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空母舰贝希摩斯号》Ch.1-新人上场总会搞砸?

2023-03-25 15:00 作者:标准的立方体  | 我要投稿

作者:标准的立方体

本作品开源(请参考:开源性世界观提案-《太空母舰贝希摩斯号》)

3/24/2023

第三次集束式光量子通讯:任务进度汇报,内容如下

隐匿状态:三级电磁隐身,全频段电磁通讯管制,电推进尾炎抑制开启中

矢量数据:以恒星两极--黄道面为参照系:x=-137km/s,y=252km/s,z=2km/s;加速度0.7g,即将进入惯性滑行阶段,轨道修正冗余量良好。

坐标数据:加密{解密需上将及以上权限}

燃料状态:助推体推进量剩余53%,舰群燃料剩余100%

舰群状态:各单位设备运行良好,驾驶员处于低功耗休眠态。

汇报完毕

机载计算机在完成任务汇报后,确保量子密钥传送完毕,接着解除了通讯设备的纠缠态。它再一次检查各单位驾驶员的体征,随后依照中子星定位系统确认此时的位置,进行了细微的轨道修正,确保各子进程正常运转,随后把空闲的计算资源都投入到了【梦】中。


“各单位注意,敌方四号重质量炮开火,质量:450吨,初始速度:10382m/s,弹丸集群已分离,末端机动性不明,打击区域参数如下.....”

伴随着这条信息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包。这个数据包导入机载计算机中,经过算法处理为神经编码后,顺着脑机交互链传输到队长刘渊的神经芯片中。

顿时,刘渊眼前出现了整个战场的全息示意图,其中,以敌方空间站为顶点,一个狭长而巨大的锥体被标记为红色。至少三万个呈射线状分布的光点位于椎体底部,裹挟着数不清的残骸和碎片,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清扫着它们前进路径上的一切。

“游隼-1收到,各单位注意规避打击区域。”刘渊迅速的在战术数据链中下达指令,借助着脑机接口,他的主观意识可以以最高2.6kb/s的速度与小队中的其它成员交流,“游隼-3至9号,你们是2组,按照计划中的四号路线转移至C5区;游隼-10至16,你们是3组,由七号路线转移至D8区,继续诱导作战。”

这道指令经过加密后,以电磁波的形式朝着大概16000公里外的战团中心飞去。

所谓战团,就是两个或者多个对抗势力发生近距离冲突的区域。因为通讯延迟的限制和大威力武器射程的局限性,正面冲突爆发时,各方会不约而同的集合到一个有限的空间进行对抗。

16000公里外的战团,是以一座中型3轮辐形空间站为中心,长径10000公里,短径7000公里的椭球体空间。从游隼-1的望远镜看去,它很接近于一个暗淡的天体团,毫无规律的爆发着光亮。

然而,在这个空间中,各种类型的战斗机,无人机,智能导弹,迸发着或是亮蓝色或深紫色的尾焰,以各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和灵活性纠缠在一起;暗红色的激光矩阵,亮蓝色的激光炮,极低反射率的动能子弹,自动索敌的智能蜂群……各种频段,各种功率的武器交织成了死亡之网。数不清的碎片和残骸以第二乃至第三宇宙速度沿着各种方向飞出战团,时不时的氢弹闪光把整片星空点亮。

就在这混乱到极致的战场环境中,14个蓝色光点格外醒目:他们的机动性比其它战斗机明显高了一截,最大加速度达到16g,堪比近地轨道的空天战机;为了尽可能的规避来自空间站防御系统的锁定,大部分战机保持着相对于空间站20km/s以上的高速,不断的在不同的不稳定轨道间切换。

高速移动中,他们的运动却远超单纯的战术机动,更接近一种优雅的舞蹈。看似是基于瞬时的战场状况来选择最优解,实则带有相当的迷惑性,主攻机体不断的随机切换让防御体系无法集中优势,其它机体则想方设法尝试从火力网的漏洞里钻进去。而敌方的战斗机注意到这种情况后选择了收缩防御圈,只分出约三分之一的战机,借助无人机和智能导弹来尝试分割游隼们,逐个击破。

