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明朝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的魅力固然如此,万里江山,化作那一曲离萧,飘向故国的远方。
明朝16帝,我将以历届统治者作为时间轴,再谈明史。
再谈明朝史(1)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在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后,在岱顶封禅登基,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并不是使命是结束,而是命运的又一开端。对于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这一路走来显得尤为不易,他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战火后的帝国根基-----民生。
为什么起义这对朱元璋在清楚不过了,在封建社会,官僚阶级的层层剥削是在明显不过的事了,在历代盛世时期,统治者尤为重视对官僚阶级的节制。而然到了王朝末期,这个毒瘤却越发严重。新朝建立,朱元璋的枪口首先对准了贪官酷吏,朱元璋对官场贪腐现象深恶痛绝,平民出身的他开启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反腐行动。《御制大诰·问脏缘由第二十》规定:“如六部有犯脏罪,必究脏自何而至,若布政司贿于部,则拘布政司至,问斯尔自何得,必指于府。府亦拘至,问脏何来,必指于州。州亦拘至,必指于县。县亦拘至,必指于民,至此之际,害民之奸,岂可隐乎?”朱元璋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六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凡官吏贪脏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绝不宽待。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手软,一直到底。然而这种对待官僚阶级的方式断然是不可行的,官僚阶级薪资太低,这些官僚们由于朱元璋的天威,不敢贪污。但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和王朝的推进,贪污腐败的现象并没有根除,像海瑞那样的清官,到最后竟然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可见明代官僚的薪资之低。
除了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还鼓励务农,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种。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地农民到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军屯是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饱受战火的人民得到了新生,帝国也换发了新的生机。接下来朱元璋所要做的便是将整个王朝牢牢抓住在自己手中。他建立了明代独特的政治体系
1、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洪武十三年正月(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结束了自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2、建立监察制度与三法司。洪武十五年十月改称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三法司并行防止了司法监察权的过分集中,滥用职权。
3、设三司分掌大权。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又设立提刑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刑法、军事,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4、建立内阁。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于是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到明成祖朱棣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大学士,内阁之名由此而始。宣德初年,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称为“票拟”。英宗幼年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奏章皆由阁臣票拟呈进,内阁票拟渐成制度。内阁只是辅政机构,内阁大学士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其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5、实行特务统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这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机构,这也使百官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文化方面,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可能是碍于自己的出身,朱元璋对于文化人有一种独特的鄙视,明初的国子学祭酒许存仁,为朱元璋争夺天下曾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就因为在讨论朱元璋称帝时,他提出要告老返乡,被朱元璋视为忤旨而借故逮捕,后来死于狱中。还有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当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以后,朱元璋下诏天下招读书人出来当官为其所用,他们却断指立誓永不当官,这就大大惹怒了朱元璋,于是下令枭没其全家,以为他人儆,借以恐吓天下的读书人。对于士人的录用,明代采用的四书五经为考试科目,这一举措,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无疑是一场浩劫,在欧洲文化展现勃勃生机之时,中国却成停顿之势,对于近代中国的衰败有有直接关系。
鸟兔死, 走狗烹。屠戮功臣,分封诸子为王。这又是朱元璋的手段之一,对于前者,朱元璋残暴的本性就暴露出来,随着马皇后和爱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开始变的恐慌不安,尤其是他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他心里又何尝不是对这些淮西将领,文臣武将的担忧呢。
于是他不得不去做,也必须去做的,便是手刃他的兄弟,这便是帝王之道。
朱标在时,是尤其反对这样做的。他认为新朝刚立,这样会伤了和气。但当时朱元璋明确的说到“我是怕你不好拿,为你剥光了刺,再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社稷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对你是很有好处的。”在朱元璋看来,太子性格文弱,所以他血洗英才荟萃的功臣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孱弱的后代接班铺平道路。这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朱元璋连续利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后屠杀功臣、官员十多万人后,这一年,功臣宰相李善长一门70多人也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明王朝的道路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是一条血与泪的道路。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国柞永久,因此他对分封诸王有自己一套政治规划:首先,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蒙古未肃清,一直对明朝存在着威肋;第二,出于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以为后来诛杀功臣做好准备;第三,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总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讲明了分封乃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当以史为鉴,惩宋元孤立之弊:
朱元璋并非不知分封之弊,更晓明历史上分封之乱。过去史家对七国之乱的评述,他不以为然,这当是他之所以大行分封的又一原因。洪武元年春正月,朱元璋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太子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于是朱元璋问:“此曲直孰在?”太子回答:“曲在七国。”朱元璋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晃错之说,轻意默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绝非分封制度之弊端导致,更非儒臣所言错在七国。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天子薄情寡恩,不知敦睦九族,轻易黯削诸侯土地,故酿成战事,并且由此告诫太子朱镖要隆亲亲之恩。时为洪武元年,可见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分封之前,己经做了充分地考虑。这也能解释为何后来朱元璋读过叶伯巨的奏疏后,指责其是离间亲亲。虽然朱元璋通过《皇明祖训》对诸王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诸王的恶劣行为令他失望,但对分封制度,他从未动摇。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尾大不掉,威肋、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因此,在分封诸子的同时,各种训诫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时进行。
可历史总爱开玩笑,朱元璋这一措施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一颗炸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传位太孙朱允炆。
回看朱元璋的一生,是铁血帝王的漫漫长夜路,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人马皇后和朱标先后离他而去,日出东方,日落于西,对于万千百姓而言,他是一位好的帝王,他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他更是一位好父亲,他一手开创了洪武之治,结束了元末动荡的局面,开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一生功过,孰是孰非就让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