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屁鲨】寻亲之路——余发海
余发海,曾是一名孤儿,后被人收养,他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警察。33岁时,他破获一个牵涉湘鄂赣豫四省的伪造户籍案,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等功。
2003年,52岁的余发海因感染“非典”引起肾衰竭生命垂危,进行肾移植后重获生命。出院后,余发海需要每天服用抗排异药物,终身不得停药,每隔几个月还要到医院复查。2005年,他被公安局调离一线,去做公安史志的整编工作。
就在那一年,他接到一项任务——“有人在羊楼洞村发现一片烈士墓,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你去考察一下。”几经辗转,余发海在羊楼洞村附近老营盘种满茶树的山坡上找到了这片墓地。
“在一个山坡上,风一吹茅草像麦浪一样,那个碑头露出来让人震撼,好像一个加强连埋伏在那儿。”余发海第一次来到墓地时这样感叹。冥冥之中,余发海就与这片陵园结下了余生的缘分。

余发海刚到此地,便开展了历史考察。据考察,此地现在为学校,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野战医院,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当时有3100余名伤员运到此地接受治疗,其中142位抢救无效牺牲了,就地安葬在此。从1955年墓地建成开始,当地村民都在自发地保护墓地。每年的清明节,当地的中小学还会组织学生和村民去墓地开展祭奠缅怀活动。1981年,当地民政局为墓地拨款修建了围墙。但一直到余发海来之前的五十年来,都未曾有一位亲人来墓地探访过烈士。
2006年清明,他根据烈士墓碑上的籍贯信息发出了100多封信件,这些信件大部分是寄给烈士原籍的村委会、人武部、公安局、民政局等单位,请求他们协助调查,找到家属。可是整整等了一年,除了有30多封信被邮局贴上“査无此地此人” 或“地址不全,无法投递”的条子退回,其他大部分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他从此踏上为烈士寻亲的漫漫长路。18年来,他的行程上万公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余发海起初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家人不回信?”
后来他发现,几十年过去,一些行政区域的划分早已发生改变,比如一位烈士的墓碑上刻着“广东省北流县”,而北流早已被划入广西界内。因为方言和近音字,有些烈士的名字也有出入。一位河南烈士的名字叫刘义斋,但墓碑上却刻着繁体的刘义齐(劉義齊)。有些烈士的性别甚至都错了,女写成了男。
那段日子,余发海又开始每天从早到晚钻进这些烈士名单里,找到一个核实一个。一共发现了70个错误,一一修正,但仍旧没有回音。
“我当时也灰心了,把笔也撇了,直接扔到窗户外面去。我烦,那些退回来的信,我也一把火把它们都烧了。”余发海的情绪陷入沉重的低谷中,虚无,英雄最怕的就是使命完成前的那种漫长的虚无,男子汉从不怕吃苦,就怕自己的工作无意义。
几个月的沉寂后,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回信。
信里写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爸爸参加革命时我才四岁,大概在我七八岁时就牺牲了。爸爸牺牲后,我一直不知道,后来我妈妈也去世了,我是一个孤儿…”
落款“刘耀”,是河南烈士刘义斋的儿子。他的叔叔也是军人,曾来羊楼洞找过刘义斋,没找到,最后带着遗憾去世了。去世前叔叔告诉刘耀,“你把爷爷奶奶的坟旁边留一个空位,等你爸爸找到后,你要把他跟我们埋在一起,让我们团圆。”
这封信重燃了余发海的希望,“还是有意义的”。他决定继续做下去。
之后,他把家里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甚至变卖了儿子的婚房。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属也偶有怨言,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想过停下来,但是陷得太深了。背负着一种复杂的使命感,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继续上路。
他按照碑文上面的地址寄出信——18年前,一封普通信2角,挂号信8角。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变成了普通1元2角,挂号8元。再后来有了快递,一封信用快递寄就是20元左右。
当寻亲在日后成为余发海生活唯一的主题,时间的概念就在他脑海里变得模糊,只能靠物价的变化来记忆过程,“钱都是我自己垫的,条子都留着,攒了一大本。”
2006年3月1日,湖北省军区副政委曾求腾少将到烈士墓群考察。余发海清清楚楚地记得,曾将军围着墓地转了几圈,连说了三次“我们的战士真伟大”。 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
2007年,烈士陵园迎来第一位前来祭扫的烈士亲属。“他首先的第一幕就是扑上去哭,两只手抓到土里面,手爪子就像抓在心里面一样。”这一次经历给余法海的触动很大,在虚无的墓碑前,他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人情,那是一种来自大地的生命触动。

关于烈士的全部线索就来源于石碑上这短短的几行碑文。余发海把碑文内容誊抄在纸上。石碑的位置高高低低,他跪在地上抄写,以免身上长长的手术刀口被压到。有时突然下起雨,笔记本上的字迹被打湿,钢笔水晕开一片,又得重新开始。
“有一次我去那里遇见大雨,霹雳闪电!呼~下了好大一场雨。冒着雨我没有伞,我把我的包顶在头上。之后睡了一觉醒来,浑身被汗湿透了。我老婆她跟我说‘你总有一天你把命也丢到外面。谁要你去的?你自讨苦吃,你活该!你下次你要是这样,我也不给你洗衣,我也不给你做饭了。’”这也是一股子老男人的倔强,为了完成任务,身体都不顾及了。
为140位烈士寻亲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余发海成了名人。他先后成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2012央视“中国好人”。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加入寻亲的队伍。
2007年1月24日,余发海应邀去华中科技大学作了一场为志愿军烈士寻找亲人的报告,该校师生备受感动。离校时,该校团委要余发海将还没有找到亲人的烈士资料提供给他们。
余发海的年龄越来越大,赤壁市义工联盟在当地政府指导下于2021年4月成立了一支“余发海烈士寻亲志愿服务队 ”,招募了23名志愿者协助他开展工作。近3年来,服务队根据余发海提供的资料找到了3位烈士的家属。
从2005年开始,余发海用了18年时间为烈士陵园中的140位烈士寻亲,到2023年清明节前,已经找到了126位烈士的亲属。余发海的寻亲名单上还剩下最后14位烈士。
“我只要还活着,我还会继续去找,让他们的亲人来圆梦,让他们知道牺牲在哪儿,看一看,哪怕是摸一摸这个碑,他们都觉得安慰。”
