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騛速负重前行」特步騛速X 100KM心得分享
这双騛速X是本人自费购买于那个“是好姐妹也来砍我一刀”的购物平台,购买价格为券后135元,个人感觉比较合适。只要低于150元都算好价,官方的发售价格是499元,当然大家都懂只要不是限定配色或者联名款通常在一年之后就会有大跳水的价格,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保不齐就会有骨折价可以捡漏了。
这双鞋子是买在騛速1.0和160X之后的,之所以购买是因为我有段时间穿着騛速1.0觉得舒适度还行,再加上160X的出色口碑,想到它们之间不是还隔着一个騛速X呢,所以就偶然趁着清仓的时候下单买回来想要看看我自定义的“进阶款”是不是融合了騛速1.0的舒适以及160X的狂野。到现在跑步使用也达到100公里了,日常穿着不好计算但总算是对这双鞋子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于是就在发售两年多后谈谈我对它的一个感受。

OK,先报一下自己的参数
172公分
体重63公斤
累计跑量目前有3270公里左右(2023.5.15),跑步时长一年多,月跑量目前200KM+
但是不追求速度属于大众慢摇型乐呵跑者。

外观
騛速X的外观可以说是深得我心的,之前开箱兼配置简评视频下面观众也有留言说挺喜欢騛速X 的设计的。整体轮廓采用了流线形,灵感来源官方介绍说是以战斗机为原型旨在——騛一般的中国速度,为竞速而生!第一眼看上去就极具速度感,我的这双是蓝色,外侧前掌中底有一抹红色来衬整双的主色,红蓝相遇分外带感。鞋面是深蓝色的,而鞋身两侧的压胶则是更深的蓝色,在使用了同色系的情况下做出了层次感的同时又不突兀很有心的配色方式。而且鞋面最带感的是有大大的一圈反光元素设计,宛如洒在夜空中的星星。在灯光下的反射下会有十分炫酷的感觉,这是让我没想到的,起初收到这双鞋没太仔细看,只是常规的拍了基础照片,结果有一次无意在灯光的照射下感觉鞋面有点点反光,所以当在闪光灯模式下的照片出来时,整个人都被面积如此之大的满天星给惊艳到了。至于其他的几个有没有反光我不确定,但是黑色款是真的不好看,不建议购买,除非尺码只剩黑色的了。这次两侧都有上翻的TPU片,在结构上是对称设计,同样TPU片内部是黑色的点状设计和騛速1.0中底的花纹相同。后跟下方是采用了动力巢X科技(X-Dynamic Foam),类似外观Boost的样子但是部分爆米花用了蓝色红色和黄色做点缀,使其更加丰富,我一直觉得这种爆米花中底都蛮不错一是比较有层次感而是不会出现褶皱的情况,除了时间久了会氧化变黄之外,比起容易会有折痕的超临界和eva来说要更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总结騛速X的外观我可以给到很不错的分数,光是流线型的设计就让人在心理上会有穿上它跑快的感觉,算是给自己官方定义的速度训练鞋加上了鲜明的烙印。

基础参数
左脚:265g
右脚:265g
惊人的左右脚是完全一致的,我记得当时称了好几遍才敢确认的,不愧是国产水准啊,制造业的精度还是让人值得夸奖一句的。尺码方面我建议小半码,特步的内长是你足部的实际长度,所以我足长不到250mm选择内长250mm的正好很舒服。还是那句老话如果左右差值超过10g请即使搭上运费也尽量把鞋子退掉或者换掉,否则长期的左右配重不相同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损害,勿以小而失大。

网面
1.騛速X采取的是全掌一体式针织网面。乍一看很像是我手边的Zoomfly FK的鞋面,它的鞋面织物感非常强烈同时飞织加飞线的组合也是钩子引以为傲的看家科技之一。不过细看騛速X的织法其实和钩子的FK有很大不同,首先在鞋面的柔软程度上,钩子是要比騛速X好一些的,更容易拽动也就是弹性和包裹更优,实着感受也是钩子比騛速X包裹感更胜一筹。其次是内里的裸脚感受,騛速X要比钩子更舒适内里更加的柔软,这样长距离过后会比钩子有更好的体验。