缠斗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敌方的战斗机与空间站防御体系间的配合近乎完美:无人机凭借高机动性来阻挠游隼的加速,随后敌机进行围攻,又或者刻意制造漏洞引诱游隼深入,实则尝试用空间站的远程武器进行狙击;游隼则像是弹药不要钱一般疯狂的进行点防御,毫不顾忌燃料消耗的进行机动。凭借着相互间的配合,14艘游隼像是一群黄蜂折磨一个迟缓的胖子一样,不追求一击致命,但是却能让敌人应接不暇。

于是,尽管敌方在火力和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14个亮蓝色的光点牵制了战场上的所有战斗力,仿佛武功高手在刀光剑影中闲庭信步一般。而敌方防守的决心完全没有动摇,甚至开始有意的拖时间,认定了游隼不可能打得起消耗战,而且维持如此夸张的机动,

这时,14架战斗机几乎是同时收到了来自队长的指令。

“二组明白,proceeding。”

“三组明白,proceeding。”

总共14架游隼战斗机立刻放弃了与空间站防御力量的缠斗,调转方向开启加力模式。以牺牲灵敏性为代价,游隼的满功率极限加力模式竟然可以达到21g!明亮的尾焰此时压缩成了一条光柱,颜色由蓝转白。再加上4到6g的侧方向加速度,随机机动和队形切换,两组各为7单位的分队可以在确保单位间距为150公里的情况下,以松散的队形分别朝着两个夹角为60度的方向逃逸。

敌方空间站立刻做出了反应:他们的所有战斗机立刻回到空间站周围1000公里区域回防,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但是所有加满了推进剂的无人机和导弹都追了出去。

这些不载人的飞行器如果不考虑燃料效率的话可以开到50g,机器不用担心脑溢血,更没有返航的打算。然而就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即将覆盖游隼的时候,14架游隼战机瞬间调整喷口方向并调转机头:身型狭长,机长67米的游隼以位于中部的驾驶室为轴心翻转180度竟然只耗费了0.4秒,且加速度完全不变。

然后,就仿佛什么东西活过来一样,游隼们光滑的低反射率机身像是爬行动物的鳞片一样一片片的展开,露出了密密麻麻的武器:激光器,导弹,等离子炮,轨道炮......这些战机的设计者们似乎是把每一寸空间,每一寸有效载荷都装上了武器和弹药,似乎在建造时就没考虑过持久战一样。万钧的火力,以难以想象的精度淹没了追击的无人机。

敌方追击部队也进行了反击,但是追击方和反击方的距离不足1000公里,任何一方都不能用光锥作为掩护。这个距离上,游隼充分的发挥其高精度点防优势,并维持高火力反击。

诡异的是,此时的空间站没有给追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似乎并不在意游隼即将飞出蓝激光有效射程。实际上,空间站的任何反击活动似乎都终止了,连维维持公转轨道的推进都减弱了不少,一副陷入能量危机的模样。

“游隼-3报告,对方上钩了。”二组组长尤里对刘渊报告道。

“没毛病老大,咱们简直把他们当狗溜啊哈哈哈哈哈!”三组组长报告到。

“游隼-10,专业一点。”尤里说道。

此时的第二,三小组距离刘渊已经接近35000公里,光延迟对战术数据链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刘渊看着间谍卫星的监测数据,迅速回应道:“游隼-1收到,敌方空间站已经进入充能阶段,二组三组随时准备应对打击。”

他随后切换至量子通讯:“游隼-2,update?”

