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唐伯虎,真正的异类: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一口气看完唐伯虎
他是三笑留情点秋香的风流才子,但风流只是他的保护色,他本是第二个连中三元的大明才子,却因“作弊”名声尽毁,他生前卖画穷困潦倒,死后作品却被拍出36亿高价,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唐伯虎的一生,唐寅,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提起唐伯虎,大家总会想到他是“三笑留情”的风流才子,是放荡不羁,坐拥9个老婆的人生赢家,实则不然,历史上的小唐与周星驰电影里的荒诞形象相去甚远。明宪宗成化6年(1470年),唐寅在苏州府吴县的烟雨中出生,因为他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的,所以就取名叫唐寅。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富饶之地,小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他爹唐广德在吴趋里巷开了家小酒馆,生意很好,小唐每天在自家的小酒馆里窜来窜去,眼里映着的是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聊天喝酒,吟诗作对的书生,口音混杂的商人游客,河边的贩夫走卒,以及此起彼伏的吴人叫卖声,混乱又生机勃勃,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这些通俗又带着烟火味儿的生活都一起构成了小唐独特的童年记忆,也形成了他日后写诗作画的基调。小唐作为家里的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养家糊口的担子被老父亲一肩挑起,他从来不去帮厨跑堂,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当时的唐家人丁单薄,从小唐曾祖父那辈儿开始就是独苗,三代单传,到了他爹唐广德的时候,才给家里添了点人口,育有二子一女,明朝时期还是士农工商那一套,商人地位较低,小唐家里人丁单薄还没有名望,虽然不缺衣少食,但前景已经是一眼能望到头了。
“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实现跨越,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机会,小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幼年时期的小唐每天都是泡在书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与后世大家普遍认为的风流才子的模样算的上是大相径庭,别说出去沾花惹草看美人了,就连邻居大门朝哪边开他都不知道,闭门读书,与世若隔,一声清磬,半盏寒灯,便作阇黎境界,此外更无所求也。唐伯虎后来在《答大周秋山》里回忆自己的幼年读书生活,他足不出户读书几千卷,在书里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看到了与吴趋巷里截然不同的山水田园和名利场。
成化21年(1485年),年仅16岁的唐伯虎参加府学生员考试,一举夺元,获得了进入府学学习的资格,迈出了考取功名的第一步,“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唐伯虎这个第一名在当地那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16岁中秀才,这是什么概念啊?古代的科举难度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秀才这一阶段就能淘汰80%的读书人,唐伯虎进入府学学习,那可就是举人、进士的预备役了,16岁的天才少年唐伯虎一战成名,成为了苏州城里炙手可热的网红人物,以前许多看不上他家门第的人纷纷上门来套近乎,都快把他家的门槛给踩破了,唐伯虎心中松了一口气,但又难免自得,直到有一天,一个30多岁的男人敲响了唐伯虎家的大门,唐伯虎一生的挚友祝枝山出现了,提起唐伯虎和祝枝山,大家是不是都能想到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边最经典的那一幕,摇着扇子风骚走位出场的江南四大才子,影片里的祝枝山样貌猥琐,求唐寅作画变卖还债,而此时的祝允明那是妥妥的豪门子弟,家里面好几位朝廷大员,在苏州城里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原本这样的人物和唐伯虎这种平头小老百姓是八竿子打不着,但祝允明他本人才学出众,写的一手好字,爱好就是喝酒访友。唐伯虎呢?除了才学很牛之外,艺术天赋也很突出,他打小就对书画感兴趣,从小就跟着当时名动两浙的人物山水画家周臣学习,他早期的画作受周臣影响很大,是典型的南宋院体风格,追求山水景色的真实感,后期开始与元人笔墨融为一体,他笔下的山水随意且自由,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就如他一般,风流多情但有独具风骨。自古才子都跟才子玩,祝允明听说这苏州城里出了一个天才少年,便迫切的想来结交一二交流才学,他第一次穿着锦袍,骑着宝马上门却被唐伯虎拒之门外,这时候的唐伯虎心中满是少年傲气,但又难免带着一点对家境的自卑,他不屑于去做攀附权贵之事,父亲光宗耀祖的殷切期望既是他的动力也是他的枷锁,直到祝允明三番五次的殷切拜访,才敲开了唐伯虎心中那扇紧闭的大门,与祝允明的相识开启了唐伯虎的别样人生,走上了肆意潇洒的风流才子之路,祝允明学识渊博,爱好谈诗作画、喝酒访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字画,后来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两个人经常装作乞丐闯入别人的聚会里讨酒喝,机缘巧合之下又认识了文徵明,三个人志趣相投,裘马轻狂,经常夜不归宿出门游玩,游廊画坊、乡野诗会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段时光对小唐的性格养成影响是很大的。