2.再次就是鞋舌部分的处理,一体织的鞋面通常都是直接在网面上作出鞋舌的部分来强调一体性,这就挺考验针织技术对于鞋舌的处理方式。这一点明显钩子是要比騛速X处理的更加优秀的,它的鞋舌很挺立轻薄透气且在鞋带穿过固定的地方还有飞线做加强,整个上脚的贴合感更明显。而騛速X的鞋舌上脚之后会有两侧向内凹陷的明显现象,虽然上脚并没有异样感但是外观着实是让人感觉这个一体式针织是明显不成熟的,鞋带穿孔处也没有像是钩子一样的飞线辅佐,所以对整体网布的迁移还是要靠分区针织来解决。
3.最后就是分区密度针织的这一点,两双或者说只要是运用了针织鞋面的鞋子大都都会进行分区密度针织设计,騛速X在鞋头两侧进行了明显的补强来防止塌陷,同时鞋面刚才讲到的一大圈弧形反光处也是采用了更粗的织法来保证鞋面整体的强度,但是缺点是这样网布的透气性是有所下降的,明显与钩子的织法相比透气孔少许多许多,而且织物会在提升包裹的同时牺牲一部分重量,比起常规mono纱或是贾卡来说重一些。


鞋带&鞋舌
前排提示本双鞋子有BOA款式,不过我觉得画蛇添足,BOA这个东西我感觉用在越野跑鞋上可能比较好,但是在这里属实是显得突兀了。如果你追求颜值我可以建议你选购,如果追求跑感和重量那么还是选择常规织物款式。
1.鞋带部分如果你觉得长,那么很抱歉没办法进行孔位调整,因为整双鞋是只有五对加一个的孔位组合,至于跑者结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我实战感觉鞋带长点到是没太大的影响。
2.前面的单个鞋带孔很像我在菁华8上看到的设计,同样騛速1.0也有同样的设计,都是为了做到提拉前方鞋面的作用使其更挺立加强包裹感。
3.鞋带的摩擦力还行,弹性有点但不多是偏平的设计上面有横纹增加摩擦,没咋出现过跑动过程中松开的现象,除非开始就没系紧。
4.鞋舌我觉得就是这双鞋一体织鞋面的一个败笔,刚才就说过在把鞋带都穿上之后鞋舌两侧会往内陷。我把鞋带都解下来过,这样鞋舌就可以正常的看到全貌,不过上脚包裹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不过换个思路就是鞋舌整体宽容度比FK高,对于高脚背朋友可能会相对友好一些,可能由此把鞋舌做大了来增强延展性。
5.鞋舌织物部分你用手撑开可以看到有开孔的设计,不过鞋舌对于透气性有多大帮助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鞋舌和领口一圈的织法是一样的,延展包裹比较不错,但是边缘摸着有点粗糙短袜跑者得多加注意了。
6.鞋舌上方是有一条提环的,材质摸起来像是植绒,印着“RUN FOR GOLD”,下方做了两个穿孔方便鞋带穿过来更好的固定鞋舌,不过一体式鞋舌肯定不会跑偏就对了。


后跟
1.后跟的港宝在面积和硬度上都调小了,用手指很容易向下按进去,期初我都以为是不是把港宝给取消了。这应该是因为此双鞋子定位于综训和偏速训的一种取舍,但是也不必过于担心后跟整体的锁定,因为两侧是有上翻的TPU片做补强,和騛速1.0不同騛速X上的抗扭片两侧都有上翻到了港宝附近的位置,实际上就充当了一部分港宝的作用,对于整体的锁定还是不错的。
2.领口一圈和鞋舌是连接的,都是比较有弹性的织物设计,至于边缘粗糙会不会磨脚踝需要短袜跑友注意。下方内部棉质填充,比较舒适,散热仔细考虑吧。后跟内侧织物耐久感觉比騛速1.0要好,现在还没有任何磨损的迹象,应该不会很快的烂后跟。
3.后跟的中底部分有做开口应该是为了提高落地时的稳定性,同时有一条提环上面饰有竖着的反光条作为装饰,这细细一条确实对夜跑安全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不过镭射色彩的反光还是比较好看的装饰。


鞋垫
1.和騛速1.0以及大多数特步跑鞋一样的普通的EVA鞋垫,单只15g,特步管它叫做X-softpad。
2.上面做了很多开孔,应该主要是为了透气,实则对控制重量没太大帮助。足弓处有轻微的上翻承托。感觉这种蜂窝状的设计更容易踩实了,我建议可以去酌情更换一幅鞋垫。


