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站最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时间线-[②1939-1945]

2023-04-20 15:55 作者:薯条的自我修养  | 我要投稿

1939 年

3 月 

14 至 15 日,在德国的压力下,斯洛伐克人宣布独立并成立斯洛伐克共和国。德国违反《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土地,成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保护国。

28 日,弗朗哥取胜西班牙内战。

31 日,法国和英国保证波兰国家边境的完整性。

4 月 

3 日,为进攻波兰,德军制定“白色方案”。

7 日至 15 日,法西斯意大利入侵并吞并阿尔巴尼亚。

6 月 

22 日,日苏诺门坎空战。

初期,日军约有40架战斗机与25架轰炸机及侦察机;苏军约有百架战斗机及其他机种。后期,日军约有160架战斗机与百架其它机种;苏军约有330架战斗机与220架其它机种。以数量比而言,初期日军居于1:3劣势,后期则降至1:2。以战斗机而言,日军近乎清一色为低单翼型的九七式战斗机;苏军则约三分之二为低单翼的I-16系列(I-16-5、I-16-10及少量I-16-17)、三分之一为双翼的I-15系列(I-15 bis、I-153)。

然而在战果纪录上,日军宣称击落 1260 架苏军飞机,其中包含 1022 架战斗机;苏军则宣称击落 646 架日军飞机,其中包括 546 架战斗机。 然而根据考证,苏军仅损失 256 架 (213 架为战斗损失 ) ,其中战斗机损失 196 架 (163 架为战斗损失 ) ; 日军仅损失 166 架 (88 架战斗未归 ) ,其中战斗机损失 108 架 (62 架战斗未归 ) 。战果浮报比例高达 400 至 600% 。由确认后的数据也显示日军空战交换比在 5 至 7 月间战役初期高达 3:1,8 月间降至 2:1,9 月间战役末期则趋近 1:1 与苏军平分秋色。

也因此诺门罕事件日苏两方空战王牌飞行员呈报的战果:筱原弘道准尉(8月27日战死)的58架、垂井光义曹长的28架、岛田健二大尉(9月15日战死)的27架、尼古拉·热尔杰夫上尉的11架加3架协同、谢尔盖·格里采韦少校(9月16日飞行事故丧生)的11架、维克托·拉霍夫中尉(8月27日空战负伤后不治)的8架加6架协同击落格雷戈里安·克拉夫琴科少校的10架等等,应与实际状况出入甚大。

7 月

2 日,日苏诺门坎坦克战。

关东军分两个部分,第23师团主力+安冈支队(坦克),从两个方向袭击苏军,但都遭到惨败。期间第23师团主力7月5日即被苏军击败,安冈支队(坦克)7月7日失败。随后整个23师团试图夜袭苏军,但无一成功。

26 日,美国宣布不与日本续签美日通商航海条约。

8 月 

2 日,西拉德、维格纳、泰勒会见爱因斯坦,写信建议罗斯福研制原子弹。

22 日,希特勒任伦德施泰勒为总指挥。

23 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1 日,德军进行“希姆莱”行动。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在欧洲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3 日,为信守确保波兰边境完整的承诺,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雅典娜”号被德潜艇击沉;丘吉尔出任英国海军大臣。

4 日,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5 日,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军切断“波兰走廊”;“波兰走廊”战役结束。

8 日,华沙保卫战。

12 日,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15 日,日苏签订停战协定,诺门坎战役结束。

17 日,苏联从东面入侵波兰,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被德国 U-29 号潜艇击沉。

27 至 29 日,华沙投降。波兰政府通过罗马尼亚出逃流亡,德国和苏联将波兰瓜分。

30 日,波德战争结束。

10 月

2 日,希特勒取消对英法海岸作战的限制。

8 日,德国在波兰彼得库夫-特雷布纳尔斯基建立隔都。

14 日,德国 U-47 号潜艇潜入英国斯卡帕湾击沉英“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19 日,德军“黄色方案”出炉。

11 月 

1 日至 2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4 日,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

26 日,苏联制造「曼尼拉炮击事件」。

30 日,“冬季战争”开始,苏联全线进攻芬兰。 芬兰人要求停止,但被迫必须将拉多加湖北岸和北冰洋上的小芬兰沿海地带割让给苏联。

12 月 

14 日,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侵略,将该国除名。

17 日 ,迫于英国方面施加的强大压力,德国战列舰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被迫驶往港外自沉。

1940 年

2 月

16 日,英国一批在中东的派遣装甲部队“机动部队”被改编为第7装甲师,并在同时授予其“沙漠之鼠”的称号。

17 日,“曼施坦因”计划正式递交采纳。

24 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3 月

8 日,德国“王牌潜艇”U-47号潜艇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攻击盟军的运输船队时,被盟军“黑灌”号驱逐舰使用深水炸弹击沉。

4 月 

9 日,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丹麦于遭到袭击的当天投降。

5 月

10 日,执行曼斯坦因计划,德国袭击法国和中立的低地国家;占领卢森堡。

11 日,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失陷。

12 日,古德里安攻下色当。

13 日,丘吉尔上台。

14 日,德机轰炸鹿特丹。

15 日,荷兰投降。

17 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陷落。

18 日,贝当出任法国副总理。

24 日,德国大本营下令“停止前进”。

28 日,比利时投降。

25 日,莫洛托夫指责立陶宛政府在士兵失踪事件上采取包庇态度,并且要求立陶宛方面立刻找回失踪士兵。

26 日,敦克尔克大撤退。

6 月

9 日,挪威投降。

10 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14 日,莫洛托夫在电文中断定波罗的海三国已秘密缔结反苏同盟,确认三国的现政府是不可靠的;德军占领巴黎。

16 日,英军一支小分队偷袭意军,揭开了非洲鏖战的序幕。

17 日,戴高乐逃至英国。

18 日,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19 日,马奇诺防线完全被德军攻占。

21 日,意大利入侵法国南部。

22 日,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德国人占领法国的北半部以及整个大西洋沿海地带,在法国南部建立傀儡政府,首都设在维希。

23 日,邓尼茨拟定“狼群战术”。

28 日,苏联迫使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省的东部和布科维纳的北半部割让给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意大利军队全面入侵埃及。

