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央地矛盾角度出发旨在对 宋明亡天下原因 作出初步探讨

2023-09-05 23:58 作者:卢敖喵  | 我要投稿

本文从央地矛盾角度出发对整个历史进行一个个人初步的梳理,旨在对宋明亡天下的原因给出一个全新的解释,属于个人撰文时期观点,随时可能转变,欢迎友好、理性地讨论和指正。

中国的整个历史就是中央与地方斗争贯穿的历史。

结论是无论中央压倒地方还是地方压倒中央,都有严重问题

一.夏商周模式(地方强于中央)
夏商是地方强于中央。形成了地方分封割据一方对抗中央的情况,天下交战混乱不堪。(地方代表:部落)

周代建立后,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宗室分封,企图以血缘亲情取代之前地方的部落,实现了广大部落的同化,主体民族逐渐形成。然而血缘亲情仍然无法解决物质利益的问题,造成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地方代表:宗室)


二、汉模式(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汉统一之后中央开始树立更大的权威,推恩令导致作为地方代表的宗室逐渐衰落,无法成为春秋战国那样几百年稳定的地方势力。地方和中央首次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这种局面打造出了强汉,既有中央的统一调配,又有地方的主观能动性。推恩令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定程度代表地方的宗室力量被逐渐削弱,导致两汉之后汉室无法再兴。作为地方势力的世家门阀逐渐攫取了中央挟制宗室的权力趁机崛起成为地方代表。(地方代表强到弱:宗室、门阀)


三、魏晋南北朝模式(地方压制中央)
魏晋南北门阀取代宗室成为地方强力统治者,并形成地方压制中央的局面,所以在这个时期地方分裂成多个稳定区块,互相征伐,导致战乱不止,并能稳定存在一段时期。(地方代表:门阀、宗室)


四、隋唐模式(中央与地方的第二次平衡)
到了隋唐,吸取了之前地方压制中央导致战乱的教训,启用科举制,拥有了更多压制地方的法理手段。中央和地方再次形成平衡,并走向了盛唐,这个时期既有中央的统一调度能力,又有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封建巅峰。
但是随着中央的腐败、科举制被地方门阀逐渐挖空,门阀和节度使的存在导致地方压制中央的局面再次形成,造成割据局面,在这种割据中,地方门阀被地方武人集团逐渐压制。(地方代表:前期门阀、后期武人集团)


五、宋明模式(中央压制地方与地方的原子化)
到了宋,随着地方门阀在战争中损耗殆尽,逐渐形成了也是首次出现了“强中央弱地方”的局面,地方逐渐被中央肢解(地方的分子原子化)无法形成汉宗室、唐门阀的地方强大势力。
这种模式下的优点是:王朝前期高效的中央能集中力量,通常国力强势。
缺点是:后期中央快速腐败,而地方通常被各种手段压制,并通过进入并依附于中央的管理体系之中,挖空整个上层体系,导致了整个天下容易被外部势力一举消灭(亡天下)。金兵南下和蒙古灭宋连续两次证明了这一点。(地方代表:相对于门阀和宗室而言的小地主)

到了明代,明初朱元璋为了避免宋代亡天下的局面,效仿汉代再次祭出了宗室填地方的政策,然而一朝崩溃;朱棣再次把明代推往了“强中央弱地方模式”,并且在暂时扫除了宋代以文御武后充分展现了这种模式前期的强大;土木堡事件成为转折,之后再次形成以文御武局面,走向中央腐败、同时地方仍被压制的局面,后期迅速堕落。这种宋明模式的大弊端就是后期在中央腐败的情况下无法依托地方形成对外部势力的有力阻击,无法完全发挥广大国土的战略缓冲效能,更何况明代首都在北平。在后期中央腐败的情况下,压制了政治强人的出现,无法实现迁都的战略撤退,一朝被破,原子化的地方无法形成大势力为政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再次导致亡天下局面。(地方代表:相对于门阀和宗室而言的小地主)

清代在明代制度基础上再添内部族群矛盾buff,对主体人群进行了彻底的压制。本质仍然是强中央弱地方的模式,直到近代后。太平天国起义,清廷下令地方组建团练形成了地方军阀,再次形成地方逐渐压制中央的局面。在百年的救亡图存中,我们才得以摆脱封建模式建立了全新政权。

六、总结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汉唐两次强盛的局面都是在中央和地方形成一定平衡后造就的。

地方压倒中央,参考东汉末、魏晋、唐末模式,导致割据崩溃


中央压倒地方,参考宋明模式,进化近代布尔乔亚模式失败,导致亡天下

我们当前对中国封建时期历史的认知一直以来有一个认为“强中央”的误区,认为古代就应该无限加强中央的实力,这其实是源于汉末唐末割据混乱之后总结的教训,而中国的文明雏形恰好是经历周的萌芽定调、汉的成长、唐的最终定型这三个时期而成熟,导致了这种单方面强中央的思维成为了一种文化DNA,但实际上紧接着的宋明模式的更为悲惨的结果告诉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央地矛盾,这一点我想是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人所忽略的。

从央地矛盾角度出发旨在对 宋明亡天下原因 作出初步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