中底&推进片
官方介绍中底材料为TPU发泡的动力巢X(X-Dynamic Foam),这又是什么高级材料呢,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国产BOOST,同样都是爆米花的外观(发泡工艺是否相同不了解)在脚感上则是比BOOST调教的更硬更弹,形变较小不易踩穿。不过动力巢之后后掌的那一块,其余部分是硬质eva材料,官方说是动力巢lite但我就脚感单方面是不信的。
我目前理解的特步主流材料就是以动力巢为前缀所命名的三种不同材料——DynamicFoam Lite(换皮eva),X-Dynamic Foam(国产Boost),Dynamic Foam PB(peba超临界)分别用在了——騛速1.0,騛速X,騛速160X/竞速160X。所以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这三双鞋它们的差距该有多大了吧,至于选择那个我不做引导。不过动力巢好歹用不同的后缀告诉你孰轻孰重,要是都搞一样的名字然后整个高低配来混淆视听那就是不干人事了。
简单介绍一下中底材料那就有必要着重讲一下跑鞋灵魂部分的中底实际体验情况了,我依旧是总结了几点感受然后展开讲讲↓
静态下脚感明显硬质,后跟动力巢X需要用力踩才有形变且体感落差高。这鞋子我是体重正常之后穿着的,上脚首先是感觉落差不小其次就是我操怎么这么硬。前掌和后掌上方的材料官方说是动力巢lite,但是给了我一种普通硬质EVA的感觉,所有的脚感只能靠后跟下方的动力巢X来提供,并且还得动起来让其受到更多力才能感受变明显。这样对前掌跑者无疑是挺悲伤的,因为主打的卖点基本体验不到了,只能靠推进片来提供推力。不过后掌跑者是可以感受到动力巢的回馈,这点我们下一条细说。虽然这双鞋的落差静态感觉较高,甚至有点穿高跟鞋的感觉,不过跑起来没有割裂感,这个就比较赞了,不会对跑步有分心的影响也保证了鞋子前后的一致性。
溃缩后的回弹前掌落泪后掌愉悦。刚才说了前掌只能靠不到20mm的EVA加底部的推进片来助力提速但是后掌跑者却可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动力巢X溃缩后提供的优秀回弹。这种爆米花材质我最大的印象还得是UB上的BOOST,但是动力巢X明显是调大了密度让其溃缩极限增大了,在提速发力的时候给足了劲去下压就行并且之后会报之以优异的回弹推进,虽然整体的面积不大但能量不容小视,而且发泡抗撕裂没问题不用打乱七八糟的胶来做补强,顶多可能以后会出现磕碰掉的情况,但是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对脚感没有影响。
长距离稳定且衰减控制不错。由于前掌和后掌上方都是大面积的硬质EVA所以从基础上就保证了材料不会出现过大的形变,从而加强了稳定性,思路有点像是薄底跑鞋的应对方法。而动力巢X上方的硬质材料也很好的加强了落地时的稳定,有点像是adios上EVA加BOOST的组合,不过这里的EVA不是包边,其本身密度偏高硬弹所以也不必担心落地因为形变过大而不稳。
缓震极限和衰减控制优于騛速1.0。这样的话其实比起騛速1.0更适合大体重减脂也比起騛速1.0更适合拉长距离,不过由于其鞋重的问题超过半马的距离我是不推荐的。
小结一点騛速X的动力巢X虽然面积不大但发挥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我更希望騛速X可以在前掌嵌入一小块动力巢X,把落差在做低点。可惜这鞋子就是一代绝唱再无更新!
我们接着讲讲騛速X的推进片,这个TPU片就是騛速科技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我们通常把鞋底的这类嵌片叫做“中桥”,主要是起到稳定抗扭的作用。大家手边有薄底竞速的话就可以看到大多都搭载了中桥诸如阿迪达斯的“TORSION SYSTEM”,Hanzo的“T-beam”,亚瑟士的“Trusstic”等等。不过这款抗扭片的设计我脑中最接近的是手边adios4上的样子,包括外侧上翻延伸也做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面积也更大这样算是在成功的结构设计上更进一步。同样抗扭片我总结了三点展开讲讲↓

