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听风入梦来”——品鉴《风声》,感受历史的份量

【照例的开图必须有点新意】

在读完《风声》原著后,重新审视电影版的《风声》,我想,或许,将它们视为两部独立的作品更好,都是《风声》,都有同名人物,都有相似的情节,却是不一样的开头,风格迥异的剧情起伏,从而让人叹出百味的惆怅。

我们还是先聊聊电影吧!作为1部上映十年的“老”电影,恐怕我对它的剖析也不会跳离如下几个方面:

老戏骨们演技在线、飙戏酣畅淋漓;镜头运用精妙绝伦,长镜头那是一个舒爽、短镜头切换动人心魄;
画面色彩渲染到位,不同场面下的色调烘托得当,明暗对比堪称教科书级别;

音乐往往画龙点睛,时而飘渺游离,让人在闪烁的谜情中心跳加速,时而激昂振奋,让人在绝望的黑暗里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剧本老道有嚼劲儿,初品像茶,清香扑鼻,啜之顺溜,不说都知道是上品(但并非没有杂质);
回味起来,又像陈酿,原来香气里的后劲儿要到最后才上来,之前全是铺陈,点到为止后,自然让人期待“再来三碗”,只是兴致才起,酒壶早已空了,自然多了奈何,少了可惜。

从2009年到2019年,大陆好像再没有出现过能与《风声》比肩的谍战电影,细细盘来,或许说几乎没有谍战电影更对。电影,就是讲故事,没有好的谍战类故事,自然没法改成一个好剧本,没有剧本,电影自然无从谈起。

这时候,我们就要聊聊小说了。
很惭愧,麦家的小说,我只看过《风声》。就我个人的见解,严格来说,电影《风声》只把小说《风声》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拍了出来,而就是这三分之一,其实还至少有50%的剧情(设定)进行了调整。
可能还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会疑惑,这样的修改要如何评论?是好还是坏?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出现了如下人物,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顾小梦(电影中改成了顾晓梦)、白小年、王田香、日本军官等。
电影的剧情大概是这样的,武田军官与王田香以【假情报】为圈套,诱骗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顾晓梦、白小年等五人来到裘庄,白小年因为笔迹“身份败露”,被严刑拷打致死,金生火在高压下自杀,最后,地下党顾晓梦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住了真正的“老鬼”——同为地下党的吴志国,最后,武田在返回日本的港口被乔装的吴志国割喉。

而小说原著中,日本军官名为【龙川肥原】,他与王田香是以【真情报】为诱饵设下圈套,实际遭到怀疑的只有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顾小梦四人,白小年只是一位书记官。事实上,只有李宁玉是真正的地下党,顾小梦的身份是国民党军统安插在伪政府的卧底。吴志国因李宁玉的智谋而被列为怀疑对象,被酷刑致死。
由于李宁玉的自我牺牲,重要情报被传递了出去,但“老鬼”的身份始终没有被暴露,抱着“宁可错杀千人也不能放走一人”的态度,龙川肥原处决了除顾小梦和王田香以外的所有人,之后,龙川肥原则被顾小梦派来的刺客暗杀,王田香则在解放后被处决。
对比《风声》原著,为了让群戏更饱满丰富,电影《风声》增加次要角色的戏份甚至改动人物的基础设定,并不是不能接受,但任何的改动必然会引发联动效应。

在电影中,有几个我不太能释怀的点。
第一,【李宁玉】与【顾小梦】的身份互转,电影中的【李宁玉】成为了纯粹的伪政府情报人员——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长。而【顾小梦】成为了【李宁玉】。如果没读过原著,可能感觉不到这种落差。但读过原著,【李宁玉】这种原来的【绝对纯粹·善】变成了【混沌·善】,而原来【顾小梦】的【混沌·善】变成了【绝对·善】,在接受方面会显得有点迟疑。
主要原因是,地下党【李宁玉】的自我牺牲,在原著中是通过后人的讲述才揭开谜底,这种“反转”带来的震撼,让一位共产党员在极端环境下的舍生取义显得更加【珍贵】、【伟大】。

第二,是剧本中的(2+1)VS4,变成了2VS5,原著中的白小年就是1位很纯粹的书记官,在电影中也成为了“五人团”中的一员。而且,作为第1位惨遭酷刑致死的角色,他的出局并没有让“解谜”变得更复杂,而是更简单。
同样,金生火在高强度压力下的自杀,并没有对剧情起到推波之力。自杀前,金生火就已经被剔除出嫌疑,这样的死没有造成剧情反转,反而多出了一个bug——金生火是对着太阳穴开枪自杀的,但倒地后,镜头显示的,是后脑勺上有个很大的伤口。好吧,这就是《通缉令》中那种会转弯的子弹!

第三,是【吴志国】的身份转换,原著中的这位真·伪军高官,更像是位被【李宁玉】用计谋“套路”的工具人。而电影中,【吴志国】也是一位地下党,由于白小年与金生火的提前“出局”,三个人中揪出“老鬼”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此外,【吴志国】在酷刑后濒死还能(用唱戏)传递情报,有点过于失真(其实是魔幻)。假定唱戏本身能传递情报,瘸子收拾的时候,吴志国借酒劲儿哼哼哈哈来上一段,也就解决了。

第四,是电影中对“酷刑”的过度演绎。诚然,对吴志国、李宁玉、顾小梦等采用不同的酷刑,有增加视觉效果的用意,同时,一想到曾经的革命先烈也遭遇过类似酷刑,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亦是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是,武田要量李宁玉的身子就能说明她不是卧底,这是为什么?究竟是为了展现武田馋李宁玉身子的淫(那个)欲?还是暗示我们以武田为代表的侵华日军是变态?又或者是电影里必然要有些“类十八禁”的元素才能刺激票房?