7 月

3 日,奥兰事件。法国政府投降后,为防止法国战舰落入轴心国敌手,英国要求法国舰队归属英国管辖。法国舰队拒绝,于是英国将法国舰队主力摧毁。

10 日,不列颠空战拉开序幕。

14 日,戴高乐宣布“自由法国”投入战斗,以“洛林十字”为标志。

14 日至 15 日,苏联在波罗的海各国秘密策划共产党政变。

16 日,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计划"。

19 日,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31 日,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 月

1 日,希特勒发出全面对英空战命令;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的政治战略目标。

2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这两个地区并入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3 日至 6 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正式加入苏联,“东方防线”建立完毕。

6 日,戈林制定“鹰日”计划。

13 日,戈林下令“鹰日”行动开始,不列颠空战。

15 日,英德爆发大规模空战,德军称这天为“黑色星期四”。

20 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持久的百团大战。

24 日,德国空军误袭伦敦,德国对英国的轰炸进入第二阶段。

25 日,英国空军空袭柏林。

28 日,德机夜袭利物浦。

30 日 第二次维也纳裁决。

9 月 

2 日,英美双方以换文形式达成协议。

7 日,戈林下令全面空袭伦敦。

13 日,意大利人从意大利控制的利比亚入侵英国控制的埃及。

15 日,英国皇家空军取得对德决定性胜利。

16 日,罗斯福签署法案,第一次建立了和平时期的义务征兵制。

17 日,希特勒下令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作战。

27 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

10 月

28 日,意大利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

11 月

11 日,英国地中海舰队航母“卓越号”出动“剑鱼”轰炸机突袭意大利塔兰托港。

14 日,英国城市考文垂被德军摧毁。

20 日,匈牙利加入轴心国。

22 日,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

23 日,斯洛伐克加入轴心国。

30 日,日本正式承认汪精卫政权。

12 月

5 日,希特勒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

18 日,希特勒签下“21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即巴巴罗萨计划。

29 日,德机猛攻伦敦市中心。

1941 年

1 月

11 日,德国“非洲军团”开始组建。

22 日,驻守托布鲁克的意军向英军投降。

2 月

12 日,隆美尔飞抵北非。

15 日,隆美尔在的黎波里市中心举行盛大阅兵式。

3 月

1 日,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

11 日,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

4 月

2 日,德军攻下北非的阿格达比亚。

6 日,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入侵并肢解南斯拉夫;在德国空军轰炸贝尔格莱德时,德国陆军入侵希腊。

10 日,恐怖主义乌斯塔沙运动的领导人宣告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它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省纳为己有,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认可。

13 日,希特勒发出元首第 27 号指令,说明他即将在希腊的占领政策;苏日签署《苏日中立条约》。

17 日,南斯拉夫投降;德国和保加利亚入侵希腊以支援意大利。

5 月

10 日,德军二战中最后一次轰炸伦敦。

19 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由2艘驱逐舰与几艘扫雷舰开道,悄悄驶出了格丁尼亚港,开始“莱茵演习”。

20 日,德国入侵克里特岛。

27 日,隆美尔将军的北非军团挽救了意大利军队,并向东推进 1600 多公里,夺回哈尔法牙关;英国舰队围歼“俾斯麦”号并将其击沉。

6 月

1 日,“莱茵演习”失败结束。

2 日,德军完全占领克里特岛。

15 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轴心国;英军在北非的“战斧行动”进攻展开。

22 日,不列颠空战结束;巴巴罗萨行动,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同盟(保加利亚除外)入侵苏联。 

29 日,德军在博克率领下包围明斯克。

7 月

6 日,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流动屠杀分队)在科夫诺周围的 19 世纪防御工事群的第七要塞射杀了近 3000 名犹太人。

9 日,明斯克战役中除了小部分突围的苏军,大部分都被歼灭。德军共俘虏 32.4 万苏军,缴获坦克 3332 辆、门炮 1809 门,白俄罗斯全境基本沦陷。

22 日,对于巴甫洛夫等人的审讯告一段落,苏联军事法庭最后以“巴甫洛夫等人是反苏阴谋者,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而达到目的”的说辞,将巴甫洛夫等人判以叛国罪,并予以枪决,不准上诉。

28 日,日本登陆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对日本开始经济制裁。

29 日,斯大林拒不接受朱可夫放弃基辅的建议,解除总参谋长职务,降任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8 月

3 日,德国明斯特主教克莱门斯·奥古斯特·冯·加伦在一次布道中公开谴责“安乐死”屠杀。

5 日,苏英联合决定,按照 1907 年的协议划分的范围,联合入侵伊朗。

13 日,英美签署《丘吉尔罗斯福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

21 日,希特勒签发了第 35 号指令,命令德军歼灭苏西南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进而占领克里米亚和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切断通往高加索的石油供应。

25 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率先南下,打响基辅包围战。

9 月

7 日,哈尔德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安排联合作战计划,即双重合围计划的各项细节。这项作战计划的目标是夺取基辅,歼灭基辅-第聂伯-迭斯纳河曲之敌。

8 日,列宁格勒围城战;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 25 公里,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9 日,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立即前往列宁格勒,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全力保卫列宁格勒。

13 日,斯大林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命令苏军守住基辅,对德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解除布琼尼的职务,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

17 日,德军在列宁格勒失去了主动权,开始拉锯战。

21 日,基辅战役结束,德军合围歼灭苏军 60 万人。

28 至 29 日,在基辅城外的娘子谷(Babi Yar),特别行动队 (Einsatzgruppen) 枪杀了大约 3.4 万名犹太人。

30 日,德军执行“台风”行动计划,莫斯科会战爆发。

10 月

6 日,苏德姆岑斯克战役。

10 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

18 日,东条英机担任日本内阁首相。

19 日,日本批准对美奇袭计划。

11 月

5 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帝国政策实施要领》,决心同美国、英国、荷兰开战;日本海军军部下达了《日本海军第一号命令》。

7 日,斯大林在被德包围的莫斯科红场阅兵。

16 日,日本舰队开始向单冠湾集结。

18 日,日本政府派出特使来栖三郎和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会见罗斯福总统,特使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从中国撤军的要求。

18 日,英军发动北非“十字军战士行动”。

20 日,日本特使来栖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了一份照会,再次表明日本的最后立场。

25 日,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从“长门”号上向空袭珍珠港的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再次发出了绝密的作战命令:“机动部队务必11月26日从单冠湾出发,极力保持行动隐秘,并且于12月3日到达待机海域,加油完毕。”