面积大硬度可以横向抗扭不错。这次在騛速X上的推进片的的确确是一个“X”形的设计了,上手去扭转跑鞋能感受到抗扭片很明显的阻挡。实际上脚体验足弓处内除都有做承托,比起騛速1.0的那片是要更加完善的,并且搭配这次的硬质的中底能更好的发挥提速效果。
外延上翻稳定效果明显。这部分比起騛速1.0在内外两侧都有上翻设计,形状上是对称的。但是这次就不是用来固定后跟外侧的泡棉使其不会因为太软而在落地时产生过大形变的了,主要是配合港宝来做到对后跟更稳定的承托,因为騛速X的港宝面积和硬度都不如騛速1.0好,算是综训鞋在设计上的一个取舍,不过好在抗扭片进行了补强。
重量大概不轻但是质量不错。这点还是这个抗扭片本身材质的原因,它不像是美津浓那么会玩把wave波浪片驾驭的得心应手,美津浓的wave有些是peba材质的在重量上是要比这种普通抗扭片更有优势,也是他们敢在顶级薄底加装的原因。一百公里下来的磨损竟然意外的小,只有很小一块刮花了,质量可以安心使用。
推进感明显比騛速1.0要好。TPU虽然刚度依旧是易弯折,不过发挥的超青春版外置碳板的作用还是能在提速时感受到的,X形分布设计也易于伸蹬发力。


下面我来讲一讲这100KM的具体感受吧
依旧是三个方面——通勤,慢跑和快跑去讲
(这里的对比感受还是放在特步自己的跑鞋矩阵中进行横向对比而不是和其他品牌的纵向对比)
通勤上我的主观意见是不适合过长距离的行走,因为鞋子结构和落差的原因导致其静态脚感有穿高跟鞋的感受所以长时间行走会对足部造成些许压力。当然一天满足上下班走个八千到一万步左右还是没问题的,同时脚感整体偏硬,包括后掌下方的动力巢X材料,不会有爆米花的软弹而是一种硬弹。这点对于通勤我到觉得没差啦,因为我本身不喜欢那种一滩稀泥一样的脚感,不过对于鞋子本身有软弹喜好倾向的人可能初体验就并不尽人意。大底和两侧延伸的抗扭片对整体稳定的加强起到了不错的作用,橡胶外底十分丰厚,就算是正常训练我觉得千公里之后都磨损不了太多,何况日常通勤对其造成的影响,同时抓地力尚可,颜值外观也是比较讨喜的流线型设计,细节把控不错前提是要选对心仪的配色。
慢跑方面要说的就略少于快跑,因为这双鞋子定位是速度训练。我最远拿它单次跑步15公里,配速为521,其中最快一公里用时413。虽然530左右的配速不能完全压榨动力巢X的性能但是其反馈我认为在慢跑中已经足够了,落地-回弹-伸蹬-发力一套流程过渡丝滑顺畅,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这鞋子落差虽然高但是却没什么割裂感,这一点无疑是在此种结构设计的跑鞋中值得夸奖的。同时这次慢跑的跑者不需要和騛速1.0一样框定那么严格的条件了,我觉得还是比较适合中小体重来进行一个略长距离的,因为后掌的动力巢X全程基本没有衰减,软弹始终如一,其余的EVA部位跑个几公里之后也就逐渐适应了只要不是速度太快的巡航都可以应付。因为动力巢X不容易被踩穿所以大体重人群可以买来适当用于减肥但这鞋子始终不是最佳的选择,我建议还是老老实实选择顶级次顶级,超大体重跑者请pass,网上讲的再天花乱坠都不适合你。
另外这鞋子不适合配速低于600的慢跑。在600开外的配速时我的右脚外侧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可以持续五公里左右,之后就消失了。开始我没想清楚原因,只有穿这双鞋子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开始跑的几十公里我对它印象不如騛速1.0,但是后面尝试用接近500或更快的配速去使用的时候就才解锁了它的正确使用方式。
最后该讲这鞋子定位的快跑时的感受了。首先我不承认官方给的速训定位,我更倾向于综训。原因有三:
一是鞋重处在中下水平,单只40码都要265g,你很难在账面上给出满意的评价。
二是其推进力相对薄弱,单靠TPU片结构去做推进显然是不如替换成板材或者面积更大的强劲中底材料,騛速系统注定不成熟。
三是前后掌材料差异过大,对前掌跑者直接反馈太糟糕,小小的一块动力巢X作为最大的卖点都放在了后跟下方,配比不均。
那么实际跑步感受如何呢?开始进入跑步状态的第一步就能感觉到加速相比于騛速1.0轻松太多了,几乎保持和平常相同的力道就可以推进到520左右,稍微一提速就能够迈进500的区间内。当然我本人的能力不强,騛速1.0的起步速度多在540左右,这样一公里算下来可以快20-30秒钟,但是所花费的力气却小于穿着騛速1.0的时候。虽然鞋子的重量账面上不尽人意但是跑起来是可以稍微忽略一些,因为騛速系统相互协同带来的不错推进感可以让你在相对快的配速下把注意力更多的都放在对身体节奏的把控上,从而每一步落地到发力的过渡是要比慢跑更加流畅,这样你所感受到的鞋子存在感就更弱,鞋重会沐浴在速度的畅快中逐渐消融。
特步的顶级碳板跑鞋的账面数据其实都不轻,160X2.0Pro&160X3.0Pro这两双用料十足的肌肉怪兽40码都没压进200g,但是其性能和驾驭难度是业余跑者所遥不可及的。这点像是特步对于唯重量论的一次迎头痛击,账面数据和真正的跑感还得上脚亲测才能给出最中肯的答案。同理騛速X给人的感觉和特步的顶碳一样重量不能成为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桎梏,我认为是騛速系统的功劳,虽然其系统并不成熟。
一双300g的鞋子可以跑到400吗?毫无疑问当然可以,但是其巡航就会是个大问题,注定需要跑者有极强的心肺去抵消来自鞋重造成的能量损耗。不过如果给它更好的材料或者碳板或者结构设计那么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与前者相比在高速的巡航会相对轻松,騛速X就是凭借騛速系统在动力巢X,TPU片和流线设计三方加持协作下有了可以负重前行的资本,我推荐的距离就是半马为最佳,你若是顶着并不优秀的鞋重继续进行长距离的速度训练我想对你的肌肉提升非但没有帮助反而还可能会造成额外的伤病。上次我说过騛速1.0加速并不是明智选择但是如今你若是上脚騛速X来进行强度在400开外的训练我是可以推荐给你的,但是不要在高速拉超过半马的距离。
小结騛速X在快跑时的感受就是适合进行控制在半马距离内的400开外的速度训练,中小体重的性价比之选。虽然騛速系统整体不成熟出众但是其推进回弹可以满足刚刚开始进阶的跑者的不算苛刻的配速要求,况且没有驾驭门槛,还可以用600以内的配速来进行调歇,进阶跑者努力提升水平吧!

