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文史 第15辑 漫谈旧罗定的名菜美点和传统小食
作者:周玉鸣 罗定虽地处广东边远山区,但县城有泷江通南江口、西江,县内农副产品,山林特产均以此为集散地,本省南路、西南毗邻地区不少客商来此贸易,商业渐荣,饮食业随之发展。民国初期从南门外始建后延展至雄镇圩尾(今商业大厦)半公里多的商业大街上,有二十多间饮食业商店,计酒馆有:中山酒家(后两次易主,改名为钟山、壶天)、浮绿仙馆、龙宫大酒店,茶楼有昆泰、相如(后改名东坡)、泷江(后改名南江)、金龙;饭店有桃园、南园、南城、德源、平民食堂、小西 湖、岭南、南兴、双芙、新罗、兴成、连成,另有一间合成店,专营包办筵席,不设门市,顾客到来订购筵席,派厨师带酒菜材料连炉灶碗碟到主家烹调奉客。较大的茶楼酒馆饭店,都高薪 厚聘名廚精心制作一些招牌菜、星期美点,招徕生意。 驰名全县的名菜有: 浮绿仙馆的燕尾豆腐。制法:豆腐与剁碎的鱼肉、虾米、瑶柱拌匀搅透、加鸡蛋清搅至粘胶,置汤匙中填实填满,在沸汤中烫熟,脱模后形如燕子尾而得名。泡上汤上席,亦可炆熟后打芡上席,食味嫩滑爽脆。 浮绿仙馆的柚皮扒鸭。制法:新鲜蜜柚皮切四瓣花形,不削皮青,煮透后清水漂净至皮仍碧绿而无辣味备用;肥嫩子鸭㓥洗干净加调料腌透,整只置碟中,柚皮盖面,文火蒸至烂熟,原汁勾芡上席,食味香而不燥,甘而不膩。 岭南饭店的脆皮豉油鸡。制法,选将产而未产卵的肥嫩鸡项㓥洗干净剔骨,放在以靓豉油为主的调味液中浸至鸡皮呈棕黄色为度,沥干后置大笊篱中,舀沸油反复淋烫至熟,斩件装碟上席,食味皮脆滑,肉浓香。 鱼三味——鱼丸、鱼腐、鱼骨丸(又称酥鱼)。制法:鲜鱼㓥洗干净,刮取净鱼肉剁成肉茸,加鸡蛋清、生粉等调料拌至粘胶,以手抓之置掌中搓揉后并拢五指成拳,压迫肉团从虎口中挑出成小丸,剔落沸水中煮熟,是为鱼丸,以肉丸放油锅中炸熟,是为鱼腐。名厨师陈国森制作的“皱纱鱼腐”,以皮薄起皱纹入口嫩滑而脍灸人口,其制作窍妙为:①选鲜酿鲮鱼,一斤鱼不超过四条,②油热至40°C左右下锅开炸,油沸退火减温,保持将沸而未沸状态至熟。鱼丸、鱼腐滚汤或炆炒均可。骨丸利用刮肉后的鱼骨鱼皮斩碎,加调料捏成小丸油炸至酥脆装碟。鱼三味上席分先后,骨丸是饮酒菜,先上,至宴会中段饮酒、吃饭交替间始上鱼丸、鱼腐。鱼三味价廉味美,风行全县,成为城乡宴客必备的传统菜式之一。 著名美点有东坡茶楼的豆沙包,浮绿仙馆的小盅杂锦窝面、蛋挞、皇后包(蛋蓉包),龙宫大酒店的糯米鸡、冰糖炖蛋,壶天茶楼的萨骑马、蛋馓、小笼灌汤包、小笼虾饺、腊肠卷等等。这些点心价格不高,美味可口,但多是向外地学习引进,唯壶天茶楼的鸡球大包颇有特色,制法:用调好味的鮮鸡肉、熟鸡蛋剖为八分之一角为馅,精面制皮,以个大、皮喧、馅鲜而驰名。 小食店有朱祥记、朱宏记、朱海记、彭南记、赖银芳粥店等,分置南门头至高街口地段,刘清籁粉店位于大东门,陈沃芳糕粉店位于南门大塘边。另,新街(今大新路南段)至雄镇圩口一带有小食档十多廿个,至于肩挑笾托过街串市的小食担则有数十之多。这些小食店、档担专营或兼营粉、面、粥、粽、糕点、甜品、烧腊卤味等食品,大多是父子叔侄师徒相传,精工巧制,其中著名的有: 大东门刘靖的籁粉。制法:三分之一的冬米煮饭,三分之二的冬米磨粉,复磨过筛,生熟混合搓揉成团,在榨粉机中压挤粉团自众多的模管口成条形落于沸水锅中烫熟捞起,过冷水即成籁粉; 大头鱼头、尾和猪骨熬汤,大头鱼肉、猪肝、瘦肉、粉肠切件在骨汤中滚熟,猪大肠油炸至熟切件;小碟装甜麻酱或辣椒甜麻酱,备用。