弘治元年(1488年),19岁的唐伯虎娶了徐氏为妻,徐氏出身于读书人家,这时候的小唐还在府学读书,名声也很不错,他的择偶条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商人阶层了,徐氏知书达理,很能欣赏唐伯虎写的诗,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俩人志趣相投,婚后生活也很和谐,可美好的生活没过多久,死亡的阴影就笼罩到了这个贫苦但温馨的小家之上。弘治7年(1494年),唐伯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痛苦的1年,久病的父亲唐广德在这一年去世了,唐伯虎悲痛欲绝,他父亲临终前把尚且年幼的妹妹托付给了唐伯虎,作为长子,作为这个小家庭最大的希望,唐伯虎接过了大家长的担子,但精力上的疲惫再加上经济上的窘迫,一下子就压倒了唐伯虎,他大病了一场,但是看着尚且年幼的妹妹和柔弱的妻母,唐伯虎只能强打起精神来,为这个家庭另谋新的出路,他为妹妹精心挑选了丈夫送妹妹出嫁,心里期盼着通过这场婚姻冲散往日的阴霾,迎来新的希望,但现实很残酷,小妹婚礼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唐伯虎还没来得及难过,就又收到小妹去世的消息,妹妹从小病弱再加上丈夫虐待,出嫁不到几个月就抑郁而终,这些消息就像一道道闪电一样,将唐伯虎的精神世界劈的稀巴烂,他痛苦万分的写下了一篇《祭妹文》:呜呼!生死人之常理,必非有赖而能免者,唯黄耈令终,则亦归责于天,而不为之冤隐。然疾痛之心,久亦为之渐释也。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乐融融的家庭分崩离析,幸亏还有你陪我,唐伯虎紧紧握着妻子徐氏的手,握着这个仅剩的亲人。1495年,徐氏因操劳过度病死在塌上,短短两年的时间,父母、妹妹、妻子全部去世,办不完的葬礼、烧不完的纸钱,此时唐伯虎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不敢想象,只能从他的诗里窥见只言片语: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凄凉的白露像泪珠一样落下,各种花卉都凋谢了,失去了芬芳;木槿花容易凋谢,而桂花也随之衰败;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如何继续前行;渐渐地,我也不知该去何方。清晨的月光美丽地照在尘埃覆盖的梁上,白天的阳光照耀在春光里;这些景象让我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使我心痛如裂,灵魂仿佛飘荡不定。)春去秋来,形单影只,25岁的唐伯虎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巨变,亲人的接连离去,对他造成很大打击的同时,也使他的思想进行了一个新的转变,生命脆弱,人的肉体很容易就消亡,那我为何不通过建功立业来完成思想的长存呢?此时,尚且25岁的唐伯虎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已经生了白发: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清晨取镜自照,头上竟生出了花白的头发;心里难过百感交集,泪如雨下,悲伤不已;忧虑本来是有些过度,但是身体也不至于达到衰弱的地步;人寿命的长短无疑是由上天主宰的,想要求取功名还是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半夜吹起凉风,明亮的月亮在天空中徐徐运转;君子注重言行一致,要努力达成自己内心的想法。)前半生的唐伯虎是带着父亲的殷切期望,带着光宗耀祖的目标出发,但死亡的逼近让他的心态开始了转变,他开始奋起反抗,不屈服于命运,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人们说死后还会经历三次跳跃,而我却想在生前经历一次重大的变化。名声不显赫的时候,心灵依然永存,再次点燃灯火,阅读那些文章。)
弘治11年(1498年),苦读几年的唐伯虎蓄力完毕,到南京参加乡试,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也就是解元,江南乡试解元那含金量是很高的,唐解元这个名号传遍了整个南京城,在秦淮河畔别管什么游廊画舫、文人墨客、歌妓舞女,个个都对他青睐不已,曾经最使他发愁的钱财生计,现在人们都扎着堆儿排队给他送,这种世俗的荣誉让唐伯虎欣喜不已,他还专门做了一枚印章,一边儿是“南京解元”,另一边儿是“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这场中举是唐伯虎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沉浸在功名带来的繁华名利里,仿佛已经窥到了自己功成名就那天的盛世景象,却不知前路等待他的将是一生都无法磨灭的创伤。弘治12年(1499年),唐伯虎蹭他好友徐经的船进京参加会试,徐经这人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家里还有点小钱,学识不够银子来凑,拿钱一路砸进了会试,在苏州的时候他对唐伯虎就是多有关注,后来唐伯虎高中解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他那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直接化身迷弟,一路上好酒好菜,美人歌舞招待着唐伯虎,经过一路上的感情培养,两人关系是更为密切,一日,徐经拿来一道文章题目请唐伯虎帮他写一篇文章,唐伯虎一看,那是下笔如有神助,没一会儿一篇文章就跃然纸上,到了科场上,卷子一发下来,唐伯虎傻眼了,哎呦,这题目怎么似曾相识啊?