26 日,日本舰队起航单冠湾,直扑珍珠港。

27 日,德军占领仅离莫斯科 24 千米的伊斯特拉。

30 日,在 Rumbula 森林,特别行动队枪杀了来自里加 (Riga) 隔都的 1 万名犹太人。

12 月

6 日,苏联发起冬季反攻,德国军队从莫斯科郊区溃退;旗舰“赤城”号收到来自东京的密电:“攀登新高山1208。”即东京时间12月8日,向珍珠港发动突袭。

7 日,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打响。

8 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队登陆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和英属新加坡;英国对日本宣战;德军在波兰被占领地区的海乌姆诺开始第一次杀戮行动。

9 日,中国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10 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对德国、意大利宣战;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 20 个国家相继对日本宣战;日本空袭吕宋岛。

11 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12 日,美国关岛失守。

13 日,英军向加扎拉防线发动大反攻,隆美尔撤退。

22 日,日军全面登陆吕宋岛。

25 日,莫斯科大反攻结束。

31 日,尼米兹出任美国海军总司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征得英、荷政府同意后,向蒋介石正式提议建立中国战区,设立统帅部,以便统一指挥中国战区的中国、泰国、越南、缅甸境内作战的联合国军队,协调中国战区司令、印度军司令、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三总部之内的联系。

1942 年

1 月

1 日,26 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28国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2 日,蒋介石复电同意;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战役击败日军;日军占领马尼拉,美、菲守军无力抵抗,麦克阿瑟退至巴丹。

4 日,联合国正式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统帅,建立统帅部。

5 日,联合国推举蒋介石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夫人宋美龄的陪同下,蒋介石在就职书上签字,在重庆宣布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由此正式建立。

9 日,日军攻占吉隆坡。

10 日,日本空降部队在万雅老岛首次大规模空降。

13 日,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6 日,德国开始将 6.5 万以上的犹太人从罗兹大规模地驱逐至海乌姆诺杀戮中心;尼赫鲁接替甘地成为国大党领袖。

20 日,万湖会议在德国柏林附近举行。

21 日,德军在北非发动全面进攻,横扫昔兰尼加半岛。

23 日,日军攻占了所罗门群岛的阿德米纳尔蒂群岛和布克岛。

26 日,美国首支军队登陆北爱尔兰。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31 日,日本海、空军不断攻击在菲律宾的美国和菲律宾部队。麦克阿瑟被迫撤离马尼拉。

2 月

1 日,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

15 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16 日,仰光危急,应英方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第 5、第 6、第 66 军共 10 个师 10 万余人入缅援英作战。

20 日,晋冀鲁豫边区决定精兵简政具体办法。

25 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27 日,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开始。

3 月

9 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

12 日,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群岛,调往澳大利亚,就任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

23 日,蒋介石命令暂行停止抗日任务,国民党军进行剿匪。

27 日,德国人开始将 6.5 万以上的犹太人从巴黎城外的德兰西大规模驱逐至东部(主要是奥斯威辛)。

31 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五亿美元借款协定》。

4 月

9 日,盟军 3.6 万人在菲律宾被军俘虏;巴丹半岛陷落。

15 日,中国远征军解仁安恙英军之围。

18 日,美国杜立德轰炸机编队首次空袭东京;美国海军正式宣布对美国东海岸实施灯火管制;菲律宾剩余美军投降,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20 日,莫斯科会战胜利结束。

5 月

7 日,美日珊瑚海海战。

21 日,隆美尔发动“威尼斯行动”,加扎拉战役打响。

27 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病逝;日军制造定县南北疃村惨案;日本舰队集结并向中途岛起航。

28 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9 日,美国舰队向中途岛起航。

30 日,英国轰炸科隆。

31 日,海德里希被捷克人刺杀身亡。

6 月

2 日,宋子文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3 日,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

4 日,中途岛海战。

5 日,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日军撤退。

6 日,伪满公布《国民储蓄法令》,强力推行储蓄义务制,且不得支取。

9 日,冀中八路军伏击日军参观团。

13 日,美国建立战略情报局。

14 日, “加扎拉大逃亡”。

16 日,日军抵达瓜达卡纳尔岛。

17 日,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发起“赤石暴动”。

22 日,隆美尔晋升德国陆军元帅。

25 日,隆美尔攻入埃及;艾森豪威尔就任伦敦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英军轰炸不来梅。

27 日,德军渡过顿河向高加索油田进攻。

29 日,德军进入梅沙马特鲁城,逼近阿拉曼。

7 月

1 日,德军向阿拉曼发动进攻。

2 日,美军下达“瞭望台”计划,旨在夺取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及新几内亚。

4 日,飞虎队纳入美国现役。

11 日,日本大本营下令停止“ FS ”(切断美澳交通线)作战。

13 日,戴高乐改“自由法国”为“战斗法国”;德军受阻阿拉曼。

15 日,德国开始将近 10 万名犹太人从被占领的荷兰大规模驱逐至东部(主要是奥斯威辛)。

17 日,斯大林格勒战役。

18 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正式提出“反攻缅甸计划”。

22 日,德国开始将 30 万以上的犹太人从华沙隔都 大规模驱逐至特雷布林卡杀戮中心。

28 日,斯大林签署“苏联国防委员会第 227 号命令”。

29 日,史迪威进一步提出“太平洋前线计划”。

8 月

1 日,东北抗日联军撤入苏联境内,在苏联境内改编。

4 日,中国远证军全部撤出缅甸。

6 日,蒙哥马利出任北非第 8 集团军司令官。

7 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开始。

8 日,萨沃岛海战,日军大胜。

9 日,英国人逮捕甘地。

12 日,丘吉尔飞赴莫斯科,会晤斯大林。

15 日,日本人民反战团体代表大会及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在延安开幕。

17 日,德军占领顿河右岸,顿河弯曲部战斗结束。

18 日,日本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成立;日军登陆瓜岛,与美军激战。

19 日,盟军突击队袭击迪耶普失败。

20 日,比利时被德国占领。

21 日,美军在瓜岛发动全面反攻,日军陆上进攻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23 日,德国主力部队渡过顿河,对斯大林格勒展开全面进攻。

