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子家语 好生 (普通话)

2023-08-31 15:18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孔子家语 好生  原文 (普通话)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第一章,大道。鲁哀公问孔子说:「古代的舜,所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冠呢?」孔子没有回答。哀公说:「我之前问你,你却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到:「因为您的问题,不是王公应该关注的大项目,所以要另外思考,应该怎么回答好。 」公问:「那么,重要的项目,是什么呢?」孔子说:「大舜,坐在王位上的时候,实施的政策,保护了善良,引导正确的生产,偋斥荒淫放荡,避免了破坏和损伤,任用贤才而排斥不肖,德能好比天地的安静虚无,引导流行如同四季,交替造化万物。因此,四海风行,异类归附,凤凰翱翔于空中,麒麟出现在原野,鸟兽安顺生长,这都是因为他热爱生命。国君放下为政要道不问,而问起顶戴帽冠,所以不急着回答。」



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歎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達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

第二章,言义。孔子在阅读历史时谈到楚国,看到楚国的历史,便感叹说:「楚王真是贤明!轻视拥有千乘之国的实力,却极为重视言语的信守。他所重视的信守,不是像申叔那样,无法达到其义;也不是像庄王那样,无法接受教训。」



孔子嘗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琱,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第三章,质文。孔子曾经用卜筮,得到了「贲卦」,但是却显露出不寻常的表情。子张问道:「老师,听说卜卦得到贲,是吉兆,而您的表情不太寻常,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其下有离火的原因。周易中,山下有火称之为贲,这不是正位颜色的卦。有内在的能量,才生成外在的文采,内里隐含的实质与外在呈现的样貌,都是要端正才行的!现在得到了贲卦,这不是我应得的现象。我听说丹漆不需要调较颜色,白玉不需要雕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质丰满了,就不需要多余的敷衍。」孔子又说:「我在《甘棠》这首诗中见识过,端正的源流,是相当厚重的。思念其人,就会养护生成,要用某人,就会核实正位。这是一个正确合理的行为。」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劍而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㬥則以仁固之,何待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第四章,仁化。子路穿戎服来见孔子,他拔剑跳起舞动,问道:「古代的君子是否会以剑来自卫呢?」孔子回答:「古代的君子以忠诚为质,以仁爱来保护,他们不出于门户围墙,却能洞察千里之外的情况,面对不忠的人用善良来感化,遇到侵犯和暴力则以仁爱来对应。这哪里需要用到剑呢?」子路说:「我听到了您的话,请您指导我,让我成为那样的人。」



楚恭王出游,亡乌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

第五章,楚弓。楚王出游的时后,弓箭遗失了,左右的人纷纷去寻找,王却说:「不必了,我是楚国的国王,弓箭遗失了,如果是被楚国人得到了,那也无妨!」孔子听后感叹说:「小有可惜。磅礡楚国,沃野千里,王座无须小作。不过就是,有人放下了弓,有人拿去用而已,何必多个楚的局限呢?」



孔子谓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第六章,断议。孔子在鲁国担任司法官,处理诉讼案件时,会请来众多公正人士进行讨论,然后问道:「某认为怎么样?又某某认为应该怎么样呢?」公正的多角度意见的充分讨论,然后孔子说:「按照某的道理来定夺吧。」



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第七章,言表。孔子问漆雕凭说:「你事奉过文仲、武仲、子容,三位大夫,其中谁更贤明呢?」凭回答:「大夫家族里有一只占卜用的神龟,名字叫蔡,文仲三年来显示了一次大吉的卦象,武仲三年有两次,子容三年有三次。依我看这三位谁贤明,我实在不敢下定论。」孔子说:「真是君子啊,漆雕氏之子,你的话既能微妙地指出人的美好,又能隐藏人的过失。聪明而又不刻意强调,明理而又不显得炫耀,谁能像你这样?」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八章,亲诚。鲁公要祭祀祖先,却不慎弄丢了祭祀用的牲畜。孔子听说后说:「公索氏不到两年就会失去,再过一年就会灭亡。」门徒问道:「以前公索氏失去祭牲,您说不到两年必亡,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回答:「祭祀是子弟尽心致力于血亲的行为,如果尽心的都会疏忽,要实践的也一定漏洞百出。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会毁坏崩塌的,还真没有过。」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履君子之庭。」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第九章,争讼。虞国和芮国因争夺土地而长时间诉讼,却无法解决。他们互相商量说:「西伯(指文王)是仁德之君,何不请他来仲裁?」在进入西伯境内之后,农民彼此让地,行人让路;进入他们的宫庭,士人让于大夫,大夫让于卿。虞国的君主说:「唉!我们只是些小人,不能进入君子的朝廷。」于是大家自行解决争端,都将争执的土地视为空闲之地。孔子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文王的治国之道非常值得借鉴,他不用强制,百姓自然而然地遵从;不需要严格的教导,人们自愿聆听。这真是伟大!」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为参也不知礼也?」