距离刘渊约14000公里,距离空间站大概2000公里的地方,一艘怪模怪样的飞行器正在凭惯性飞行,速度有7km/s不到。它没有开启推进器,完全依靠喷气式推进器调整方向。一张薄膜把飞行器完全笼罩在内,这张薄膜的内侧接近完全反射,飞行器本身发出的任何电磁波,包括红外线,都被被反射回去;薄膜的外侧有着独特的光学特性,可以把飞行器一侧的任何电磁波,包括雷达,折射到另一侧,让飞行器基本上处于电磁状态的透明。有了这层薄膜,飞行器从任何角度上探查都是看不到的,非常适合在敌方检测圈内部移动。

坐在游隼-2驾驶舱内的林肯正把全部心思贯注在导航系统上。每次机体接近残骸的时候,他都要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出绕过它们的最佳路径,移动的速度还不能超过某个阈值,否则薄膜会失效。此时他进入了残骸密集区,想要任务成功必须走一步算七步,这给他和机载生化脑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除了导航系统外的装备都处于电磁静默和休眠状态,所以当林肯收到刘渊的量子通信后吓了一大跳,差点迎面撞上一架半残的无人机。他立即回应:“游隼-2收到,收物质反容--啊呸--反物质收容正常,超磁发生器温度维持在1.2k,一切正常,报,报告完毕。”

刘渊看着这一大段信息叹了口气,他内心深处是真不知道这个新兵究竟能不能行。不过任务就是任务,自己的职责不是怀疑它而是执行它。

他继续观察测间谍卫星传来的数据,从空间站逸散出来的电磁能和废热来看,空间站主炮的充能即将完成。虽然此时的空间站内部电网承载着巨大的负荷,但是还不是发动攻击最好的时机。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队员们完美的牵制了敌方的大部分注意力,虽然敌方有意的回防,但是没有注意到处于四级电磁隐身的游隼-2。现在只需要等到空间站开火的前一瞬间,游隼-2就会释放定向超磁脉冲,瘫痪整个空间站。

就看那个新人能不能行了,刘渊心想到。

就在他刚要松一口气,以为一切都会依照计划发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游隼-2正在费尽心思的穿过一片密集残骸群,这片密集的碎片里夹杂着各种乱七八糟,大小不一的东西。其中,一个埋藏在半截船体里面的液态氘气罐爆开,氘液体快速的挥发,扩散,推动者细小的碎片朝着各个方向飞散。

游隼-2的生化脑注意到了这个新变量,及时报告给了林肯并且给出了建议。然而已经太晚了:氘气罐距离游隼只有不足100米,扩散的氘气冲到林肯跟前的时候他根本没有任何冗余的空间进行规避。于是,夹杂着细小冰晶和残片的氘气撞上游隼-2的薄膜,像是浪花撞上岸边的石头一样描绘出了游隼-2的轮廓。

林肯顿时心态爆炸,这种情况下四级电磁隐身完全没有意义了,敌方用纯粹的光学望远镜都能看到有什么东西正在朝着他们的空间站飞过去。自己一旦被发现,偷袭计划就完蛋,那么基本可以宣布作战失败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伪装成一块平平无奇的太空垃圾,这样敌方发现了自己也不会起疑心。于是,游隼-2那十分光滑的全反射薄膜从中间裂开,然后像布料一样一点点的朝机体两侧的收纳盒收缩。

然而,林肯的伪装模式切换到一半的时候,敌方好死不死的拿x射线扫描望远镜照了一下这片区域。结果,在一团被电离后冒红光的氘气中,薄膜收起了一半的游隼-2显眼的如夜空中的明月。

“靠,完蛋了……”林肯对自己说道。

“靠,完蛋了……”大概13500公里外的刘渊看到了这个情况如此说道。

“靠,完犊子了!”在接近4万公里之外的第二,三组吐槽到。

敌方的战斗机群立刻做出了反应,10架战机朝游隼-2冲来,空间站的防御体系并没有启动。

林肯干脆不装了,他心念一动,全部系统激活,聚变引擎满功率运行,巨大加速度让他直接甩开了收起到一半的薄膜,转头进入环绕空间站运行的不稳定轨道,尝试借助密集的残骸群与敌方周旋。敌方则分成三个小组,尝试包抄游隼-2。一时间,已经寂静下来的残骸群又充满了激光,机炮,流弹,和光焰。

