲学,完成自己的使命。
3.柏拉图式性爱: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定义源于柏拉图有关形式的理论。性欲需要即时满足,并且常常取决于肉体的欲望。超越性欲存在的、理想化的美,才是真正的爱情所追寻的东西。至少,理论上如此。
三.亚里士多德
1.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对第一哲学的追寻。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划定为某个范畴,比如实体范畴、质量范畴或者数量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等级之分。实体本身是由物质(生理组成部分)和形式(结构,通常由功能决定)构成的。这并不是柏拉图理想化的存在于其他某处的“形式”,而是扎根于此时此地的任意对象的普遍本质。接下来,亚里士多德界定了形成物质的四种根本原因:质料因(组成物质的基本材料),形式因(决定事物其本身样子的原因),动力因(事物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和目的因(事物最终的目标)。
2.伦理学
虽然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但美好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性质。在判定一个人是好人之前,他得先决定自己的作用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他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目标。因为人的作用——他所能做的且其他物体对象不能替代的——是推理,而通过推理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所以在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伦理或者道德的影响。美德是为了找到恰当的平衡,存在于两个相反的极端之间的所谓黄金平衡点。
四.第欧根尼
提倡极端的禁欲主义和自给自足,相信美德在于抛弃文明的枷锁,回归简朴纯真的本性。
对成功的外在形式并不感兴趣。第欧根尼毕生的事业是破坏虚伪的价值观和在他眼中已然道德崩坏的社会制度。
五.伊壁鸠鲁
1.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永远代表美,人们可以通过避免痛苦来获得快乐。快乐关系着身体健康,而完美的健康是快乐主义的最高形式。快乐关系着心灵健康,是免于恐惧和焦虑的自由。虽然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但有些快乐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痛苦,这就让智慧有了用武之地——智慧令人们得以对快乐做出最佳选择。
一旦没有了既定的秩序,任何神灵都无法控制人类的生活,人类焦虑的潜在诱因之一就不存在了。我们不应该担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意识的终结,人死了,就什么也感受不到了。不过伊壁鸠鲁十分重视友谊,认为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赞美简单的快乐(比如食物和住所带来的快乐),认为其比财富和政治的力量更容易令人快乐。
2.原子论:
他认为原子可以偏离直线且无须任何理由。也就是说,原子具有自由意志。
3.经验主义:
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以观察和演绎为基础。
六.芝诺
高度节制、坚忍克制,对生命的哀乐和命运的沉浮保持漠视的态度。具体而言,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养成正确道德态度的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学识的基础上,可以与美德相提并论。对于斯多葛派而言,幸福来源于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情境下,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而追求成功则与幸福无关,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