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抑郁中多巴胺天平机制,动力最佳的养护时间,就是轻抑郁时刻

总结:
1、人的动力缺失因为多巴胺预期满足的缺失——做事情没有好的预期,自然也没有动力去做;
2、人的多巴胺满足是有路径依赖的,上学期间依靠好成绩获得老师家长的肯定,进入社会很难获得这部分内容,需要重新建立多巴胺满足路径,需要自己寻找新的目标、兴趣等内容获得多巴胺;
3、体内平衡:释放多巴胺的脑区同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其结果是快乐兴奋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痛苦无聊(长时间导致躁狂抑郁症反复切换),目的是避免长时间沉浸在多巴胺满足中失去动力;
4、通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会比多巴胺的释放量多一些才能抑制兴奋的神经元;
5、抑郁、缺失动力的核心原因之一:过去高多巴胺持续刺激形成高预期,无法接受不能满足高预期的自我(我必须完成xxx,我做不到说明我是个废物等自我攻击);健康的抑郁状态本身也是多巴胺排毒、降低多巴胺牵引力的过程,让自我慢慢调整预期接受现状;
6、所以在行动前,不要给自己太高的预期拉高多巴胺的基线,在后续行动的过程中持续给自己小幅正反馈获得动力;
(中国式教育包括幼儿时期“听话的好孩子”标准,上学期间以成绩为基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走上社会后收入、社会地位等评价标准都还蛮容易拉高人的预期或者失去自我的意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