这就比较有意思,以极高的加速度进入密集残骸群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即便游隼-2可以硬抗小的碎片撞击,但是必须躲避大的碎片,因此敌方如果尝试把游隼-2困在残骸群里面的话就能抵消掉游隼的机动性优势。

但是,游隼-2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敏捷和灵活:其探测器和驾驶员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直线链接,而且战机对驾驶员的指令有着快到离谱的响应速度。这让游隼-2精准的把控每一片靠的太近的残骸,设计出完美的路线规划,以及其灵敏的推进模式来躲避残骸的同时干扰敌方的瞄准。

敌方一直尝试用红激光和动能武器封锁游隼-2的出路,然后用智能导弹和蓝激光狙击游隼-2。游隼-2则凭借自己在性能上的优势和对方打得有来有回。同时,它还能精准把控残骸间的缝隙朝敌方开火,甚至诱导敌方朝自己弹射出去的导弹上撞。就在这纠缠中,游隼-2和敌方战机围绕着空间站机动,确实无法靠近分毫。

“老大,新来的是不是搞砸了?咱们咋办?”三组组长周彪给刘渊发消息。

刘渊,尽管他现在杀了林肯的心都有,冷静且迅速的分析了一下局势,然后道:“二组三组注意,继续牵制敌方无人机群,不用留手了。游隼-2交给我,计划目标不变。”

“二组收到,聚变缓冲机制已关闭,准备满功率迎战。”

“嘿嘿嘿,三组准备好啦,随时准备进入超频模式。”

“游隼-2!请注意。”

“游隼-2收到,注意什么?”林肯刚刚弹射出去三个小型全反射镜盾,精准的挡住了来袭的三发绿激光,然后回敬了对方一发蓝激光,实则是为了掩盖自己悄悄打出去的15枚电磁炮,并且把敌方逼迫到弹丸的前进轨道上。

“别被闪瞎了视神经。”刘渊说着,解除了游隼-1的电磁伪装。

此时远在5000公里外游隼-1点燃了它的聚变引擎,启动了所有系统:它比标准的游隼战机长一些,达到了74米,且表面没有那么完美的流线型设计和光滑的吸波材质装甲,反而有很多额外加装的武器,探测器,和天线。

整艘游隼-1嵌入在一个巨大的,八棱锥型的推进体的顶部,这让游隼-1的总长度达到了120米。此时,这个推进体的聚变反应腔开始导入电离化的He3,等离子体开始在电磁约束的作用下沿环状流动。当其密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后,一道高能激光击穿了高速流动的等离子体,聚变反应开始。

瞬间,巨大的,明亮的,蓝色尾炎从推进体的喷射口迸发而出。由He3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和辐射给游隼-1一个超乎常理的巨大推力,让整个复合体开始了41g的超级加速,直奔敌方空间站而去。

这尾炎是如此的明亮,它照亮了整片星空,以至于此时徘徊在3万5千公里外的第二和第三小队以为一枚超大当量氢弹爆炸了。

“我靠,队长这推进体,不一般啊!”周彪说,因为一时分神差点被智能导弹打中,“这,好像是用战舰上的FT引擎改装的?”

“确实。”尤里说,放大了一下光学探测器中游隼-2复合体的画面,“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拉瓦锡号上拆下来的退役引擎,没想到拿来干这个了。”

“嘿嘿嘿!队长都开始整狠活了,咱们是不是也该准备开始了?”周彪说。

尤里继续保持着一炮一个无人机的高精度,说:“嗯,那么就按照计划中的来。”

此时的游隼-1正在承载超过40g的过载,驾驶舱中的刘渊根本想动都动不了。幸亏他的硬膜已经完成无机化改造,不然他的脑组织会被直接从人造颅腔的孔洞中挤出来。不过借助脑机链接,他依旧能操控机体的前进,只不过现在的游隼-2实在是太沉了,并没有它该有的灵活。

FT引擎只能装配在战舰上是有原因的:它的能级接近于一颗不断爆炸的氢弹,以至于任何靠近喷口的物体,不管是残骸,微陨石,乃至其他机体,都会被直接烤化,只有战舰那厚重的隔热层能招架得了它。而且想让一台正在运行的FT引擎不被敌方发现几乎不可能,这可是隔着几个天文单位都能用观测到的明亮喷流。

