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五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五天
存在论(基础):存在者的存在规定;对存在的规定、意义进行研究。
to be 不是一个对外部事物的表达。巴门尼德说这是思维的范畴。范畴并不表示外部事物,也不是表达感性活动。
莱茵报时期的苦恼——就物质利益发表意见感到困难,他发现物质利益的领域是物质生活关系的领域是逻辑前的、理性前的、概念规定前的。利益是种力量,是种社会力量。虽然社会秩序被观念论证,这两者的保持却是社会力量的实现。
自然界——自然的力量被社会化,这是物质生活关系。这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观念前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不是凭理性的。
全部要点在于——人首先生存于世界中。人不是首先作为认识主体而活在世界中。
物质生活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的关系,是认识前的、实践的、感性的。物质财富来自自然,但在社会中被确立为财富。
社会权力是非理性的,只有表达成权利,就是理性的。真相却是power。 (理性观念ideal:权利right) <—— 权力power
手表是wdf的私有财产意味着什么?wdf是物,手表是物,一物无法占有一物。是perso(人格)占有了手表(外部定在,不一定是手表,是物质一般。感性被抽掉)。
感性的占有不是私有财产关系。
被占有的手表作为“智思体”,人格也是“智思体”。法权关系是超感性的、智思界的事情。本体界的事情用理性来表达、论证。社会世界就是本体界。社会存在就是本体界存在,这是社会基础,否则只是动物世界。
货币也是智思体。面包被吃下去以前也是社会存在物。
近代哲学很厉害,把智思界拿掉,我们就只在现象界中了。
为right给予了存在论的证明(法哲学,philosophy of right)。把right诉诸于理性,这个超感性的东西,理性所把握的智思体。
马克思要把它揭穿。但right(权利)出自于power(感性的力量)。
私有财产是个人人格的外部定在(dasein)。这是人格的外部实现方式。
在中世纪大家只知道上帝不朽,而后知道了人格不朽。
人是双重存在:人一方面是person(智思界、本体界),一方面是body(现象界)。
马克思揭示了right的感性起源。power不是用idea维持的,是用political power维持的。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
现代资产关系不是法的理性的派生物,而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派生物。
马克思革命的存在论首先要揭示这个社会存在
(马克思指的社会存在是政治之前的、精神生活之前的,观念拿掉了,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关系,其中一定有自然。非广义的社会。)。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把先前的倒过来,
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在社会存在中发生的,包括对他的认识关系。单个的人是无法认识自然界的。科学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存在历史阶段特征。
根本:有怎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怎样的自然科学。人以怎样的方式感性交往建立感性关系,人才会以怎样方式去认识自然界,这意识包括自然意识 ,对自然界的高级意识——科学,仍然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不是(抽象的)存在决定的。
之前把存在做成知识的对象,存在应该是被领会的不是被认识,存在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对存在领会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关系中,叫社会存在。唯社会存在才能揭示存在。
不是存在范畴之下有两种存在,自然存在并不与社会存在并列对立。社会存在是最根本的,它来决定怎样的存在被领会。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最自然的(感性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存在)。”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核心概念—社会存在规定了各方面的意识——宗教意识、科学意识、法的意识……等等
存在之一般的规定,根源于社会存在。离开人的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毫无意义,是纯粹物质。假如要对自然有所言说,就必定进入语言(人与人感性的交往)这个社会存在物。
···故也不能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只靠伟大的头脑自己的理性做出来的知识体系。
康德:人的历史是理性逻辑自我展开的体现,要很多代人。
(世世代代的蜜蜂制造同样的蜂房。动物没有历史。)
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黑格尔的存在论。整个范畴体系都是关于存在之知识,不是关于存在者之知识。逻辑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统一在一起。以往用范畴做ontology的知识体系。(最高的概念叫范畴)现在应该是人对于存在的领会,不是对概念的把握,是概念前的。(感悟、体悟)
革命=范式转换:从知识论范式到生存论范式。
存在不可能是认识的对象,存在者才是认识的对象。
我们和其他存在者的区别:我们在对我们存在的领会中存在。
(This is:这个存在;I am:我存在)你活着你也不知道存在
虚无<——>存在
知道虚无:虚无作为object被你认识。
可以说领会虚无,但不能说知道虚无,因为被知道的东西一定是已经存在的对象。只是领会虚无,而存在是从与虚无比照中得出来。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所以存在也不是知识的对象。
巴门德的荒谬之处就在这:后面用范畴、概念讨论存在也是在讨论存在者。
生存论(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在存在论上讲存在的时候,生存就是对存在的领会。在这点上,唯有人才生存着。
人对自己的存在有存在关系,这个存在关系叫生存(海德格尔),人对自己的存在不是认识关系,叫存在关系。
(我不是以认识的方式才能存在,我认识之前就存在并且我领会它,领会自身的存在,所以这种领会就意味着我对自身的存在有存在关系)
什么叫属人的?对自身的存在有存在关系(抓住存在,守护存在,领会虚无)
不是一般的有对象的畏惧(心理上的)
生存论上的畏(没有对象的恐惧,因为领会虚无、想守护存在)
在领会和畏中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有了存在关系。
生存论的存在论,不是知识论的存在论。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以领会存在的方式存在着。相对于自在的存在。
(未认识自身存在)自在的无产阶级(fact)
自为的无产阶级(发现自身的生存条件与资产阶级是对立的)
资本的生存条件的前提是雇佣劳动,两者的对抗性在那不是自觉表现为阶级对抗,而是表现为不断的提高工资的要求。
自为不是认知是领悟。
给了人一切动物生活的所需物质资料,人仍然会发现自己的空虚和无意义。
人对自由的要求是来自于对存在的领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非人化的”——不是说工作时间太长。如果仅仅把封建时代下的劳动和资本主义中的劳动看作劳动类型的转换,那么凭什么价值根据说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非人化的?在存在论上揭示的。
萨特:人是被罚为自由的。语言->对存在的领会
对存在没存在关系就没烦恼了,只有肉体痛苦。
神秀理解的心是本来就很纯净的,在尘世中要擦尘。尘世到处都是烦恼。他错了。这个尘就从心里来的。心和烦恼不能二元对立,烦恼的根源就是心。烦恼是心的一种用法,换一种用法就能来智慧。智慧和烦恼同出一源。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烦恼来自自有由。自由就是对自身存在有存在关系。
马克思: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844》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生存不是动物般的活着,是对存在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