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文学
一、讲话之前的和谐自由。
1、政治宽谅和优容,中共中央的文宣机构1940年《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
2、作家们积极热情。A鲁艺、文抗等团体近百个;B率性而为,自由发言。
3、作家创作:A丁玲1937《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0《在医院中》,1940《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夜》。
B杂文运动:41.7周扬《文学与生活漫谈》——引起文坛和群众的高度呼应。
丁玲10.23《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萧军《纪念鲁迅:要用真正的业绩》、《杂文还废不得说》,罗烽《嚣张论》《还是杂文的时代》,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何其芳42.3《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
毛泽东深夜提马灯看《矢与的》墙报,意味深长的说“思想斗争有了目标了!”
王实味(1906-1947)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1923考取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24年因为经济所迫考取邮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院预科,年底发表书信体小说《休息》,表示:“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要用我们的力去捣毁一切黑暗的渊窟,用我们的热血去浇灭一切罪恶的魔火,拯救砧危的祖国,改造龌龊的社会,乃是我们应有的唯一的目标与责任。”
二、讲话的意义及影响。
1、整风的目的:推广文化实用化方针,消除王明、张闻天、博古等为代表的有苏联背景领导人的力量与影响(知识分子与理论家形象)——思想斗争与组织斗争。表面上是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个人主义、极端民主主义。
1942毛泽东接连作了三篇整风讲话:《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改造
具体到文艺上,是建立党的文艺政策:文学生产的体制化——生产者、消费者、生产流通(党的文艺工作者、工农兵大众、出版发行机构),政治意识形态化(以阶级来衡定)。“两支队伍说”,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却忽视“文学事业中最少能忍受机械平均、水准化、少数服从多数”,文学事业“无条件地必须保证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底广大原野,思想与幻想,形式与内容的原野”]
核心是“为工农兵”以及“如何为”——大众化最终衍变成了作家思想改造和革命化。 比传统的“文以载道”更功利化。
2、实用化改造效果:战争文化规范建立。
在政治上可一时奏效,但长远看却对知识分子的文化创作和建国后的文化/文学发展十分不利。
毛泽东“书是不会走路的,也可以随便把它打开或者关起,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办的事情,这比大司夫煮饭容易得多,比他杀猪更容易。你要捉猪,猪会跑,杀它,它会叫,一本书摆在桌子上既不会跑,又不会叫,随你怎样摆布都可以。世界上哪有这样容易办的事呀!”
A、注重功利性,丧失真实性。对农民文化推崇,对市民文化拒绝,畅销作家如徐许、无名氏被斥为堕落、颓废。
B、倡导简单明了,两极对立;拒绝丰富复杂。甚至脸谱化。
C、歌颂流行,悲剧取消。
D、思维惯性,渗透生活。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美】马克•塞尔登著。延安整风不仅是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至尊地位、特别是理论上的霸权关键的一环,而且是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抑制知识分子及党内积极分子的思想
独立性关键的一环。这些倾向在抗日战争
时期还只是初见端倪,在人民共和国时期
则发展到灾难性的顶峰。
3、实用化后,文学创作的方法。
A、集体创作。《白毛女》
B、民间采风。《王贵与李香香》信天游。
1947年前后的“枪杆诗运动”。
战前动员戏剧的突出效果。
三、典型性作家
(一)、赵树理
1、生平简介:1906~1970,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建国前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5)、《福贵》(1946)《传家宝》(1949)等。
1946年,郭沫若评价赵树理的作品:“这是一株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它根扎得很深,抽长得那么条畅,吐纳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地自然自在。”
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提出“赵树理方向”,1956年,与老舍、巴金、曹禺、茅盾等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
2、创作理念:1942年,赵树理调入北方局党校调查研究室。赵树理郑重表述他的志愿:“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把自己的创作追求归结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创作经验归结为一种“问题意识”,所以观察农村表现为一个忠心问题:农民是否得到真实的利益。得到他就歌颂,没得到他就批判。
3、典型性的特色:喜闻乐见。-山药蛋派
A/内容以农村真实的生活、风习、思维、情感为准绳。【新旧婚姻、婆媳关系、邻里贫富与阶级】
B/叙事以板话、评书、口头故事等大众化方式展开。
C/人物塑造放到故事发展中,在动态中呈现;注重细节,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最成功的是那些老旧人物和反面人物。
D/语言:摒弃了五四以来欧化的语言和句式,完全采用北方农民的口语展开,鲜活生动。“干净”直白简洁,但几乎不土,没地方色彩。人物语言与叙事语言达成和谐统一
4、思考或争论:(所有解放区小说)
A、时势造英雄?是否单纯的政治传声筒?
我们的文学到底该如何表达农民心声?(大众化与政治化)
B、人物塑造是否太单一、扁平?该如何塑造农民?
C、是不是乡土小说?(民俗的用意,乡土气息自觉?)
D、如何看待其小说中的爱情和战争?
E、现代亦传统?排斥五四传统。
(二)孙犁:
1、人物简介: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战地浪漫主义的文风。笔调清新,语言凝练优美又典雅细腻,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2、主题:A/艰苦奋斗、革命乐观主义。
B/战时中国女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3、艺术特色:
A/通过日常生活的侧面描写反映革命战争的风云。
B/白描手法
(三)丁玲、周立波(1908~1979)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河北暖水屯的土改故事。地主(钱文贵、侯殿魁、江世荣、李子俊)贫农(张裕民、程仁、侯忠全、刘满、董桂花)中富农(顾涌)工作组(文采、胡立功、杨亮)小学教员(任国忠、刘教员)
周立波《暴风骤雨》东北元茂屯的土改故事。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狗腿(韩世才、李振江、杨老疙瘩)贫农骨干(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其他贫农(老田头、老孙头、小猪倌)工作组(萧祥队长、刘胜、王春生)
这些“新小说”,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党的阶级斗争的观念、方法、精神,对于作家的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决定了作家对生活的选择、作品的题材,
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作家对生活的把握方式和表现方式。
【两大阵营的对立,乌托邦的必然,革命话语对农民话语的改造、规范、统一,群众性暴力的狂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