大底
1.采用了镂空分块式的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不像一整块橡胶大底那样迈步时有不流畅的感受,按易磨损区域来添加保证了迈步时的流畅感同时也省去了不必要的橡胶覆盖减轻了一部分来自大底的重量。

2.橡胶表面有一些方块细纹不过跑几次就丢失了。前掌和后掌各有左右两个竖纹橡胶区块,用来加强摩擦,整体在干地的抓地可以安心使用,遇到湿润的柏油路面处在高速情况下抓地力也尚可,没有溜冰的现象发生。
3.橡胶的材质应该就是普通的橡胶材料,官方也没有给出具体名称,前后掌的硬度相同且硬度高于騛速1.0的橡胶。综合来看耐磨处在优秀水准,一百公里的情况下没有较明显的磨损并且厚度没有减少,竖纹的部分也没有磨损。按我的推测估计寿命在1000公里左右,有着综训鞋所给到的耐用特点。

总结
为什么是“负重前行”,这个答案是否在各位心中有所浮现。其鞋重的确对速度方面的发挥有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作为一双无门槛且二级市场性价比高的鞋子我直接选择性失明!当然玩笑归玩笑,放在当今的跑鞋大航海时代,就算价格也不能完全成为有利的竞争条件了,随便拎出一双综训可能都会暴打騛速X一顿,所以我建议各位不必要再去购买騛速家族的这两双鞋子了,能够拿到騛速160X我觉得就算是领略特步跑鞋魅力的大半了。话说回来特步也自此之后就放弃了对騛速X的迭代,我能想到的就是数字系列中的260——那双带有纤维板和全掌动力巢X中底——可以是其继任者。如今260二代也搭载起来了特步新款的“ACE科技平台”,与360和160X3.0&Pro一同组成了新的矩阵,騛速系统自此画上句号。
騛速X百公里综合评价
B+

虽然是独自绝唱但也愿这匹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黑马可以带领着它所服役的跑者跑出更好的成绩吧!
另外多说一句,有着同样差不多外形的特步300X1.0和騛速X不一样,同时騛速X有款和DC的联名设计版本外形配置也有不同。
这里是草根妖怪俱樂部,我是跑不快但认真分享的部长,咱们退役纪念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