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人二战时期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犬类的相关记载。

2022-04-27 15:36 作者:历史基因溯源  | 我要投稿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日本人写的东北本土犬的文章(https://ameblo.jp/wa500/entry-12340531464.html?frm=theme),里面提到了一些其他人很少提及的信息。

1.当时北方地区的家犬体型较大,高二尺,颈粗短,耳附着位置高而下垂,尾长而粗,毛密集一般长,外形粗野,性格钝重而勇敢。中国狗多数是黑色的,也有的夹杂着棕黄色。

2.蒙古犬脸长,鼻子突出,眼睛小,耳朵短多直立,眼窝很深,尖牙颇锐利。身体细长,腹部卷曲,尾巴细而长。与中国犬相比,被毛短,腿又长又细,适合作为护卫犬,行动自如,性情彪悍勇敢,能跳过一丈余的泥墙,轻松攀爬屋顶。蒙古狗是白色的狗最多,其次是黑色和棕色。蒙古人经常用它来监视和保护羊群。满蒙地区的狗皮经常用来做毛皮交易,产值高,需求量大。

3.二战之前的东北地区就已经引入了洋犬,其中又以德国牧羊犬最多,甚至在满铁、关东军和满洲军犬协会引进德国牧羊犬之前,东北地区就已经饲养了起来德牧。哈尔滨的德牧主要是由俄罗斯移民带来。还有从德国扩展到德国租借地山东省青岛的青岛系狼狗、进口到国际城市上海的狼狗等,他们沿着南北多条路线到达了东亚。

这里1940年青岛市街拍。青岛系还是哈尔滨系尚不清楚,一位俄罗斯小女孩和他的狼狗

正是这个哈尔滨系,与青岛系狼狗一起支撑了中日狼狗界的黎明期。


但是现在,青岛系/哈尔滨系的存在本身都被抹杀了。从在青岛系和哈尔滨系确立基础的过去开始,直接就把目光转向德国直接进口的渠道,简直就像是日本狼狗界的源流一样。结果,到了战后,他甚至策划抹消黑历史,说“(青岛系/哈尔滨系)那是杂种”。


日本的犬种图鉴和网站上没有说明德国牧羊犬来日的经过,是因为抹掉了青岛系和哈尔滨系的存在。

由于蔑视东亚和对西方盲目崇拜的结果,陷入记忆丧失的日本狼狗界连自己的根源都无法追溯

哈尔滨是全东北中最多狗、饲养狗的都市,拥有狗牌,根据它征收畜犬税的饲养狗达到了一万数千头之多。

俄罗斯人和其他的欧洲人一样(或更高)对动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几乎无一例外地繁殖纯种或杂交种,似乎最大的因素就是这一点。又因为国际色彩浓厚,看门狗的必要性也许比其他都市更为重要。


事实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一条看不到两三条狗的路,隔着篱笆和孩子们在广阔的草地上玩耍的狗的样子,完全是中国内地,又是东北其他城市也看不到的情况,在安慰旅愁的同时与内地众多狗的生活相比,我感到非常羡慕。——刈田尚志『滿洲犬信(昭和16年)                               


德国牧羊犬的数量多也是因为如此。然后在看这些德牧的时候,发现有两三个共同点。也就是说一般被称为哈尔滨系德牧的外形特征。


这些狗的祖先大多是俄罗斯人从欧俄逃到西伯利亚,然后又从西伯利亚逃到了中国东北地区,是跟随他们来的,还是东支铁道时代铁道(※成为满铁的前身的路线)伴随着官吏而来的德牧,所谓的哈尔滨系与其说是血统外貌的区分,不如说是对东北地区的德牧的俗称。


一、骨骼的构成给人纤细的感觉。即吻部细而略短,四肢细角度不足,胸廓部窄,体宽也窄。


二、毛色以灰色为基调,褐灰—银灰较多,即使是黑褐色,鞍部的黑色部分也极小。被毛虽然短但是下层毛很发达。


三、虽然有过多指甲(狼爪)很显眼,但是为了不被切除,和内地的狗相比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


四、耳垂比较小。


五、虽然也有眼睛颜色相当明亮的,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黑暗的,在这一点上似乎和内地产的狗没有多大差别。


六、尺寸从身体的高度来看也有相当大的尺寸,但如上所述,由于体宽不足,没有太大的感觉。而且一般来说身高很小。

如上所述,也许您已经注意到了,这与所谓的“青岛系德牧”极为相似,主要是无计划的蕃殖、无关的饲养管理结果所导致的一种退化现象,可以说是特殊的品系特征。日本军方试图在一点点纠正并重铸现代版本的德国牧羊犬。这是当时满州军犬协会哈尔滨支部当时最大的工作。

