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诞虚无到解构一切,后现代的本质是什么?

后现代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态度,不如说后现代正是生活和文化的反面,它以一种拒绝生活的姿态去生活,以消解文化的姿态来消费文化
似乎只要掌握了荒诞,虚无和解构这三个概念,我们就能理解所有后现代的文化现象,毕竟一切都没有一样,一切也可以在突然之间有了意义。
在后现代的文化场域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这使得一种普遍性的保障所有人之间都能互相理解的公共话语成为不可能。
而这曾经是现代主义文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后现代不追求理解,它在根本上是反理解的
黑格尔的作品中,现代性的精神得到了最清晰和最有力的表达
我们可以在哲学中把握世界之整体,前提是你要掌握有史以来最强心法,思辨辩证法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思维被设定在一个综合了历史和逻辑的理性世界
将被授予辩证法导引思辨之力
你将扮演一位名为"主体"的神秘角色,在思想进程中,邂逅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的概念和范畴,和它们一起建构对于世界的理解。找回失落的“精神”,同时逐步发掘关于“绝对精神”的真相
在黑格尔这里,理性和现实被描述为一个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思维从某个概念开始运动,概念遭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而扬弃自身 进展到更高的层次。
这个更高的概念包含了它的起源和它的矛盾,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从而知识总是不断进步直到绝对,在这个总体性的绝对中,所有观念和现实的矛盾和对立,都在一个哲学知识体系中得到和解。
因此现代性的精神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相信眼下的矛盾总有可以解决的一天,相信未来总是好的,相信迷茫焦虑困顿都是一时的,相信世界上总是有我存在的位置。因为有一套总体性的元叙事,在保障着这一切。
后现代则从更本上抗拒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现代性,越是试图将一切囊括进自己的叙事中,就越是面临着向外爆开的张力,这个矛盾的名字就叫后现代,后现代的根本特征不是别的,就是这种异质性的爆炸般的释放,总体性裂解为碎片,元叙事爆散为虚无,后现代就是这样吊诡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在这里找到什么连贯自洽的道理,那就只能得到悖论。
现代性往往倾向于构想一种昂扬爆满的主体形象,这样的主体既是世界的承担者,也是世界的改造者。他以高扬的能动性,确证了自己的主体性。
而后现代的人们则往往是颓丧的,他们嘲笑一切,但是自己也站不起来。他们拒绝一切元叙事,转而期望赛博空间里的同好会,能相互支持。他们对真正能决定自己生活的事物漠不关心。转而对至多只能引起一点感官刺激的事物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后现代没有革命性)
后现代的主体正是一切主体性的反面。
因为他们是如此自觉的将自己塑造为一个被动承受一切的客体,主体性的消失带来的是公共空间的讨论,乃至世界本身都在变得越来越抽象。
(锐利的精神不可能产生于舒适的环境当中。)
它想要瓦解的就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秩序和总体叙事,它就是要让你感觉到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它就是要揭示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一个个躁动的不安定的因素,生活还远没有好到,可以停止战斗的程度。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无法再缝合到自身之内的东西,他想要离开自身,但是终究挣脱不。仿佛一个尚未发育完全就离开培养皿的怪物。(孤魂野鬼)
他所表现的仅仅是离开的欲望
"历史的进程要是继续卡在这里,我就要自爆了。”
"意义不过是生活的枷锁,让我们回到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吧"
为了能够改造世界,我们也必须重新解释世界。(坚持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