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固有的传统优良品质,也是中国的优势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珍贵财富,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建设中国梦
从几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到当代的民族团结,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深厚而辉煌。在今天,我们要更加牢固地维护和加强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积极培育和推广中华文化。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新的民族事物,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化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工作是涉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事业。要坚持“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方针,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宽容、理解、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在全社会推进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培育之际,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提高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面对全球化、多元化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独特、多姿多彩的民族,不分上下,不论大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我们要立足全新时代,把握由中华文化传统走向未来的机遇,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之美。
三、宗教和谐,推进民族团结
宗教作为文化、思想、信仰和社会风尚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广泛开展宗教界人士的交流合作,增强宗教界人士对中华文明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认识、了解和认同,可以推进和促进民族团结。
在多元宗教自由的现代社会,必须加强宗教和谐工作,认真贯彻宗教方针政策,坚持科学治宗和寄托安慰原则,不断加强宗教界人士的素质培养和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宗教界人士与政府、社会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推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民族团结教育,润泽未来和谐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全社会对新时代教育任务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发展战略,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体系和有效机制。然而,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机制,以便将民族团结工作更好地贯穿于青少年和全体同胞的教育、培训、实践、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为此,我们应当结合新时代科技、生产、文化、社会等各层面的特殊需求,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高效推进全社会广泛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在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动荡。在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自救意识和“中华民族祈愿”的情感投入。那时以后,中国社会实现了超过中华民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也是民族共同进步的一次集中表现。面对各种深刻变革,我们应该保持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共同建设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