客至,籁粉烫热放碗中,粉面铺放鱼一件,猪肝、瘦肉、粉肠、炸大肠各二件,沸水中淋烫至滚热,舀骨汤,撒葱花,与酱碟同上奉客。刘靖的籁粉、粉条韧滑爽口,汤甜肉鲜酱香,听说早市开门,客即涌至,八时许即卖完。 赖银芳的卤水扎蹄。制法:猪手前胎剖开一面,剔骨,以调好味腌透的半肥瘦猪肉、猪肝切条铺放其中,合拢切口,用水草圈扎紧,在卤水盆中煮至烂熟,拆水草。顾客秤购后,横切片、淋酱汁以荷叶成蕉叶包好率客,香浓味厚,送酒送饭俱佳。 赖银芳的夜市鸡粥。制法:用日市浸鸡的汤煲明火白粥备用,客至,舀粥上碗,放斩成小件的白切鸡、叉烧粒和粥搅匀,撒葱花或香酱、炸麻花片奉客。食之甜香可口。 陈沃芳的竹笋糍。制法:冬米浸透磨浆,舀浆放圆形大盆中猛火蒸熟取出切条,绿豆芽、韭菜炒熟,白芝麻炒香,花生油煎香,备用。客至,以碟装粉条,粉面盖菜,撒芝麻,淋熟油、靓生抽,凉拌食用,以粉薄、滑、爽口如鲜笋片而得名。 刘德的松糕。制法:冬米浸透磨浆,落自制发酵种,适量碱水,置圆形蒸笼中猛火蒸熟。然分甜、咸两种。咸松糕用竹签(形如□)插起(或切片装碟),淋熟油、甜麻酱或辣椒甜麻酱奉客,酱香、糕松软爽口,风味独特,群众尤为喜爱。 欧坤的蕉叶糍。制法:三分之二的大糯米粉与三分之一的大糯米蒸粉掺揉成粉团捏皮,包红豆沙甜馅,蕉叶裹成日字形蒸熟。 糕米糍。做法:大糯米粉制皮,白糖、绿豆沙为馅,捏成圆形薄馅饼,部分蒸熟,部分炸熟。顾客食时多配套——内炸饼外蒸饼相贴,对摺成半圆形,担拢咬食,脆、滑、松、软兼而有之,风味独特。 花安(绰号)的芝麻糊。制法:白米浸透与炒香芝麻磨浆,加白糖、玫瑰糖(以盅装玫瑰花瓣用白糖层层渍腌后用玻璃片盖盅面晒至溶化而成),煮熟后加炒花生仁碎、猪油拌匀,食时不用汤匙,以口就小碗边吸吸入口。 民间家制的著名传统小食品有: 炒米饼。制法:精白米浸透炒香磨松,黄片糖加水(一斤糖加一碗水)煮至用筷挑糖浆滴落冷水碗中不散开为度,糖水掺炒米粉、炒花生仁碎、炒芝麻,适量白糖、玫瑰糖拌匀捏成小团,以松手仍不散裂即可,先取一粉团放在雕刻有各种图案的实底凹面木饼格底铺平压实,在中间放糖渍熟鸡油片或糖渍熟猪板油片,再取一粉团盖面铺平,用圆木棒滚辗压实,然后用形如鸡腿的小木夯从四周向中央磨光,轻敲饼格四边,饼坯即脱模而出,花纹清晰,底、边光滑,馅不外露,排放在竹织笪锅中置烘炉木架上烘干。烘饼炉用大瓦盆装木炭,炭燃至红火时以谷壳盖面,烬后形成一层热灰,加炭仍如此处理,保持慢火低温状态,使饼不致烘焦。每年入冬至春节前是城乡人家供制炒米饼时节,动辄用米数十百斤之多。炒米饼香甜盐腌耐嚼,制好后叠放瓦缸中封口,可经年不变质变味,是馈晒亲友的消闲小食佳品。 大粽。制法:包粽的前一天,浸透大糯米和去皮绿豆,煮、泡软冬叶、水草备用。包粽时在大碟上叠放冬叶,铺纵横两层,依次放糯米、绿豆,炒花生仁、荷包豆(或莲子、栗子),再分四角放肉馅,每个角放加调料腌透的鲜猪肉、烧猪肉、腊肉、腊肠、腊鸭、对剖为二的大虾干(或爆香金钩虾)、瑶柱各一件,然后倒序放豆料糯米,注意使肉料不外露,即将突出碟面四周的冬叶对覆包裹,使转角处的四层冬叶严密相叠,以防水渗入粽内,再用水草纵横交叉扎成四方形大粽,放在沸水锅中加盖,用布条湿水塞紧锅边与盖交接处使蒸气不外逃,煮4-5小时即可。食时将拆去水草的大粽放在大碟上,掀开冬叶,淋芝麻油(或煎香的花生油)、靓生抽,撒芫茜、胡椒粉,食者用筷子划十字使成四块,每块食味齐全,甜香甘软。大粽用竹竿穿挂通风处,十天不变质不变味,是馈送亲友、待客小食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