敌方早就注意到了一个飞船引擎正在朝他们加速,直接看傻了。但是没有傻半天,他们很快做出了反应:一般来说,应对舰船这种质量大,推力大,但是机动性差的东西,一个空间站会发射重质量炮进行拦截。可惜此时敌方空间站没有多余能源进行攻击,因此围绕在空间站周围的战斗机朝游隼-1飞来,抛出来进百枚巨型氢弹,每一枚都至少有1000万吨TNT当量,以极端的加速度朝着游隼-1飞来。

然而游隼-1在维持着41g的加速度的同时,针对导弹的点对点防御成功率维持在不可思议的99%以上:所以在距离空间站大概10000公里的地方,一个巨大且明亮的蓝色光团疯狂的向前加速;而正前方有上百枚细小的光点,一边进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一边直冲光团而来。光团则不断的射出激光,精准的灼烧来袭导弹的瞄准模块,在不引爆战斗部的情况下瘫痪了所有靠近一定距离的氢弹。

双方就这样纠缠在了一起,敌方拼命拦截,游隼-1拼命前进。而游隼-2则借助敌方分神的瞬间瘫痪了两架战机,成功突破了包围圈,沿着一个螺旋型的轨道一边逃逸敌方追击一边继续朝着空间站靠近。

刘渊看到林肯还在朝着敌方空间站靠拢,顿时急了:“游隼-2!你在干什么?立即撤退!立即撤退!”

林肯收到通讯后有点懵:“诶?队长?您不是来打掩护的吗?”

可惜已经晚了,敌方不是没长脑子。观察了一下此时战场的情形后,他们很快意识到新加入战场的游隼-1肯定是为了掩护那个秘密潜入的游隼-2而来,这意味着游隼-2有极高的价值,可能携带者某种大杀器。

于是,游隼-1的加入非但没能转移敌方在游隼-2上的注意,反而让敌方派出了额外20架战机前去围剿林肯。

林肯的游隼-2加载了数字化生化神经网络,这种物理意义上的“人机一体”让它从综合性能上来讲比一般的游隼要强。可惜再厉害的游隼也扛不住20倍于自己力量的围攻,刘渊眼睁睁看着游隼-2被敌方的数发蓝激光和粒子束打成一团火球。

“第二,三小队,scatter!”刘渊连心态爆炸都来不及,赶紧让剩下的小队成员逃跑。

可惜已经来不及了。敌方空间站的主轴上张开了一个洞口,一个不规则形的球体被抛了出来:它闪着暗红色的光芒,表面冒着冷却剂产生的烟雾,像是恶魔的眼睛。它红色闪光的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亮,越来越快,越来越亮….

到达某个临界值后,整个球体直接爆掉了。瞬间,一道模拟中子星相撞时产生的简并态物质洪流的辐射扩散开来,如同一个以亚光速充气的气球。只不过这些辐射是实打实的中子,亚光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让它们的寿命延长,足以打击10万公里内的任何目标。

不带电的中子扫过其前进路线上的一切,甚至直接穿过密度较低的物体,嵌进密度高的物体。

游隼-1首当其冲,巨量的中子直接穿过了外层装甲后撞上了其高密度的内部结构。中子衰变产生的辐射直接把林肯连脑子带机载计算机烧成一团浆糊。

远处的第二,三小队提前几毫秒收到了游隼-1的消息,还没来得及跑远,就被中子洪流追上了。驾驶员们像是在微波炉里面的爆米花一样直接去世,最惨的是那些改造程度较高的驾驶员,他们在在失去意识前可以体验辐射一点点烧穿人造血脑屏障的酸爽。

【幸存单位数:0】

【战术模拟程序终止】

【任务失败】

当驾驶员们再度恢复意识,他们已经脱离了【梦】,回到了低功耗休眠态的临时信息域中。


《太空母舰贝希摩斯号》Ch.1-新人上场总会搞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