24 日,美军在瓜岛组建“仙人掌航空队”;东所罗门群岛海战。

25 日,希特勒下令建筑“大西洋壁垒”。

26 日,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最高副统帅,同时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总司令。

27 日,朱可夫接手斯大林格勒。

30 日,北非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爆发,英军经过蒙哥马里重新战略布置,且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有效截断德军军事物资补给,终于在埃及击退弹药缺乏的非洲军团,护卫中东油田免被德军夺占。

9 月

2 日,隆美尔决定撤退,英军取得阿兰哈尔法战役大捷。

4 日,中日浙赣会战宣告结束,日军攻占浙赣一带蕴藏大量战略物资的金华、武义、兰溪等地区,并掠夺了大量物资,破坏了浙江境内的机场。

12 日,德国完成了将大约 26.5 万名犹太人从华沙大规模驱逐至特雷布林卡。

13 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城内;日本进攻“血岭”失败。

15 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总结中共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育,毛泽东回电。

17 日,格罗斯夫出任领导美国核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奥本海默任原子实验室主任;

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部队中知识分子干部问题的指示》。

10 月

3 日,V-2 火箭发射,打破音速极限。

4 日,德国在巴斯蒂亚以及科西嘉岛上的其他城市中的基地都受到盟军飞机的严重轰炸,德军决定撤出法国科西嘉岛。

11 日,美舰队伏击日本“东京快车”运输线;美日埃斯帕恩斯角海战。

14 日,德军在苏德战场上转入战略防御。

23 日至 24 日,英军在阿拉曼防线上对德意军队发动大反攻,在地中海击沉德国的军火运输船只。

25 日,隆美尔飞回北非,再任总指挥。

26 日至 27 日,日美圣克鲁斯群岛海战,日军艰难战胜美军。

28 日,英军突破德军北部防线。

11 月

4 日,德军残部向富卡撤退,4个意大利师向英军投降。“非洲军团”统帅托马将军投降英军,隆美尔 7 万人德军千里大撤退,阿拉曼战役结束。

8 日,美英军队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海滩的基础地方登陆;德军放弃梅沙马特鲁城。

9 日,德军登陆突尼斯。

11 日,德军占领法国维希。

12 日至 14 日,瓜达尔卡纳尔海战。

23 日,苏联军队开始反攻,最终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和西南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战线,把德国第六军围困在市内。 

30 日,美军彻底切断了日军向瓜岛的补给运输线;塔萨法隆格海战。

12 月

2 日,费米首次进行了裂变链式反应的实验。

12 日,德国发动“冬季风暴”攻势。

18 日,日本大本营与内阁联席会议通过《处理中国问题的根本方针》。

30 日,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1943 年

1 月

4 日,美机摧毁日本蒙达机场,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瓜岛撤军计划。

10 日,苏联顿河方面军(辖第 66 、第 24 、第 65 、第 21 、第 57 、第 64 、第 62 集团军,空军第 16 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开始对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发起最后总攻。

11 日,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废除在华治外法权。

14 日,卡萨布兰卡会议在摩洛哥举行。

15 日,日军撤出瓜达尔卡那尔群岛。

23 日,英国第八军攻占的黎波里。

30 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德国雷德尔元帅辞职,邓尼茨接任海军总司令。

31 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2 月

2 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9 日,美军占领瓜岛全境,取得瓜岛战役的彻底胜利。

16 日,苏军从德军手中收复哈尔科夫。

19 日,德美凯塞林山口战役,美国陆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3 日,斯大林发表第 95 号命令进行战争动员。

3 月

1 日, “豹”式坦克首次装备德军。

6 日,马雷斯战役,英军大胜。

10 日,非洲战役失利,隆美尔回国;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

14 日,德军占回哈尔科夫,苏军“星”代号计划失败。

15 日,“曼哈顿工程”总部落户洛斯阿拉莫斯。

20 日,毛泽东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

4 月

3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

15 日,德军正式颁布堡垒计划。计划以中央、南方集团军群联合进攻,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16 日,中国政府军技室破译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出巡的行动密电。蒋介石将密电转告驻渝美方,美方人员即日下午通报驻瓜乌韩德逊机场的美军指挥官马克·米尔其海军少校。

18 日,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飞往肖特兰岛的途中,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汤玛士·蓝斐尔上尉准确击中,同机11人全部身亡。

19 日,华沙犹太人爆发反纳粹起义。

5 月

5 日,日本批准了制造核武器的“仁方案”;苏军发动卫国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

7 日,盟军占领港口突尼斯和比塞大。

9 日,数千日军分水陆三股合围南县厂窖大院,在垸内外开始全面大屠杀,酿成震惊全国的“厂窖惨案”,仅三天共杀害 3 万多人。

12 日,英美在华盛顿召开“三叉戟”会议,正式定名“霸王”行动;日本在台湾开始实行海军“志愿兵制度”,诱使台湾青年到大陆和东南亚战场充当战争工具。

13 日,在突尼斯的意军总司令梅塞陆军元帅向盟军投降,北非战役结束。

14 日,庞炳勋、孙殿英联名通电投日。

15 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22 日,共产国际向全世界公布宣布解散。

24 日,邓尼茨下令德国潜艇从盟军船队航线上全部撤退。

2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27 日,法国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建立。法国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6个政党、8个抵抗组织在国内共同组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由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兰担任首届主席。

6 月

1 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分析了国民党的现状,对抗日战争的发展作了重新估计。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表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

10 日,日军在中国守军进攻下从鄂西后撤,鄂西战役结束。

14 日,英军攻克西西里的三个岛屿。盟国空军将利用潘特莱里亚岛的简易机场和马耳他、突尼斯的简易机场为已经计划好的对西西里的进攻提供空中掩护。利诺萨岛和兰佩杜萨岛也已落入盟军手中。

18 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反共军事会议,部署60万军队,准备分兵九路“闪击延安”。

22 日,美国联邦部队进入底特律,协助恢复种族暴乱后的秩序。

25 日,《国民日报》形容“厂窖惨案”堪比“扬州十日”。

7 月

5 日,库尔斯克战役爆发;法西斯大议会免去贝尼托·墨索里尼的职务。

6 日,库拉湾海战爆发。日驱“新月”、“长月”被击沉,指挥官秋山阵亡,另有5艘驱逐遭创。美轻巡“海伦娜”被击沉。

9 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代号“爱斯基摩人”。

10 日,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12 日,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转入全面反攻。库尔斯克会战中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爆发,德军惨败;苏军发动“库图佐夫”反攻行动。