第十章,礼仁。曾子说:「与人交往亲近得太过,反而容易变得肆无忌惮;处事过于随性,则不容易保持庄重。所以君子的交往应该在适度中,让人感到愉快;而在应有的场合应该保持庄重以符合礼节。」孔子听了这番话后说:「几位同学都要记住这些话,谁说曾参不懂礼仪呢!」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绂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惴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第十一章,鲁哀公问说:「端庄的官服、贵重的配饰,有益于仁德吗?」孔子的脸色有了变化,并且回答到:「君上这样说,让我摸不着问题了。身穿布衣、手持竹杖木棍的人,志向不在和谐,没有耳心丰盈,却是服装所导致的吗?身穿王朝制服的人,压制现场,威力外泄,不是性情稳重,坚守正义而后发生的,却是服装所导致的吗?身穿铠甲,手握武器的人,没有软弱退缩的情形,不是心情忠诚猛烈,却是服装所导致的吗?此外我听说,喜欢纵容自己而不守节操的人,长者则不会去交流来往,这种状况的有益与无益,君子是知道的。」之后,孔子也对子路说:「看见长者却不能充分真诚,即使环境有风雨危难,那谁也无法走进别人的心门。所以君子会尽力尊敬别人,而小人则相反。」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不从已。」

第十二章,内质。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会用内心引导耳目,把正义作为勇气的依据;而小人则用耳目引导内心,并且把没有规矩,错认为是勇气的一种?因此,退让而不会哀思纠结的人,是君子的模样,可以成为师范。」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以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第十三章,羞耻。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虑,没听过,担心自己不知道。已经听到了,怕自己学不会。学会了,怕自己不熟练。有能力却不会表达耻为君子说得天花乱坠却看不到行动,耻为君子。拥有了却也迷失了,君子很羞耻。土地生产很多,民众却都很贫乏,君子很羞耻。众人都少花成本而自己却花了大代价,君子很羞耻。」


君子三種憂患,無知、不學、弗行。四種羞耻,德不言,言不行,迷失己,生不均,荒奢淫。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子不六十不闲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第十四章,清醒。在鲁国有一位独居的男子,邻居是寡妇,也是一个人住。晚上暴风雨来袭,寡妇的房子被摧毁了,她去寻求帮助。然而,男子却将门关上,不让她进去。寡妇从窗户处对男子说:「为什么没有爱心,不让我进去呢?」男子回答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应该同居,而现在妳不足岁,我也不足岁,所以不敢让您进来。」寡妇说:「为什么你不学一学柳下惠呢?我家乡也没有这种六十岁的风俗,这里的人不会说闲话的。」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但是我没办法。所以我只能拒绝,来表示我有学到了柳下惠的善良。」孔子听了后说:「真好!学到了柳下惠的精随,能做到良好的道德,还能不模仿表面行为,这可真是聪明!」


孔子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第十五章,取义。孔子说:「对于文辞名相上的辩论,可能妨害正义的伸张,错乱焦点的表彰,可能破坏正道的光明。举例来说,像关睢,这样的鸟类叫声,君子赞美它,是因为这声音,有雄雌之别的指向;鹿鸣,这样的兽类鸣叫声,君子重视它,是因为这声音,有得食共享的道理。如果因为这是鸟兽的名称,而来嫌恶它们?这样做,那是不可行的。」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则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豳》诗曰:『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初,大王都豳,翟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恶能侮?《鄁》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儛。』」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第十六章,生气。孔子对子路说:「君子有坚强的生气,而不会终止。小人有坚强的生气,却受到刑罚,不会终止。正如《豳诗》上所说的意思:『有远见的人警觉危险,就事先做好工作。补上漏洞,加固关键,完整健壮,普遍上下,还会有谁会轻举妄动呢。 』孔子继续说:「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即使有人想轻视你,又哪有理由呢?周朝由后稷开始不断积累善行,以获得封地,公刘重视仁德,到了大王亶甫,厚生万物,顺利生命,推进正确的滋养,不断茁壮,根深蒂固了。健康壮硕的道路,真是长长久久的样子。最初,大王在豳都,遭到翟人的侵犯,用礼仪去对应,却无法免祸,又付出珠宝财货,也不能免去伤害。于是与长老请教之后,明白了翟人,想要的是土地。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各位也不用害怕,不会有不义的牺牲。于是就和大姜一起离开了,穿越过梁山,在歧山脚下的重新安顿。豳人于是说:『爱护人们的领导,必须保有,我们像以前一样热烈拥护您。』天命赋予周朝,民众离开殷商也很久了,如果是这样,却不能和谐,那也是不会发生的。武庚也不能侮辱人民的。 《鄁诗》中有:『推进引导就像是天生如此,两架六匹的马,像是在进行舞蹈一样。 』孔子说:「这首诗的作者懂得王道!要能够团结经营,现下要细密又整体,精神要充沛又有条理。说的浅显容易执行,做的持续又方向远大。以这种方式来引导人民,哪有不受感化影响的呢!直挺挺的旗帜之下,有柔柔细细羽毛,善良美好的言语,这都达到了顶点。」



時代的痕跡,是最為重要訊息。從儒鼎以後,才有禮樂周全的事實,這是傳道的證據,也是學脈的必須。重生的階段,當然要闡明好生的意義,才會有持續的威力!明白實際狀況,選用針對性文章,促使正確上軌,優勢領先,證明精醇國學的存在!

孔子家语 好生 (普通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