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发热头痛:中医和解少阳,疏风散热治愈。患者高先生,49岁
恶寒发热头痛:中医和解少阳,疏风散热治愈。患者高先生,49岁。患者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一年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蝉衣、薄荷,竹茹、枳壳、蔓荆子,大黄、甘草。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 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蝉衣、片姜黄,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生甘草,红枣。7剂,患者服药后恶寒发热没有再发作。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和解少阳治疗学术语。系和法之一。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和法之一,为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为伤寒六经病之一,由于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下法,只有用和解少阳法才能取效。和解少阳法适用于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等。疟疾、黄疸及妇女产后、经期感冒而见上述证候时,也可用本法。常用柴胡、黄芩、青蒿、半夏等药。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少阳病热重兼痰湿证,证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用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祛湿化痰。和解少阳法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少阳病兼见表证,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者,与解表法合用,方如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兼见实热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满而硬,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者,与泻下法合用,方如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兼邪气内陷,证见胸满烦惊、谵语者,与重镇安神法合用,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泻热,重镇安神。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病见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初学中医的人,不论在学《方剂学》时,还是在学习《伤寒论》时,总感到"和解少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具体涵义颇为费解。须反复讨论,才会有所领悟。今将"少阳证"和"小柴胡汤的应用"两个方面讨论的笔记整理如下。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证候类型。为何分为"三阳"、"三阴"呢?《伤寒论》原文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显指出:"发热"一症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阴证与阳证辨别的关键。为了说明少阳证,只须把"三阳证"加以区别,"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证从略。 太阳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通称为表证。若恶寒,无汗,脉浮紧者,谓之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若汗出怕风,脉浮缓者,谓之表虚证,用桂枝汤。若发热,口渴,饮水欲呕,小便不利者,为蓄水证,又称为太阳腑证,用五苓散利之。 阳明证:发热恶热,烦躁,汗多,口大渴引饮,脉洪大者,为里热证,又称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清之。若进一步潮热,谵语,腹痛,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沉实有力者,为里实证,又称阳明腑证,用承气汤攻之。 少阳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半表半里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伤寒明理论》云:"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从"三阳"辨证看少阳的含义:从表与里的发病部位分: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主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而是"不内不外"、"不表不里"的另一群证候。遵《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的理论,少阳证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依经络路线分:太阳经行于身后,阳明经行于身前,少阳经行于身侧。从发病趋势上看:太阳证多为发病初起时,正能胜邪;阳明证为发病高峰期,邪正激烈相争;少阳证为邪正相持,不相上下,待机转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