15 日,贝尼托·墨索里尼被软禁。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命令彼得拉-巴多利奥组织新政府;担任中共中央审查干部工作主要负责人的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抢救失足者》的报告。

22 日,盟军解放巴勒莫。

24 日,英国空军开始实行“罪恶之城”计划,首次白日大规模空袭汉堡。

26 日,罗斯福、尼米兹、麦克阿瑟珍珠港会晤。

30 日,毛泽东指示停止“抢救失足者运动”。后对反特扩大化承担了主要责任,进行了自我批评;毛泽东就敌后工作方针、政策和任务,是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发出指示。

8 月

3 日,苏军在库尔斯克发动“鲁缅采夫统帅”战役;史迪威力图速建“中英联合突击兵团”。

5 日,苏军彻底解放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

6 日,韦拉湾海战。日驱“荻风”、“江风”、“岚”在夜战中被击沉,“时雨”逃脱,美驱 6 艘无伤。日军陆军官兵 820 人葬身海底。

11 日,第一次魁北克会议(四分仪会议)召开。

13 日,《解放日报》公布《两年来国民党五十八个叛国将领概观》。

17 日,盟军占领整个西西里岛。

23 日,科涅夫元帅的军队收复了哈尔科夫,苏德库尔斯克战役结束。

28 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部提出了进攻湖南常德和安徽广德的战役计划。

9 月

3 日,意、美双方代表在西西里岛锡腊库扎附近的橄榄林中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意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海、空军撤往盟军指定地点,并立即撤回在国外各战场作战的军队,盟军有权使用意的各个机场和军事基地。

8 日,艾森豪威尔和巴多格里奥分别广播了停战宣言。

9 日至 1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3次召开会议,批判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会议列举了王明的主要错误表现。

13 日,纳粹党卫军营救墨索里尼成功。

18 日,盟军赢得萨勒诺战役,突破萨勒诺海岸。

23 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宣布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任领袖兼外长,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政府分庭抗礼。

26 日,苏联红军轰炸了斯摩棱斯克的纳粹军队,完成攻克计划,解放斯摩棱斯克。同时斯摩棱斯克东南 37 英里外的罗斯拉夫尔被收复。

10 月

1 日,在丹麦进行营救犹太人行动。

19 日,《解放日报》全文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1 月

3 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正式宣告成立,并进驻桂林基地,开始作战。

6 日,苏联军队解放基辅;隆美尔出任西线“特种任务集团军群司令”。

9 日,以铁托元帅著称的约瑟普-布罗兹当上了南斯拉夫政府领导人。

22 日至 26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举行开罗会议,会议签订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23 日,英国和美国开始空袭德国柏林。

28 日至 12 月 1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首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

29 日,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向斯大林赠送“斯大林格勒”荣誉之剑。

12 月

1 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3 日,中日在常德激战,守卫常德的第74军第57师经过15昼夜激战,弹尽粮绝,全师官兵除个别人突围外,其余均战死,常德为日军攻占;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军最高司令官。

6 日,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和斯大林总理宣布,已商定好联合击败德国的军事策略。

1944 年

1 月

3 日,中国军队在缅发起反攻。

8 日,在希特勒的威胁下,墨索里尼判处意大利原法西斯最高委员会成员德博诺元帅等人死刑,其中包括墨索里尼的女婿,原意大利外长齐亚诺,死刑于11日执行。

11 日,罗斯福召开太平洋作战会议。

13 日,新四军第16旅在江南成立4个军分区。

14 日,一支苏军从奥拉宁包姆登陆场向罗普沙转入反攻,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转入进攻。

15 日,盟军在意大利向罗马进军。亚历山大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决定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16 日,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

18 日,苏军突破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严密封锁圈。在朱可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的指挥下,红军突破了拉多加湖南部的纳粹阵地,重新占领了德军的军事要地多处,包括什利谢利堡要塞。

20 日,美英对柏林进行饱和轰炸,炸毁了纳粹三家重点飞机装配厂:奥舍斯莱本、哈尔伯斯塔特和不伦瑞克机厂;苏德红谢洛-罗普沙战役胜利结束,苏联军队全歼德国军队 2 个师,重创 5 个师,击毙击伤德军近 2 万人,俘虏 1000 多人,缴获了包括 85 门重炮在内的大量战利品。

22 日,美军两个师在离敌战线后方60英里处的安齐奥强击登陆。

29 日,纳粹希望加速繁殖所谓的雅利安优秀民族。

3 月

4 日,美国飞机第一次轰炸柏林。

9 日,中央指示饶漱石在运动中注意掌握政策。

10 日,侵华日军制定并实施1号作战计划。

19 日,德军的防御工事在苏军的冬季攻势下继续崩溃,为了加强对匈牙利的防卫,抵御苏联不可避免的进攻,匈牙利犹太人被送往奥斯威辛;德军占领了匈牙利,强迫摄政者霍尔蒂·米克洛什元帅指定一位亲德的部长出任总统。

22 日,邓尼茨下令全部德国潜艇离开大西洋。

4 月

9 日,在阿尔及尔,戴高乐将军被任命为自由法国军队的总司令。

12 日,毛泽东在延安高干会议上作了《学习和时局》的讲演。

13 日,苏联收复刻赤半岛。

17 日,英国开始采取空前的封锁保密措施。

26 日,盟军进行大规模登陆演习。

5 月

2 日,国共就中共扩军进行谈判,中共代表林伯渠与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治中在西安初步商谈。

9 日,苏军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13 日,希特勒允许德国从苏联全部撤军。

15 日,诺曼底登陆作战情况介绍会召开。

25 日,盟军会师意大利直指罗马。

28 日,日军坦克部队突入洛阳城。

6 月

3 日,自由法国成立临时政府。

4 日,盟军攻克罗马。

5 日,艾森豪威尔下令向诺曼底进军;美军登陆马里亚纳群岛。

6 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0 日,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展开进攻。

