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数学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写了7篇小论文,写的时候经常回想起自己学数学和教数学的经历,在这聊聊我与数学的点点滴滴。
小学阶段:从小就热爱数学,对事物充满好奇,放假时家里人只规定我的学习时间,不管我学什么,我也不想发呆,又不喜读书,所以就拿着一大堆《天天练口算》在那做题,一天做一本,计算能力就是这样练的吧,因为爷爷是木匠,从小看爷爷敲木头,对几何也算是有所认知,记得小学随便买了一本“小学奥数竞赛习题集”,爱不释手,千奇百怪的题型,研究了个透,这本书存留至今,已经翻烂了,但因家庭环境和自己年幼无知,一直没有走竞赛的路线,只是老老实实的考满分而已。
初中阶段:初中数学老师更换比较频繁,我数学依旧很厉害,但我发现我数学的训练除了听讲做题,还要经常跟同学讲解题目,做题和讲题是两码事,不断的讲题让我对题目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以跟老师进行深度交流,把老师当职业的想法也是这时萌芽的,初中做数学题专心的可怕,无论多吵闹,都可以专心的做难题,而且做出难题尤其是几何难题,那种喜悦程度堪称疯狂,甚至会把所有草稿纸撕烂,大喊大叫,教室狂奔。初中学校换址后突然进来一个实验竞赛班,这才知道还有竞赛这种路线,这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跟他们比,我的满分不值一提,但依旧由于家人不懂和自己年幼,并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回想,没有从小搞竞赛算是我学数学过程中的一大遗憾。
高中阶段:高中数学算是我的巅峰,记忆也更为深刻,成绩在年级中是无敌的存在,各种大考基本没下过145,试卷越难越好,记忆中唯一一次考第二是某次班级测试,满脑子都是游戏漫不经心的考了130,班上第一131(他最终考的武大遥感系),老师对于我考第二似乎特别开心,终于有人比我考的高了= =。高三还有次大考没过145,据我老师说全校数学老师看我那个题的解题过程没有任何问题,方法还极其简单,但是过于偏门(好像是一道数列题,我完全没用数列知识= =),所以阅卷不予给分,只是没想到这事还被物理老师拿来调侃,成了班级反面教材。高中在竞赛上也没啥作为,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听上去很厉害,其实还不如我物理化学的湖北省一等奖有价值。因为这些奖,我参加并通过华科的自主招生,当年高考数学试卷难度很大,出了两道所有人都觉得不会考的知识点(好像是正态分布),我做完检查完后还剩一刻钟,我看着卷子笑出了声被监考老师怒瞪。虽然高中数学是我的巅峰,但还是有一个大遗憾:高二2005年时学习圆锥曲线时,我发现了计算上的一个小规律,回家花了好几个小时计算验证,得出了一系列的公式,第二天老师出了4道计算量很大的题被我秒杀,成功装杯,但这些公式只是勤算就可以得出来的结论,所以我没觉得有多了不起,可能只是老师没讲,就没有跟任何老师同学交流,大概在2014年我无意间知道这一系列公式叫CGY-EH定理,但查阅之后发现这定理是2010年才提出来,所以我也把这一系列公式总结了一下,写了篇小论文,内容比CGY-EH定理要更适合高中生,不过我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这公式是我2005发现的,也不可能申请改名成LYQ-EH定理,如果我高中时就发表一下,可能结果又不一样了,算是我自己心中的遗憾= =。
大学阶段:只记得大一期中考试微积分扣了1分,年级500多人有一个满分,我拿着卷子找老师问错哪了,老师一看竟然说改错了,还不给我把分加回去,气死了= =大学微积分和线代成绩也都不错,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数学卷子简单,而我在微积分和线代等大学知识上也并没有那么厉害。
教师阶段:入职就带高三,然后就连续5年带高三,也感谢学校信任吧,这上班11年了,带了8年高三,只谈数学的话,我觉得高三比高一高二爽,题型综合性强,考察更加全面更有意思,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敢说我教的有多好,仅就高考数学这一块,我觉得我不输任何人(我的学生:老师你不是谦虚的人啊,你不应该是吊打任何人么?),我也不敢说我让学生成绩提高了,成绩提高一定是因为自己努力,而因为数学真正变强的是我,现在的解题速度远不是那个高中的我能比的,哈哈哈哈。
总结:高中数学真的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世上肯定有个神的境界,我可能一直在追求那个境界,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达不到,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的数学一定会更强,数学也一定会让我更强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