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 顺势而为获各方支持

2023-07-13 17:06 作者:昕搜数字  | 我要投稿

1.事件概况

7月7日,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公告表示,将下线“匿名功能”。此前,知乎曾多次因用户匿名发帖引争议,如匿名用户杜撰“1888万彩礼”等事件。


2.热度走势

6月20日至7月10日,涉“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全网范围共监测到相关信息6.18万条。其中微博平台信息最多,占比43.08%,其次是论坛24.68%,客户端17.96%等。微博话题#知乎宣布将下线匿名功能#阅读量超过2.6亿。光明网、中新经纬、财经网等媒体参与报道。舆情热度于7日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公告后的19时达到峰值。

图1 涉“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信息量走势


3.脉络梳理

6月20日,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抨击知乎的匿名诽谤现象及其反证规则存在问题。起因是,近期有网友在知乎匿名发表内容称,“黄渊普曾花钱购买‘上海青年五四奖章’,并花钱获得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录取”。

20日当晚,知乎方面接受界面新闻采访回应称,“知乎有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我们反对编造不实信息、恶意诽谤他人等行为。欢迎用户通过举报途径反馈给我们,平台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和处理。”

21日,黄渊普在微博发布公开信,以“恶意挑拨运功与企业主队里、严重破坏国内营商环境”为由,实名举报知乎及知乎创始人周源,并艾特相关监管部门。

22日,知乎创始人周源在朋友圈表示,正在重新思考隐私保护与良性讨论机制,近期将调整匿名机制。

6月25日,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的社区公告,称将“持续深入处置涉企业、企业家的虚假不实和侵权信息。”

7月7日上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网络平台加强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管理,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等。

7月7日晚,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公告,将下线“匿名功能”。

同日,雪豹财经社报道,有知乎运营员工表示“据我所知,内部事前没有做过测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内容多样性将减少,对用户消费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图2 信息来源占比


4.舆论关注点

4.1.支持下线匿名功能

微博网民@七元老师:这下不能分享刚编的故事了

微博网民@Ines201509:支持!讨厌鬼鬼祟祟的人带节奏!

知乎网民@幻十郎:很好的事情,有助于杜绝某些人反串提问-自问自答-反向指责的咸湿操作

4.2.认为知乎未来发展会因此受到影响

知乎网民@李嫑嫑:如果知乎剔除“匿名”,必将失去一些热衷于树洞分享与交流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在文字被短视频席卷的年代显得尤为宝贵。他们何去何从,知乎有认真想过吗?”

微博网民@地中海橘子:理解,但以后不会再发任何东西了

微博网民@阿和:强推各种莫名其妙的短视频,还下线了匿名,以后点进app就直接看到各种“我的一个朋友…”系列视频,直接一步到位改成知乎版抖音算了。

4.3.担忧分享观点的空间被压缩

知乎网民@冯柒柒:匿名这个功能,其存在的最大的且无法被替代的价值,就是为普通人加了一柄“保护伞”。知乎下线这个功能之后,只会让身处弱势的大多数发声渠道越来越窄。

微博网民@知shishishi:知乎的匿名功能让很多人有了一个倾诉心酸苦楚、不被周围人知道的地方,能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去宣泄。但是现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庇护所却没有了。

图3 关键词云图


5.研判分析

5.1.顺势而为获得各方支持

公众人物公开投诉,较易引发较大的关注讨论;且本次事件中提及的匿名诽谤问题,此前已多次发生负面舆情,更应给予重视,避免公开投诉带动更大范围的舆论声讨。但在回应和处置中,应避免给公众留下“特事特办”印象。就如知乎方面的后续回应不管是通过媒体还是在朋友圈,均未提到公开举报者及具体事件,而是面向媒体和大众,从企业发展和互联网环境建设出发进行措施调整。同时,在7日网信办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的政策背景下,知乎发布下线公告,更显顺势而为,获得各界广泛支持。

5.2.高质量发展释放信心

下线匿名功能,短时间内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知乎的流量损失。建议企业及时释放在内容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加强用户对知乎品牌和业务的黏性,给投资者以信心。


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 顺势而为获各方支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