12 日,由德国研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导弹正式投入实战。

16 日,中共中央致电广东区党委,对华南战略方针作出指示。

18 日,英军第七十七旅在缅甸孟拱城以南被日军包围,中国军队第一一四团强渡南高江,击退日军,救出英军。

19 日,菲律宾海战。

23 日,苏军白俄罗斯战役大胜,摧毁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西推进,解放白俄罗斯及波兰东部、立陶宛部分领土;日军三路进攻衡阳,遭到以方先觉的国民党第十军为主力的顽强抵抗。

30 日,盟军完全肃清瑟堡港的残余德军。

7 月

1 日,盟军宣布“霸王”行动中海上作战部分“海王”作战胜利结束。

3 日,白俄罗斯独立。

10 日,英军占领卡昂。

13 日,苏军发动沃夫-桑多梅日战役,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对中国大资产阶级及英美派资产阶级的政策问题致晋察冀分局电》。

20 日,“七·二零”谋刺希特勒事件。

21 日,河南桐柏、遂平、唐河、确山、泌阳、信阳和湖北随县、应山等县农民,反对国民党军的勒索和拉丁,组织农民救国军,在“反对不抗日的军队”,“反对军队派勒壮丁”等口号下,向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发动攻击,并将其歼灭;美军在关岛西岸两个地段登陆。

22 日,以美军上校包瑞德为组长的美军观察组,受驻华美军总司令部的派遣到达延安;美国与 44 国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5 日,盟军布莱德雷发动“眼镜蛇”攻势。

8 月

1 日,非共产党背景的地下自卫军起义反抗德军,企图在苏军到达前解放华沙。 苏军在维斯瓦河东岸停止进军。

2 日,土耳其同德国断交。

4 日,华北日军发布了《劳动紧急动员对策纲要》,改“募集制”为“征集制”,直接由各伪省、县长负 责,强行征集劳工。

5 日,缅甸密支那终被中国军队克复。

8 日,日军攻陷衡阳。

15 日,盟军发起代号“龙骑兵”的在法国南部登陆的战役,盟军在尼斯附近的法国南部登陆,迅速朝向法国东北部的莱茵河挺进。

19 日,巴黎市民发动起义,并迅即遍及全市,至日终前起义者控制80个街区中的43个;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京特·冯·克鲁格畏罪自杀。

20 日,苏联南乌克兰集团军开始突围;法国维希政府的通敌头目,前“凡尔登救世主”亨利·菲利帕·贝当元帅,被德国党卫军逮捕。

21 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

23 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德国法西斯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举行了武装起义。按军事委员会的计划,在王宫逮捕了安东尼斯库及其亲信,推翻了军事独裁政权,组成以康·塞纳特斯库为首的新政府。起义军和爱国战斗队占领了国家主要机关,并攻打和接管了德军所在地。

25 日,戴高乐的法军第二装甲师从巴黎的南门和西门进入首都。法国勒克莱尔将军奉艾森豪威尔之命,在巴黎接受德军投降,巴黎全部解放。戴高乐将军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的身份进入巴黎。

29 日,在共产党和非共产党联合组成的斯洛伐克民族议会的领导下,斯洛伐克地下抵抗部队奋起反抗德军和当地的法西斯斯洛伐克政权。 

30 日,戴高乐宣布法国临时政府在巴黎成立。

31 日,苏军占领布加勒斯特;波兰人在华沙起义;毛泽东在给延安《解放日报》报社社长秦邦宪的信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问题。

9 月

1 日,斯洛伐克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布接管全部权力。

2 日,日军冈村宁次指挥10个师团、3个旅团约15万兵力,向广西进攻;伊犁起义。

4 日,英军拿下安特卫普;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

6 日,德国V-2型火箭袭击伦敦;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赫尔利少将作为美国总统特使到中国调解国共关系。

7 日,中国军队取胜松山战役,日军在缅甸败退。

9 日,比利时各城市获得解放。

15 日,美国将军奥马尔·布雷德利率领的第一军团突破了亚琛以东的齐格菲防线,驻扎在位于莱茵河畔的离科隆郊外不到30英里之处;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重庆举行的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国民党在参政会上公开允许国共双方就谈判问题进行报告。

16 日,在圣劳伦斯河沿岸城堡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上,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致同意将战争重点从欧洲转向太平洋战场。

19 日,保加利亚在与苏军短期交战之后,断绝与德国的所有联系,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在共产党支持者基蒙·乔治夫上校的领导下,开始流放并监禁那些对保加利亚与柏林纳粹政府相勾结负有责任的人;芬兰与苏联缔结停战协定,脱离轴心国伙伴关系。

10 月

2 日,雷伊泰湾海战;波兰华沙起义宣告失败。

4 日,日军从大北岭和马尾两路会攻并占领福州,同时占领长乐,福州地区第二次沦陷。

9 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考虑成立一个国际性安全组织机构。

11 日,日军包围桂林,日军第十一军攻占广西东北部。

14 日,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被迫自杀。

15 日,中国军队歼灭缅甸八莫、卡的克日军;匈牙利法西斯箭十字党在德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防止匈牙利政府向苏军寻求投降谈判。

17 日,菲律宾莱特战役开始。

18 日,罗斯福复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并建议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20 日,美军登陆莱特岛;在苏军配合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21 日,史迪威被罗斯福免职,与史迪威持相同政见的美国驻华大使高思也辞职回国;美军攻下德国边界的亚琛;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举起拳头,激动地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成立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指定何应钦、陈果夫、吴铁城、张治中、白祟禧、康泽为常委,在蒋介石直接领导下,推动知识青年从军工作。同时各省市和各大学也分别成立委员会,具体由各级三青团负责,中央由二青团组织处长康泽主持征集工作。

26 日,莱特湾大海战结束。日军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9艘,计30.6万吨。美军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2艘,计3.7万吨。

31 日,魏德迈将军抵重庆,就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赫尔利将取代高恩任美国驻华大使。

11 月

4 日,毛泽东致函盛赞罗斯福。

7 日,美国总统私人特使,并内定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赫尔利由林伯渠陪同,自重庆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亲临机场迎接。

10 日,毛泽东、赫尔利在延安在会谈形成的《五条协定草案》签字;汪精卫病死于日本名古屋;桂林、柳州失陷。

21 日,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告诉他中国共产党已把《甲申三百年祭》指定为整风文件。

12 月

3 日,希腊内战爆发。希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开始与英军及希腊政府军展开战斗。