4.东北地区在清末至二战时期生活着大量的野犬,体型类似秋田犬,以死尸为食,性格凶悍,常有袭击人的事发生。由于这些野狗凶悍的性格,日军一度考虑尝试将这些狗作为军犬使用,但终究在途中受挫。有趣的是,研究的结果显示它的性格更像猫而不是狗。

当时的日本军方关于东北犬的相关研究记载:

性情迟钝,普遍面无表情。尤其是在人和狗的亲和性上,和三种军犬品种(德国牧羊犬、杜宾犬、艾瑞代尔犬)相比有着显著差异。这三个犬种10天左右的亲和就可以进入训练状态,而东北犬在相同的状况下,亲和期是其两到三倍,与三大犬种相比,有的东西还远远不够。

满足州犬虽然熟悉当地,但对人的驯服亲和力明显不良。在这次的研究中,即使在训练中期以后脱下绳子的情况下,狗也会马上逃到犬舍,会有很多不应邀的事情。另外,在犬舍内(包括一定的野练场),对接近者咆哮并表现出威吓的态度,但是当狗被带到野外时,以主人为靠山的威慑等动作却很少发生。

东北土狗拥有对土地以及主家(犬舍)的守护防卫性,对外来者时显示威容,但脱离警戒领域时却变得胆怯,攻击气势顿时挫败。自古以来就有“狗附人,猫附家”的说法,但在这一点上东北狗的习性基本上和猫相似。

4.细犬

在东北地区的犬类中,还有一种猎犬“细狗”。这究竟是属于满人的犬还是蒙古人的犬,存在一些争议。当时产细犬最优秀的地区在柳条边附近,兴安岭地区的细犬稍劣,西过兴安岭则没有。可能不是古代蒙古人的原生犬,但是是他们迁徙前就存在于这个地区的狗。从辽代墓中出土的木狗雕塑清楚地显示了细犬的存在。

它用于狩猎而不是看门狗,通常会割耳。这是一种预防狼咬的措施。

唐犬和南蛮(近代曾日本指称葡萄牙和荷兰)犬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传入日本。在其中,绘制了与细狗非常相似的唐犬形象。然而,与此同时,格力犬(Greyhound)也来到了日本。由于彼此的外观非常相似,因此无法将品种与绘画区分开来。江户时代来到日本的狗(意为“大狗”)。虽然在九州北部归化,但在明治初期就消失了。

日本军方也曾将细狗当成“蒙古犬”进行测试,但评价并不好:

体質及抵抗力

蒙古犬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体质也极其强健,但由于地理上长期与城市隔绝,没有接受所谓面对消化道寄生虫和犬特有传染病等的“文化洗礼”。被认为对这些病原体的易感性不仅出乎意料的敏感而且一旦被病原体感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很差。

身体习惯表现

由于蒙古犬与古代蒙古人一起为该地区的土著并用作护卫犬,因此在蒙古犬身上保留了监视和警惕的本能,其体能能够以速度系犬种的速度发挥出一瞬间的快速,但是否能像德牧那样要求有持久力呢?因此在行军力上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证实。

对细犬的观察

最近,随着中国人移居到蒙古地区,中国狗渐渐侵入,纯蒙古犬逐渐被自然杂种化。原始的蒙古犬以浅褐色为主,其次为黑色、灰褐色,面骨细长,鼻梁长,口角深切,牙齿锋利,小耳直立,躯体细长,腹部明显收缩,四肢纤长,运动起来轻松、禀性强,这些是它的特点。一般来说,从缺乏禀性、耳朵松弛、不具备精悍相的地方来看,可以推测出古来的蒙古犬正在逐渐庸碌化,同时其能力也不一定是能一律期待的。(似乎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纯正的蒙古细犬是立耳的,耳朵松弛是杂种导致的犬种平庸化结果?)

5.内蒙古犬

原本“蒙古犬”分布在这一地区。本来,蒙古犬和满洲犬是不同的品种,但由于进一步的杂交,它们被统称为“满蒙犬”。

关于内蒙古犬的科学研究记录很少,也只在旅游杂志上提到过。

内蒙古犬1

内蒙古犬2

6.狗皮

蒙古和东北是世界闻名的狗皮产区,皮面大、毛密长,光泽丰富,颜色通常以黑色、棕色、黄色为主,需求量逐年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涨。北满产的东西质量最好,蒙古的次之。狗皮大多是染色后使用的,以秋季换毛后冬季生产的为佳。在奉天和锦州,把狗皮做成地毯出口的东西不在少数。根据毛的密粗糙度以及毛的大小不同,对狗皮的评价也会有差异。估计年产量超过一百二十万件。狗皮主要出口地是美国和英国、日本,东北地区的本土狗因此遭到大量杀害。

1958年南满洲三光(大连、安东、牛庄)出口毛皮总量。狗皮最突出。


日本人二战时期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犬类的相关记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