不过唐伯虎一向缺心眼,他也没当回事儿,甚至还在一次闲聊中把这件事当做趣闻,说给了同乡的考生都穆听,都穆是一个著名卷王,为了考取功名,成功上岸,是每天都挑灯夜战,这乍一听有人靠特殊途径上岸了,愤青血脉觉醒,直接把唐伯虎和徐经告到了堂前,这边唐伯虎果不其然又考了会试第一,刚到手的会元还没捂热乎呢,就被押送到了牢里,明朝的锦衣卫那是大名鼎鼎,唐伯虎被交到了锦衣卫手里,那下场可想而知,经过审讯,唐伯虎被取消名次并剥夺科考资格,唐伯虎“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的状元梦想就此破碎,他本来该是大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天才,20年寒窗苦读却落得这么个凄惨的下场,从万人推崇的唐解元到受人唾骂的作弊者,这对向来清高自傲的唐伯虎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在唐伯虎写给好友文徵明的《致文徵明书》里,我们可以窥到唐伯虎咽下的血泪:“士可杀,不可再辱”。在牢里的日子,唐伯虎开始怀念起了一切尚未发生的那段日子,他和好友花舫戏酒,打马游街,诗性上来就是一场狂醉,往日的少年自得都成了触摸不到的镜花水月。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伯虎被释放出狱回到了苏州,但是这个留存了唐伯虎所有美好回忆的地方,并没有温暖地接纳他,靠科举改换门楣的希望破灭,邻居指点的眼光、日渐疏远的兄弟都在唐伯虎的心上划下了一刀又一刀,大约36岁的时候,唐伯虎在苏州建造了一座桃花坞,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外桃源,他自号桃花庵主,风流才子的名号自此开始打响,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风骚,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唐伯虎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做起了神仙,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我不像道士那样去炼金丹以追求人生不老,也不像和尚那样去坐禅;我不去做商人,也不做农夫去耕田。 空闲的时候我就画一些画去卖,不用那些来路不正的钱。)他不种地,不经商,不问功业,每天就是喝酒赏花,吟诗作画,结朋伴友,没钱了就画点画,写点字出去卖,换到了钱就用来买肉买酒“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睡”,唐伯虎在他的桃花源里实现了自我思想的解放: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无数的名人文士来到了桃花坞,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江南四大才子”这个名号,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名声,也传遍了两浙,他沉浸在“花中行乐月中眠”的生活里不愿醒来。
明正德9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的手下带着金银财宝和招聘通告敲响了唐伯虎家的大门,唐伯虎深藏在放浪形骸之下的入仕之愿,让他接过了聘书,唐伯虎带着一腔抱负来到了南昌,但在宁王府的5个月里,他敏锐地发现了宁王试图叛乱的野心,他分外失望,为了逃离宁王,他开始装疯卖傻,整日出没烟花巷陌,行为放浪,最终被宁王赶回了苏州。后来宁王果然叛乱,但很快被王阳明平定,宁王和他府上的军师全部都被斩杀,唐伯虎侥幸逃过一劫,宁王府的这场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之前很不一样的唐伯虎,他在大众眼里是个风流成性的才子,与他相关的也好像总是各种花边绯闻,但宁王府这个“智者”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他酒色之下的那个惊才绝艳名动苏州的唐解元。
其实提到唐伯虎,大家总会想起《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他在画舫外与秋香三笑留情,使得他更是稳坐第一风流才子的宝座,这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但真相是这样吗?据考证,秋香这个人呢是确实存在,和她人设最接近的是一位叫林奴儿的才女,确实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过按照时间线来看,林奴儿足足比唐伯虎大了20岁,先甭说有没有产生爱的火花,估计俩人面都没见着呢,这一对儿可以说是最早的“磕CP”了。
嘉靖二年(1523年),12月2日,54岁的唐伯虎在他的桃花坞里去世,这位风流才子的一生就此落幕,就像他临死前写下的绝命诗里说的那样: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一天当两天过,人生匆匆,不过百年,已过三万六千场,只过了一半了,即过了半辈子了,人活在世上总离开的时候,死后去了地府 也没什么,其实阳间和地府都差不多,就 当作是在异地漂流吧。)短短54年,他几经沉浮,一生三次起起落落,但他仍没被打倒,在他身上缠绕着各种各样的花边新闻,三笑留情点秋香,牡丹花下风流鬼,至今都是大众对他最深的印象,他天才被妒,漂泊一生,本该是大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天才,但却在最耀眼的时候遭到重击。他到底是真的舞弊还是被冤,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唐伯虎真的是什么生性风流的纨绔子弟吗?我看也不然,所谓的风流更像是它一种绝望又无可奈何的伪装,就像五月天的一句歌词: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他的一生就像他喜欢的柳永一样,“风流事,平生畅”,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