其实《风声》全片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很多,作为一部2009年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槽点早就被火眼金睛的人民群众翻了个底朝天,我也不必拾人牙慧来标榜自己慧眼独具——有兴趣的各位可以自行搜索“风声 bug”。
正如上文提及的,电影更优秀的地方在于诸位老戏骨的演技——李冰冰就曾凭此片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我认为是实至名归的,像她与周迅最后的那场对手戏,将人物内心的惊讶、纠结、无奈、不惑、决绝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如王志文,电影中真的宛如一位谄媚的老狐狸附身。对比他在《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那个“七分正三分邪”,这种“九分邪一分媚”不得不让人心生赞许——对味儿!
总的来说,电影中(对原著)的诸多调整情有可原,注意到影片公映于2009年,逢“9”的这类题材,那就多少涉及“政#治#”——大概可以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这不仅仅是台词,更是那个特殊年代无数英雄豪杰和芸芸众生真正“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的信念。
好的,既然“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我们再来聊聊《风声》原著。

麦家的《风声》分为三部分,上部、东风+下部、西风+外部、静风——电影基于上部内容改编。三部分围绕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故事的讲述者不同。
《东风》的“讲述者”是潘教授(第一间接亲历者),潘教授的父亲潘老是李宁玉的亲哥哥,李宁玉是他的姑姑。这部分的篇末强调——版本A,李宁玉用自己的【死】传递出了重要情报(利用最后的遗书和画作),避免了组织的重大损失。

《西风》的“讲述者”是当年有幸逃出生天的顾小梦(第一直接亲历者),她对原事件的结局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版本B。即,狡猾的敌人并没有让李宁玉的任何遗物出裘庄,在没有把任何可能传递消息的东西送出去的情况下,机要情报其实是由【顾小梦】本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传达给组织的。
《静风》的“讲述者”是“我”,有人告诉“我”,潘老与顾小梦是夫妻,潘教授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这地下党潘老与国民党顾小梦的婚姻其实也是一场“间谍战”。

由此来看,《西风》是对《东风》的“反转”,而《静风》是对《西风》和《东风》的“反转”。但在小说最后,提及潘老已故,于是,版本A和版本B哪个才是“真相”,一切必然都是永远不能破解的谜了。
以我之见,虽然说当代中国并没有类似《白夜行》这样的侦探小说,但却有类似《风声》这样的谍战小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类侦探小说”,谍战小说可以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揉进虚构的情节里,让人在亦真亦假中流连忘返。

《风声》作为当年小说界的明星作品,其创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强调其人文情怀,比如李宁玉与顾小梦的情谊。分属两个阵营的女人间的感情,也许貌合神离,但涉及母性的温柔,必然有同(通)感。讴歌人性底层的良善,注定能在“密室”这种小格局下写出大故事。
不过,作为一直相互猜忌的李宁玉和顾小梦,绝非因为姐妹情深而赤诚相待,即使是最后的情报送出,也有利用人性的“残酷手段”。李宁玉是知道顾小梦的真实身份,于是,借此【威胁】顾小梦,如果情报送不出,伪政府将会知道顾小梦其实是军统卧底。

第二,降低读者的思考成本。如果我们将《风声》视为侦探小说,那么,它在设置悬念和解密中实则降低了难度,比起现在的侦探小说难免为了求新意而脱离现实,过分注重逻辑很容易让人看的一头雾水。

《风声》的架构显得巧妙,但这种巧妙并非是个高阶的次元方程,需要你分拆某个部分才能窥探其奥秘。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我”的访谈录,读者一直是与“我”站在同一个维度去了解去思考,而并非开启上帝模式观看芸芸众生演绎世间百态。

虽然文似看山不喜平,但《风声》本质上一个“平淡”的故事,这种平淡就像温热的白开水,不同时刻的体验不同,宛如裘庄所畔的西子湖,若无黑云压城,常年必然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其实,只需围峰三叠浪,自然能高潮迭起。
可能你会好奇,这三叠浪来自何方?自然是这【东风】、【西风】和【静风】,这就是所谓“一事三说”!据麦家自己的说法,这种“套路”并不是源自经典的《罗生门》,而是来自更经典的《圣经》。

第三,尽可能贴近历史和真实。谍战类作品距离当代不足百年,在民国那个特殊的混乱岁月,有太多的野史趣闻等待有心人捕风捉影。只要能贴合历史,想必作品更能让读者觉得有代入感。
另外,现代很多作品都会努力塑造我方的“完美”和敌方的“愚蠢”,这根本不现实。在那个特殊年代,地下党除了自我牺牲,亦有各种算计——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需要的不是被各种别有用心者缔造的“圣母心”,而是干净利落的心狠手辣,敌人恶,我们需要比敌人更恶;面对豺狼,我们必须提起柴刀拼个你死我活。


话说,第6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年度小说颁给《风声》,当时的授奖词是这么写的:
麦家的小说是叙事的迷宫,也是人类意志的悲歌;他的写作既是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温一种英雄哲学。《风声》,以从容的写作耐心,强大的叙事说服力,为这个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加冕”

我们可以听见悲歌被吟唱的回响,是那么清晰。同时,在这个迷宫里,又有多少人体会过“静风”的存在?恐怕,只有那些“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与大智慧。”
然而,我祝福此刻屏幕前的你,不用去亲历任何形式的大孤独和大绝望,也能感受并学习到另一重境界的大坚韧与大智慧。

去读书吧!文字会庇护你我拥有最恒久的坚韧与智慧!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