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何死?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冲击我的就是“生死”,在这个新奥尔良的舞台上,生与死的彼岸和此岸突然间都消失了,剩下的东西只有苍白的“人生”二字。
生与死的天平被调换,人生的沙漏被颠倒。上帝开了一个荒谬的玩笑,从“年老”走向了“新生”,亦只是从棺材走向了另一座棺材。
而这颠倒的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本杰明,时间的逆行者,孤独的观测者。他注定只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慢慢老去,看着自己珍视的一切慢慢离自己远去。被迫接受这来自人生的恶意。
"Good,night.Benjamin."
"Good,night.Daziy."
他们在人生的中点相遇,相向而行的列车而又飞快地错开。
“本杰明,你还记得我吗?”
她5岁的时候,他们第一次见面,那时她还不认识他;他5岁的时候,他们再一次见面,这时他已不认识她。
那么何为生呢?导演给出了答案:是参加战争,是去做礼拜,是开纽扣工厂,是做自己的艺术家,是被闪电击中七次……当我们活出自己的风采时,我们便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主宰,独一无二。
“Fat people,skinny people,tall people,white people,they're just as alone as we are.But they're scared shitless.”
但我们都是恐惧孤独而又活在孤独的个体,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用死亡掂量生命的重量。生,就是不断地面对死亡,不断地回归淡薄的本性。
那么何为死呢?是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载其他生命,是我们的记忆再也不能容纳他人;还是我们身体从这个世界上腐朽,再也不能环抱他人?
当我们再一次回归新生就是死亡。
当我们再一次回归羊水与胎盘构筑的自我世界,我们的意识也随之封闭,我们与他人的联系随之削弱。事实上当本杰明只能拥抱自己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What are you thinking?
“I was thinking how nothing lasts.And what a shame that is.
Some things last.”
我们并非死于炮火,死于衰老,死于一场意外。我们的死仅仅是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正如船长说的我们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到来之时,只得选择平静的放手而去。”
这使我感到一阵虚无:“那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等待着消逝吗?”
“做你想做的人,
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
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
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团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
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
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已还没有做到我希望,
你有勇气,
重头再来。”
本杰明给出了答案,即使我们终会消散在这杂沓的世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活着”—坦然接受自己死亡的结局,拼尽全力地生活。
当我们接受了生死的事实,不被恐惧奴役,去做自己所想的事,我们的人生便超越了生死,不再苍白。这就是我看完影片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