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宿舍聊天x上野千鹤子|只要自由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

普通男青年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欢迎指出误区及理性讨论,共同进步。
1. 结婚时的宣誓究竟是为了什么?感情是否需要契约来绑定?人与人间的情感太难被定义,如函数般被求出定义域和值域。若感情中的双方拥有的是候麦电影中那种雾气一般的好感,捆住双方的契约定会在雾气消散时使人窒息;若他们之间产生的是类似骑士道的守护与奉献之情,那小小的占有欲又是否值得牺牲对方想要脱离这段关系、重新追求幸福的权利?简而言之,如果婚约确是一件严肃到被破除它会被视作违背社会规训的事,那么这座恶名昭著的围城、监狱、坟墓除了在法律意义外又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结婚若仅是一件如同买保险一样的事,又何必加上如此沉重的社会意义、与感情和“品德”挂钩?
2. 女性主义虽名中只有女性,但似乎很多人将其误解成主义中只有女性,认为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极端的女性至上、压迫男性的社会,因此无脑反对。而女性主义真正的目的-平权,根本就是有利无害吧?谁反对“把人当人看”?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把女人当人看,同时也是把男人当人看。
3.女性群体中有女权主义者、非女权主义者、厌女者。思想的矛盾应被摆上台面,真理越辩越明,但首先得有一个共识:她们都是女人,是“一伙”的,或者说是利益一致的。讨论者们若在讨论前就已经划分了阵营,矛盾只会加剧。如此,权利的天平大概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父系社会倾斜、或维持其本就倾斜的现状。部分女权对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看做父系社会的招安令、糖衣毒药,将此当成对方为厌女者的证据大肆攻击。作为父系社会的利益既得者,我或许没有资格去讨论这个问题,但作为“人”,我认为这是十分愚蠢的分裂行为。值得被挖出讨论的重点永远是社会的不公。
7/2. 亲密关系虽形态各异,但无疑应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把其他因素影响造成的不公和恨投射到亲密关系这一“概念”中,将其绑定在一起,得出“进入亲密关系就会收到伤害,就是在助长性别歧视”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我想说的是,女权主义者不排斥爱的原因是,人本身就是追逐爱与幸福的动物。爱的定义此处按下不表。
3. 生儿育女是一种人生体验,和骑自行车、滑雪类似。一个女性在学习过所需付出的生理代价后选择去生一个孩子,意味着她理性地想要新生命带来的体验。这和被他者胁迫、洗脑变成生育工具是两件事。女性有不生育的权利,也有生育的权利。男性也一样。只有双方都同意,这才是一件“对”的事情。
4. 在把男性挑出阵营去讨论父系社会时,“男人也是人”作为平权理念应归于基本逻辑。作为“人”,我们都是“一伙的”。分清某件事是个体的问题、人的问题、性别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及解决。比如被男人性骚扰、同工不同酬与性别问题有关,而校园无差别枪击案或许跟别的心理成因有关。
5. 有些事情没有敏感不敏感的说法,你的所作所为让对方不舒服时,真诚道歉是尊重对方的表现。这是人与个体的问题。当性骚扰被“太敏感”驳回时,这种不公与性别有关。
6. 家庭中有主内主外两个角色的成因是工作归类能增加效率。放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两个主内或两个主外都是完全可行的家庭运作模式。只要经济流自洽,大家开心就好。主内主外的本质都是通过劳动去驱动家庭机器的运作,没有高低之分,也不该有性别偏见。
7. 孩子不是父母的小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角色应是地图和指路人一样的朋友,在孩子有想法时给予支持,没有时给予现状分析,而不是施加主观的“帮助”式的压迫。孩子没有选择要到这个世界来,是父母为了增添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自私”地给予其生命,本质上应是父母亏欠孩子。
8. 个人觉得妈宝纯是一种愚蠢,“帮亲不帮理”式的所谓义气也是。明知错却不指出,是抹杀其变得更好的机会。伴侣之间应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同时,照顾伴侣的感受也非常重要,好的伴侣应有察觉情绪的能力,比如伴侣和父母在同一屋檐下时不应让对方有一丝“我不属于这个家”的感觉。把伴侣撇在一边,与父母讲着TA听不懂的方言,个人认为是很不尊重伴侣的表现。
9. 妳和你,我们都是自由且有力量的。发现不公,讨论不公,影响不公。拒绝妥协,保持愤怒。引用小周的一句话,(因为存在泛滥且难以消除的不公),“所以我们更需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