7 日,美第五〇九混合大队成立,练习原子弹抛投。

10 日,中豫湘桂战役结束。

14 日,新四军十六旅对宣(城)长(兴)公路上的泗安镇伪军据点发动攻击,全歼伪三十四师一三四团团部暨第二营与集训营,俘虏伪官兵四百余名,缴获小高炮二门。

15 日,美军登陆菲律宾民都洛岛。

16 日,德国在西线发动阿登战役,企图再次攻克比利时,沿德国国界将盟军分开。

21 日,巴斯特涅被德军包围;匈牙利建立以米克洛什·达尔诺基将军为首的由左翼政党代表组成的临时政府。

28 日,匈牙利临时政府对德宣战。

30 日,希腊爆发内战国王退位。

1945 年

1 月

9 日,美军登陆吕宋岛。

12 日,苏军白俄国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一张及全线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广阔战线上发动攻势。

13 日,苏军在西里西亚发动攻势;苏军实施东普鲁士战役;苏浙军区成立。

14 日,苏军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向华沙、波兹南方向发起进攻,以分割围歼德军第9集团军。

16 日,苏军将德军驱逐至维斯瓦河对岸,并在华沙以北强渡维斯瓦河。苏联坦克一天之内突进 80 公里,进至索哈切夫地区,切断了德军华沙集团军的退路。

17 日,瑞典外交官瓦伦堡失踪,引发瓦伦堡事件;苏军第47和第61集团军会同波兰军第一集团军解放华沙,取得“华沙战役”的胜利。

18 日,丘吉尔首相说,对于德国来说,无条件投降并不比继续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可怕;波兰南部奥斯威辛集中营系统的近 6 万名囚犯开始“死亡行军”。

20 日,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对匈牙利停战协定,匈对德宣战。

23 日,苏军进抵奥德河,即德波边界。

25 日,波兰北部施图特霍夫集中营系统的近 5 万名囚犯开始“死亡行军”。

27 日,苏联军队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群;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打通中印缅公路。

29 日,美军在菲律宾巴丹半岛登陆。

31 日,苏军连续向柏林外围发动进攻。

2 月

2 日,英美两国在欧洲南部、地中海中部的岛国马耳他举行会议。

3 日,美军夺回马尼拉。

4 日至 12 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会晤,称“雅尔塔会议”或“克里米亚会议”。

6 日,45 国工会代表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世界工会组织。

8 日,英美盟军开始向莱茵河地区发起进攻。

13 日,苏军解放布达佩斯;盟军飞机开始轰炸德国的德累斯顿。 

19 日,太平洋硫磺岛战役开始。

23 日,美国国旗插上硫磺岛折钵山顶;土耳其对德、日宣战。

26 日,美军攻陷科雷吉多尔岛。

27 日,叙利亚、黎巴嫩对德、日宣战;麦克阿瑟在马尼拉宣布菲律宾解放。

3 月

6 日,美军夺得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墨西哥城附近的查普特佩克召开的第四次美洲国家外长会议上签订查普特佩克公约,又称《查普特佩克议定书》。

7 日,美军攻占科隆;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

9 日,日本东京大轰炸。

15 日,盟军第六集团军从齐格菲防线南面、第十二集团军一部从北面同时实施强大的向心突击。

16 日,苏军发起维也纳战役。

22 日,美军占领硫磺岛;在埃及倡议下,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 7 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宣告联盟成立。

23 日,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并对河东鲁尔工业区实施突击;戈林被以叛国罪逮捕并解职。

27 日,航空布雷行动开始,代号为“饥饿战役”。

30 日,曼施坦因辞职。

4 月

1 日,美军开始在冲绳岛登陆;苏军推进到德国腹地。

2 日,美军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

4 日,匈牙利全境解放;第一届捷克斯洛代克人的民族阵线政府在科息斯成立。

5 日,苏联于单方面宣布废止《苏日中立条约》。

6 日,日本联合舰队按“天字”作战计划驶向冲绳海域,对美军舰队用登陆输送船只进行猛烈攻击;苏军突入维也纳市郊。

6 日至 22 日,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实施代号为“菊水作战”的自杀机攻击作战,对美舰队进行了 10 次大规模攻击。

7 日,日本海上特攻部队企图与美舰队决一死战,美快速航空母舰编队迎战于九州以南海域。日军使用“神风”自杀飞机对美舰进行疯狂冲击, 美舰载飞机386架出击,击沉日舰7艘,包括号称世界最大排水量6.8万吨的战列舰大和号。

11 日,盟军解放了德国图林根州魏玛附近所建立的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12 日,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

13 日,苏联红军收复维也纳;日本“仁方案”实验室被毁。

16 日,柏林战役打响,苏军向柏林发起总攻。

20 日,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前中共领导人王明为这个涉及到他的文件给任弼时写了一封长信,并请任弼时阅转毛泽东及七中全会各位同志。

21 日,美军占领了冲绳岛的北部和伊江岛;苏军攻入柏林城内。

23 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24 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25 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开幕;盟军与苏军在德国易北河会师。

27 日,苏联红军打进柏林市中心。

28 日,墨索里尼及其情妇等 15 人在科摩湖畔被就地枪决。其尸体被倒吊在米兰广场上示众。他的头部用步枪枪托支撑着,以便人们摄下他的真实结局;柏林守军被分割为三部分;红军抵达离帝国总理府只有一条街的波茨坦广场;希特勒在他的15公尺深的地下室里,口述了两份遗嘱。在政治遗嘱里,希特勒任命海军上将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在生活遗嘱里,希特勒决定与追求他长达17年之久的爱娃结婚。

新四军阜宁大捷。

30 日,希特勒自杀;苏联红军战士把胜利的红旗播上了帝国国会大厦的园顶上;盟军占领纽伦堡和慕尼黑;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撤离海法。

5 月

1 日,戈培尔毒死自己的6个孩子后让党卫军开枪将他和他的妻子击毙;邓尼茨成为德国新帝国元首,伦德施泰勒被俘。

2 日,斯大林宣布苏联红军完全占领柏林;意大利的德军全部投降。

4 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六届年会决定,五四为文艺节,并发出《纪念文艺公启》,要求各分会在五四这天举行第一次文艺节。“文协”在重庆文化会堂举行纪念文协成立七周年和第一届文艺节大会。

5 日

“文协”为庆祝文艺节,又在青年馆举办文艺欣赏会,孙伏园主持;中国国民党在重庆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布拉格武装起义爆发。布拉格民族委员会发表告人民书,宣布权力归民族委员会,并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

7 日,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

8 日,邓尼茨在柏林苏、美、英、法四国代表面前签署投降书。

9 日,投降书从零时开始生效;莫斯科隆重庆祝胜利;苏联坦克部队和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开进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获得解放。

15 日,南斯拉夫全国获得解放。

23 日,盟军包围并逮捕了德国残余政府元首卡尔·邓尼茨大元帅以及其他军事头目;战时联合政府解体,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辞职,迫使英国重新普选。

29 日,新华社对国民党六大发表评论。

31 日,八路军在华北向日伪发动夏季攻势。

6 月

5 日,美、苏、英、法4国代表在柏林签署了《关于击败德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等3个文件,宣布4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7 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通过“基本大纲”。

14 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

21 日,冲绳战役结束。

23 日,美军进行阿帕里空降。

24 日,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

26 日,苏联斯大林获“苏联英雄”称号;50 个国家进行了《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

联合国成立托管理事会,负责对置于国际托管制度下的领土实行管理,行使联合国关于除指定为战略地区之外的托管领土的职能。

30 日,在日本秋田县花冈矿山的中国苦工 900 余人,因不堪忍受虐待起而反抗,遭日本当局残酷镇压,560 人被杀害。时称花冈惨案;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集中 9 个团的兵力,在 3 万民兵和自卫队配合下,于平汉路西侧发起安阳战役。

7 月

2 日,以宋子文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谈判出兵条件。

4 日,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历史周期率”。

6 日,蒋介石指示宋子文将解决中共问题以及东北、新疆主权完整等三条作为中方考虑外蒙问题的条件。在重庆召集高级幕僚商议对策后,同意外蒙独立。

7 日,中共中央纪念抗战八周年,《解放日报》发表《纪念抗日8周年》的社论,综合报道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情况以及日伪军近年来为实行“准备大陆决战体系”方针所采取的军事部署;国民政府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

9 日,在中苏第四轮会谈中,中方在外蒙问题上作出了“准其独立。拟用公民投票方式通过后公布”的解决办法,宋子文再次要求苏联只对国民政府予以精神上与物质上援助。斯大林向宋子文表示并不支持中共,对华援助只对中央政府等等。

11 日,中方又提出,国民政府派军事代表团随苏军在东北进展,设置民政机构,保证东北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斯大林对于蒋介石的条件,其中包括损害中国共产党利益的条件,都作了允诺。

16 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苏皖解放区;美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从旧金山启航,秘密运载轰炸日本的原子弹核心材料至提尼安岛。

17 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

24 日,美国快速航母部队对日本吴港水域的日舰进行大规模攻击。日军航母“天城”沉没、“葛城”、“隼鹰”、“海鹰”严重炸伤,巡洋舰“青叶”等多艘舰船被炸沉,113 架日机被炸毁;福斯特致电毛泽东,告知美国共产主义政治协会将在纽约召开特别会议,纠正白劳德修正主义路线,采取马克思主义方针,重建美国共产党,如承电贺,深引以为荣。

26 日,《波茨坦宣言》发表。

29 日,毛泽东致电福斯特和美共中央,在电报中热烈贺美共抛弃白劳德修正主义路线,重建马克思主义领导,恢复美国共产党。

30 日,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菲律宾海被日本潜艇伊-58 击沉。船上 1200 名官兵中 300 人当场死亡,其余落水的约 900 名水兵在海上漂流四天后被美军巡逻飞机发现,最后只有 317 人幸存。

8 月

1 日,陈纳德乘坐 C - 47 飞机离开中国。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原子弹。

7 日,杜鲁门发布公报宣布原子弹投下。

8 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部长莫洛托夫接见日本大使佐藤,向日本政府递交《苏联对日本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宣言》。

9 日,苏联百万大军进攻东北日军;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胖子”原子弹;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讲演。

10 日至 11 日

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于 24 时发布延安总部第一号命令:“一、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依据《波茨坦宣言》规定,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敌人军队及其指挥机关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时间向我作战部队缴出全部武器。在缴械后,我军当依优待俘虏条例给以生命之保护。二、各解放区任何抗日武装部队均得向其附近之一切伪军,伪政权送出通牒,限其于敌寇投降签字前,率队反正,听候编遣,过期即须全部缴出武器。三、各解放区所有抗日武装部队,如 遇敌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四、我军对任何敌伪所占城镇交通要道,都有全权派兵接受,进入占领,实行军事管制,维持秩序,并委任专员负责管理该地区之一切行政事宜,如有任何破坏或反抗事件发生,均须以汉奸论罪。”

11 日 8 时第二号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 原东北军张学诗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9 时第三号命令:“一、贺龙所部由绥远现地向北行动;二、聂荣臻所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 ”

10 时半第四号命令:所有山西解放军统归贺龙指挥,统一行动。

11 时第五号命令:所有铁路线及其他解放区一切敌占交通要道两侧之中国解放区抗日军队,统应积极举 行进攻,迫使敌伪无条件投降。

12 时第六号命令:“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 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

18 时第七号命令,要求解放区抗日部队进入敌伪侵占之城镇要塞后,各部队司令员负责实施十项紧急军事管制。

11 日,八路军发动对日军的全面反攻。

13 日,毛泽东在中共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 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

14 日,法国贝当元帅被判死刑;蒋介石拒绝蒙古自治要求;中共军队分三路急进东北;国民党政府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宣布投降后,南京伪政府主席陈公博催周佛侮和南京的高级官员,开中央政治会议;印尼共产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派代表会见民族主义运动领袖苏加诺和哈达,敦促他们以印尼人民的名义宣布独立。

16 日,朝鲜建国筹备委员会成立;越南八月革命开始;南京伪政府会上,周佛海提出,发表一篇简单宣言,宣告“国民政府”解散就可以了。

17 日,苏加诺和哈达签署《独立宣言》,宣告印尼共和国成立;溥仪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

18 日,苏军进攻日本千岛群岛;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组成的“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共和国宪法,选举苏加诺、哈达分别担任正、副总统。

20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各战略区,迅速编组野战军。

21 日,国民政府宣布受降区和受降官;日本正式向中国投降;蒋介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全站最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时间线-[②1939-194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